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拿到《商业至简:60 天在早餐桌旁读完商学院》时,我最先被书名里的 “早餐桌旁” 吸引 —— 谁不想在每天吃早餐的碎片时间里,把复杂的商业逻辑嚼碎、吃透?翻完才发现,作者唐纳德・米勒没有堆砌晦涩的理论公式,而是像一位资深创业者坐在对面,用 60 个 “小专题”
拿到《商业至简:60 天在早餐桌旁读完商学院》时,我最先被书名里的 “早餐桌旁” 吸引 —— 谁不想在每天吃早餐的碎片时间里,把复杂的商业逻辑嚼碎、吃透?翻完才发现,作者唐纳德・米勒没有堆砌晦涩的理论公式,而是像一位资深创业者坐在对面,用 60 个 “小专题”,把商学院里最核心、最能用的知识,拆成了 “喝一杯咖啡就能学会” 的实用方法。
这份笔记不想罗列枯燥的概念,而是顺着 “理解商业本质→解决核心问题→落地到日常行动” 的逻辑,把书中最值得带走的智慧拎出来,哪怕你没开过公司、没管过团队,也能学会用商业思维解决生活里的 “大小事”。
很多人对 “商学院知识” 的印象是 “离自己太远”—— 满是 “护城河”“ROI”“SWOT” 之类的术语,听完觉得 “有道理,但不知道怎么用”。但唐纳德・米勒在书里说:商业的本质不是复杂的模型,而是 “把事做对” 的底层逻辑,这些逻辑能用来开公司,也能用来规划职业、甚至搞定一次团队协作。
他把 60 天的内容分成了 “基础认知→核心能力→落地方法” 三个阶段,就像搭积木:先搞懂 “商业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再学会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最后知道 “每天该做什么”。最关键的是,每个知识点都配了 “小案例”—— 可能是一家小咖啡馆怎么靠 “一句话定位” 吸引顾客,也可能是一个普通员工怎么用 “客户思维” 提升业绩,读完不会觉得 “这是老板该学的”,而是 “我今天就能试试”。
书的前 20 天,重点在帮我们 “拆穿商业的真面目”。米勒说,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生意,本质上都在做一件事:找到 “有人愿意买单” 的需求,然后用 “比别人更高效” 的方式满足它。这里面有三个最该记住的 “基础认知”,也是很多人容易踩坑的地方:
书中举了一个很扎心的例子:有个创业者兴致勃勃地做了一款 “能监测宠物情绪的项圈”,花了大价钱研发,结果卖不出去 —— 因为他没搞懂:养宠物的人真正关心的是 “宠物健康”(比如有没有生病、有没有走丢),而不是 “宠物开不开心”。
米勒在书里反复强调:“客户不是‘所有人’,而是‘有特定痛点的一群人’”。你得先知道 “谁会为你的东西买单”,才能知道 “该做什么、怎么做”。比如你想做一份副业卖手工饼干,别想着 “所有人都爱吃”,而是先想 “谁会特意买手工饼干”:可能是给孩子买的宝妈(关注 “无添加”),也可能是送朋友的年轻人(关注 “颜值和包装”),找准了这群人,你的饼干配方、定价、包装才有方向。
很多人觉得 “商业就是低买高卖”,但米勒说:“如果只是赚差价,你永远做不大,因为总会有人比你更便宜”。真正能长久的生意,是 “创造了别人没做到的价值”。
比如书里提到的一家小书店:周围都是大书店和网上书城,它却能活下去,因为老板发现 “很多家长想带孩子看书,但孩子坐不住”—— 于是他把书店分成了 “成人阅读区” 和 “儿童游戏阅读区”,家长可以在旁边看书,孩子能在安全的区域玩玩具、读绘本,还提供 “亲子阅读指导”。家长愿意多花一点钱办会员,不是因为书便宜,而是因为这家书店解决了 “带娃没法好好看书” 的痛点,创造了 “亲子陪伴 + 阅读” 的额外价值。
这一点对普通人也有用:比如你是职场里的新媒体运营,别只想着 “发够 10 篇文章就行”,而是想 “我的文章能给读者解决什么问题”—— 是帮他们节省时间(比如 “3 分钟看懂一个行业报告”),还是帮他们解决困惑(比如 “刚入职怎么写第一篇推文”),创造的价值越多,你在团队里的 “不可替代性” 就越强。
米勒在书里吐槽:很多公司的 “战略规划” 写了几十页,却没人能说清 “公司到底要做什么”。他说:“好的商业逻辑,应该能让一个刚入职的实习生听懂 —— 如果你不能用一句话说清自己在做什么,那你可能根本没搞懂”。
比如星巴克的 “一句话定位”:“在你家和办公室之间,提供一个舒适的第三空间,让你喝到好喝的咖啡”;宜家的 “一句话定位”:“让普通人能买得起、组装得了的好看家具”。这些定位没有复杂的术语,却精准地说清了 “为谁服务、提供什么价值”。
放到我们自己身上:如果你想转行做 “短视频策划”,别跟别人说 “我想做内容运营”,而是说 “我想帮小商家做‘30 秒能让人记住’的产品宣传视频”—— 一句话说清自己的 “价值”,不管是找工作还是谈合作,别人都能快速 get 到你的核心能力。
三、第二块积木:掌握商业的 “核心能力”—— 解决问题的 4 个关键搞懂了底层逻辑,接下来的 20 天,书里重点讲 “怎么具备解决商业问题的能力”。米勒没有讲高深的管理理论,而是提炼了 4 个 “普通人也能学会” 的核心能力,每一个都能直接用在工作或生活里:
