摘要:一年估值翻12倍,OpenAI押注的机器人公司要融资10亿!1X Technologies从挪威小厂逆袭成百亿估值明星,家庭机器人Neo Gamma能蹲下捡东西、给黄仁勋送夹克,这轮“具身智能热”是资本泡沫还是真要颠覆人类生活?
一年估值翻12倍,OpenAI押注的机器人公司要融资10亿!1X Technologies从挪威小厂逆袭成百亿估值明星,家庭机器人Neo Gamma能蹲下捡东西、给黄仁勋送夹克,这轮“具身智能热”是资本泡沫还是真要颠覆人类生活?
当1X Technologies传出要以100亿美元估值融资10亿的消息时,市场第一反应是“疯了”——毕竟去年1月它的估值才8.2亿,不到一年翻12倍,比坐火箭还快。但放在“具身智能”赛道里,这事儿竟不算夸张:隔壁Figure刚用15倍估值增长刷新纪录,特斯拉Optimus的原型机视频一放股价就涨,连三星、英伟达这些巨头都排着队往里砸钱。
资本不是傻子,估值狂飙的背后,是“AI大模型+机器人硬件”的化学反应终于到了临界点。2023年ChatGPT爆发后,AI从“理解语言”迈向“理解物理世界”成了必然——你可以让AI写邮件、做PPT,但如果它不能拿起杯子、按下开关,终究是“空中楼阁”。具身智能,就是给AI安上“手脚”,让它从虚拟世界走进现实场景。
1X的逆袭恰好踩中了这个节奏。2014年成立时它叫Halodi Robotics,做的是机器人安全驱动器,说白了就是“给机器人造刹车”,冷门但扎实。2022年更名转型家庭机器人,2023年3月OpenAI带着支票上门——这步棋太关键了:OpenAI的语言模型让1X的机器人能“听懂人话”,正在研发的Redwood视觉模型(VLA)能让机器人“看懂世界”,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上了“大脑”。
更妙的是它选对了场景。家庭机器人,这个被讨论了十年的“伪需求”,突然成了刚需:全球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0%,中国空巢老人超1.2亿,年轻人没时间做家务、照顾老人,市场缺口摆在这儿。但过去的机器人要么太笨重(工业机器人),要么太简单(扫地机器人),直到AI大模型解决了“决策”问题,传感器成本下降解决了“感知”问题,电机技术突破解决了“动作”问题——2024年,家庭机器人的“硬件+软件”拼图终于快拼完了。
所以1X的估值不是“炒概念”,是“买未来”。资本赌的是:今天8亿估值的“机器人公司”,明天可能是“取代家政阿姨、照顾老人的超级平台”,就像2012年没人觉得智能手机能取代钱包、相机、地图,但今天你离不开它一样。
光有资本热捧不够,1X能跑出来,靠的是真本事。今年2月它发了款家用机器人Neo Gamma,没搞花里胡哨的发布会,就凭一个细节火了:外壳用编织尼龙材料。
这材料看着普通,实则是家庭场景的“神来之笔”。你想,家里有老人小孩宠物,金属外壳的机器人要是摔倒,压到孩子怎么办?尼龙轻、软,就算碰一下也没事。更绝的是Neo Gamma能“蹲下捡东西”“坐沙发”——别笑,这动作难倒了多少同行?特斯拉Optimus的原型机还在练“走路不摔跤”,1X已经能让机器人完成“蹲起”这种需要关节协同、重心控制的精细动作,背后是它攒了十年的安全驱动技术底子。
和英伟达的合作更像“强强联手”。今年黄仁勋在发布会现场,1X的机器人走上台给他递夹克,这一幕被网友玩梗“AI给AI教父送衣服”,但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术协同:英伟达的芯片给机器人提供算力,1X的Redwood模型在英伟达的平台上训练,连机器人的视觉算法都用上了英伟达的Isaac Sim仿真环境——相当于“在虚拟世界练一万遍,再到现实世界实操”,效率直接拉满。
对比一下就知道1X多会“借力”。另一家被OpenAI投资的Figure,今年2月宣布“分手”OpenAI,要自研大模型,估值15倍增长很猛,但技术路线更重;1X则选择“AI模型靠OpenAI,算力靠英伟达,硬件靠自己”,轻装上阵跑场景。就像早期互联网公司,有的自己建服务器,有的用AWS云服务,后者往往跑得更快。
当然,狂欢之下得泼点冷水——1X现在的机器人,还不能完全“自己干活”。今年目标是送“几百到几千台”进家庭测试,但得靠远程操控员盯着摄像头、控制肢体。有人说“这不就是‘人操机器人’吗?技术不行啊!”
这话错了,远程操控不是“技术落后”,是“落地必经路”。想想自动驾驶:L2级需要人接管,L4级才完全自主,中间隔了多少年?机器人比汽车复杂多了——汽车只需要处理道路场景,机器人要面对千奇百怪的家庭环境:地上的玩具、没喝完的水杯、突然跑过的猫……现在的AI模型还做不到“见招拆招”,远程操控员相当于“紧急刹车”,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收集数据反哺模型,等数据够了,自主能力自然就上来了。
1X的CEO Øivind说得实在:“家庭机器人的第一要务是别伤人。” 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难。比如机器人抱孩子,用多大力气不会弄疼?碰到宠物突然钻到脚下,怎么瞬间停下?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能靠“真实家庭场景+远程操控”一点点试错。今年夏天它把总部搬到硅谷帕罗奥图,就是为了离斯坦福、伯克利这些高校近点,方便挖机器人学、AI算法的顶尖人才——解决这些“细节难题”,才是估值的“硬通货”。
1X的故事不是孤例,是整个赛道的缩影。Figure估值15倍增长,特斯拉Optimus团队扩招到千人,连亚马逊都开始测试仓库机器人“自己走货架”——这场景像极了2007年智能手机爆发前夜:诺基亚还在做功能机,苹果、安卓刚起步,大家都知道“手机能上网、能拍照”是未来,但谁也说不清最终形态是什么。
现在的具身智能也一样:有的押注工业场景(搬东西、拧螺丝),有的押注家庭场景(做饭、照顾老人),有的死磕“人形”(两条腿走路),有的觉得“轮式+机械臂”更实用。但不管路线怎么选,核心都是“用AI解决决策,用硬件解决执行”。
资本的疯狂里藏着理性:202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约5000亿美元,家庭服务机器人只占5%,但增速是工业机器人的3倍。等技术再成熟点,成本降下来,一个家庭买台机器人跟买台洗衣机一样普遍时,这市场得有多大?100亿估值,可能只是起点。
1X Technologies的估值神话,本质是“技术突破+场景刚需+资本押注”的共振。它可能不是最终的赢家,但它证明了一件事:AI不再是屏幕里的代码,它要走进厨房、客厅、养老院,拿起扫帚、端起水杯、陪老人聊天。
远程操控也好,估值泡沫也罢,都是创新路上的“过渡态”。就像当年第一台电脑占地几十平米,第一台手机像块砖头,今天的机器人或许还很“笨拙”,但十年后再回头看,你可能会忘记1X的名字,却一定记得:从某个时候起,家里多了个会说话、会干活的“新成员”。
具身智能的狂潮,才刚刚开始。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