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证据到实践:聚焦CLL国际前沿治疗进展,共探临床实践优化路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22:43 1

摘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常见的成熟B淋巴细胞恶性肿瘤,随着靶向药物的迭代更新,其治疗模式正不断革新,目前CLL有限疗程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为进一步推动临床证据向诊疗实践转化,促进国内外CLL诊疗经验交流,Arthur J.E. Child综合癌

导读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常见的成熟B淋巴细胞恶性肿瘤,随着靶向药物的迭代更新,其治疗模式正不断革新,目前CLL有限疗程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为进一步推动临床证据向诊疗实践转化,促进国内外CLL诊疗经验交流,Arthur J.E. Child综合癌症中心Carolyn Owen教授受邀访问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开展深度学术交流,共同探索更贴合本土临床实际的CLL治疗优化路径,为优化中国CLL诊疗提供全球化视野支撑。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开启交流序幕,共赴学术之约

访问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首先安排Carolyn Owen教授参观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团泊新院区临床诊疗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介绍了淋巴瘤中心的智能化新型管理模式。Owen教授对中国目前在临床智能管理模式上的领先与创新表示了赞叹,并就病房管理及改善进行了深度探讨。随后双方就目前CLL治疗前沿临床进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习。

赋能CLL诊疗:前沿证据剖析与临床管理策略升级

01

CLL有限疗程治疗探索,助力临床实践优化升级

邱录贵教授的主持下,Carolyn Owen教授首先系统回顾了CLL一线治疗的临床证据,强调目前仍缺乏对无症状高危患者进行早期干预的生存获益证据,并聚焦以BCL2抑制剂(BCL2i)维奈克拉为基础的固定疗程方案在一线治疗中的应用选择,结合CLL13、CLL14、GLOW三项关键研究数据,针对Del(17p)/TP53突变、IGHV突变及非IGHV突变患者的分层治疗策略展开深度解析,同时通过临床病例、药物安全性管理要点分享,为CLL临床决策提供核心参考。

目前,国际主要指南,《NCCN临床实践指南: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2025)》与《2024年ESMO临床实践指南》均以BTK抑制剂(BTKi)的持续治疗及BCL2i维奈克拉为基础的固定疗程治疗作为主要推荐。《NCCN临床实践指南:CLL/SLL(2025)》在有/无Del(17p)/TP53突变的患者中均优先推荐了泽布替尼、阿可替尼联或不联奥妥珠单抗以及维奈克拉为基础的固定疗程方案,包括维奈克拉联合奥妥珠单抗(VO方案),维奈克拉联合阿可替尼,联或不联奥妥珠单抗(VA±O方案)。而《2024年ESMO临床实践指南》以“TP53状态+IGHV状态+体能”作出了更细化分层推荐,明确非IGHV突变中高危患者可选择伊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I+V方案)在内的维奈克拉+BTKi方案,相较于《2021年ESMO临床实践指南》,进一步强化了以维奈克拉为基础固定疗程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

指南的更新均是基于多项关键临床研究为不同患者群体的治疗策略提供的循证依据。对于老年/unfit患者,CLL14研究证实,固定疗程的VO方案可实现63%的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且6年时仍有65%的患者未出现疾病进展。该方案尤其对IGHV突变型患者有较好疗效,已成为老年/unfit患者的标准治疗选择之一。值得注意的是,IGHV突变且无TP53突变/del(17p)的患者接受VO方案治疗后,6年PFS达72.3%,而IGHV突变且伴TP53突变/del(17p)的患者,6年PFS可达75.0%,展现出长期缓解潜力。

针对年轻/适宜强化疗(fit)患者,CLL13 GAIA研究对比了VO方案与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FCR)方案。结果显示,即使缺乏长期随访数据,1年固定疗程的VO方案的3年PFS仍优于FCR方案,且患者更倾向于选择这种可避免化疗毒性及继发第二肿瘤风险的方案

针对伴Del(17p)/TP53突变或非IGHV突变等中高危患者,维奈克拉联合BTKi的固定疗程方案显示出更好的潜力。GLOW研究进一步验证了I+V方案较传统免疫化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势。

为进一步衔接临床实践,Carolyn Owen教授分享了两例使用VO方案治疗的CLL案例,进一步说明对于高龄、合并心脏疾病的患者,VO方案是一种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选择。教授特别指出,尽管固定疗程治疗在IGHV突变型患者中可实现长期缓解,接近“功能性治愈”的状态,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关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严格遵循剂量规范。

02

剖析中国CLL疾病特征,精进临床管理策略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易树华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阎禹廷教授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围绕中国CLL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子生物学差异及中国CLL患者真实世界诊疗现状进行了深入分享。

中国CLL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中位发病年龄约为61岁。在分子层面,中国患者IGHV突变率约为68%,高于西方国家,而del(17p)等预后不良突变发生率较低,MYD88 L265P突变高达40%,携带MYD88突变的患者多为男性、IGHV突变型,疾病进展缓慢。

治疗方面,阎教授重点介绍了本土化的限时低成本治疗方案,即在FCR方案诱导治疗后交替使用伊布替尼与化疗,半数患者可实现深度缓解并成功停药。此外,团队正在开展其它限时方案临床研究,未来还将围绕以突变特征的个体化分层展开工作。

碰撞思维火花,共探领域发展

在学术讨论环节,全体参会专家围绕CLL患者对于固定疗程及无治疗生存的需求,中外CLL治疗中的数据、观念、临床管理方面的差异展开精彩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CLL治疗正经历从“一刀切”向精准分层、从持续治疗向有限疗程的重要转变,未来需进一步通过前瞻性研究明确不同风险人群的最佳治疗策略,并推动新型疗法的临床可及性,以最终实现患者生存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改善。

会议总结

此次Carolyn Owen教授的到访,不仅带来了CLL有限疗程治疗的国际前沿证据与实践经验,更搭建了中外血液肿瘤领域专家学术交流的桥梁。中国血液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高端对话,为推动中国CLL诊疗的精准化、个体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易树华教授、Carolyn Owen教授、邱录贵教授、阎禹廷教授合影留念

邱录贵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临床首席专家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委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 IMWG)专家委员会委员

《Blood Advances》杂志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CACA)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30余项

发表论文近600篇,其中SCI论文180余篇;主编专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及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易树华 教授

医学博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惰性淋巴瘤研究中心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淋巴肿瘤诊疗中心 二病区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青年学组 副组长

第十一届委员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学术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首届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惰性淋巴瘤协作组 组长

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工作组 组长

中国套细胞淋巴瘤工作组 组长

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候任主任委员

天津市血液与再生医学会 理事

中西医结合专家志愿者委员会血液科专业组 副组长

执笔撰写多个淋巴瘤诊治指南与专家共识

国际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专家共识起草专家

《中国肿瘤临床》、《白血病・淋巴瘤》、《Blood and Genomics》等杂志编委

阎禹廷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 主治医师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学博士

美国贝克曼研究所City of Hope 访问学者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套细胞淋巴瘤工作组 秘书

主持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项目2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B细胞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淋巴组织肿瘤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于《STTT》,《JCI》,《Leukemia》,《CCR》,《Blood Advance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5篇,累积影响因子约150分,多次受邀ASH,IMWG等会议进行口头汇报,并获得“ASH杰出贡献奖”,“ASH优秀青年研究者”等奖项。

编辑:Echo

审校:Vera

排版:Nicole

执行:Ba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