书里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定位就像给你的‘产品’(不管是公司、产品还是你自己)贴一个‘清晰的标签’,让别人看到标签,就知道‘你能给我带来什么’”。
比如你去面试,HR 问 “你有什么优势”,别笼统地说 “我很努力、很细心”,而是说 “我做过 3 年客服,能在 1 分钟内听懂客户的需求,并且把问题解决率从 80% 提到了 95%”—— 这就是 “清晰的定位”:你是谁(有 3 年客服经验)、能解决什么问题(快速懂需求、提高解决率)、有什么结果(从 80% 到 95%)。
米勒说,定位的关键是 “差异化”—— 别跟别人抢 “通用标签”,比如大家都在说 “我会做 PPT”,你可以说 “我会做‘让老板一眼看懂数据’的 PPT,之前帮部门把汇报时间从 30 分钟缩短到 15 分钟”。差异化越明显,别人越容易记住你。
很多人做事的时候,习惯从 “我有什么” 出发 —— 比如做产品的,会说 “我这个产品功能特别多”;写文章的,会说 “我这个观点特别深刻”。但米勒说:“客户不关心你有什么,只关心‘你能帮他解决什么麻烦’”。
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卖雨伞的品牌,一开始主打 “伞骨结实、防水性好”,销量一般;后来他们发现,很多人下雨天打伞,手机容易淋湿 —— 于是在伞柄上加了一个 “手机收纳槽”,还能充电,然后把宣传语改成 “下雨天,让你的手机也能安安稳稳”,销量一下涨了 3 倍。
这就是 “客户思维”:从 “客户的麻烦” 出发,而不是 “自己的优势” 出发。比如你是做社群运营的,别只想着 “我要在群里发多少内容”,而是想 “群里的人每天有什么困惑”—— 如果是宝妈群,她们可能关心 “怎么给孩子做辅食”,你就分享辅食食谱、避坑指南,群的活跃度自然会高。
米勒在书里说:“很多生意失败,不是因为产品不好,而是因为‘让客户买单的流程太麻烦’”。比如一家餐厅味道很好,但要排 1 小时队、点菜要等 20 分钟、买单还要叫服务员半天,下次客户可能就不来了。
他提出了一个 “3 步检验法”:不管是做产品、做服务,还是做一份工作流程,都问自己三个问题:
1. 客户要得到我的产品 / 服务,需要走几步?(比如买一杯奶茶,是 “扫码点单→取餐”,还是 “排队→跟店员说→等号→取餐”?)
2. 哪一步是 “没必要的”?(比如有的 APP 注册要填 10 项信息,其实 “手机号 + 验证码” 就够了)
3. 哪一步是 “容易让客户放弃的”?(比如网上购物,要 “填地址→选支付方式→输密码→确认”,如果多一步 “绑定银行卡”,可能就有人放弃了)
比如你想做一个 “线上课程”,别让学员 “加微信→发红包→等拉群→找课程链接”,而是直接 “扫码付款→自动跳转课程页面→保存链接”,流程越简单,愿意尝试的人就越多。
很多人做决定的时候,习惯说 “我觉得”“我认为”—— 比如 “我觉得这个活动会火”“我认为客户会喜欢这个设计”。但米勒说:“‘感觉’会骗人,数据不会 —— 数据能帮你看到‘真实的情况’,而不是‘你希望的情况’”。
书里有个例子:一家服装店老板觉得 “红色衣服最受欢迎”,所以进了很多红色衣服,结果卖不动;后来他看了销售数据才发现,其实 “米色衣服” 的销量是红色的 2 倍,只是他自己喜欢红色,所以没注意。
其实 “数据思维” 没那么复杂,不用看复杂的报表,普通人只要关注 “3 个核心数据” 就行:
1. 对产品:“多少人看了→多少人买了”(比如发一篇推文,有 1000 人看,20 人买了产品,转化率就是 2%);
2. 对工作:“做了什么→有什么结果”(比如你做了一场直播,有 500 人观看,30 人加了微信,加粉率就是 6%);
3. 对生活:“花了时间→得到什么”(比如你每天花 2 小时学英语,30 天后能不能看懂一篇简单的英文文章)。
看数据不是为了 “算数字”,而是为了 “调整做法”—— 比如推文转化率只有 2%,就想想 “标题是不是不够吸引人”“内容是不是没说清好处”,然后改了再试,慢慢找到 “能出结果” 的方法。
书的最后 20 天,米勒没有讲 “宏大的计划”,而是给了很多 “每天花 10 分钟就能做” 的小行动,让商业思维真正融入生活。这里选 3 个最实用的,你今天就能试:
比如你今天要写一篇推文,别想着 “我要写一篇好推文”,而是定个 “一句话目标”:“让看到这篇推文的宝妈,知道‘3 种不用烤箱的辅食做法’,并且愿意收藏”。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写的时候就不会跑偏,也能清楚 “写完后怎么判断有没有做好”(比如看收藏量)。
不管你是做什么的,都有 “服务的人”—— 比如你是老师,服务的是学生;你是设计师,服务的是甲方;你是宝妈,服务的是孩子。每周花 10 分钟想想:“这一周,他们有没有说过‘这个地方我觉得不方便’‘这个东西我很喜欢’?” 把这些反馈记下来,下次做的时候调整 —— 比如孩子说 “妈妈做的粥不好喝”,下次就试试加一点胡萝卜丁,慢慢找到 “让对方满意” 的方法。
比如你这个月花了 500 元做副业推广,赚了 2000 元,那投入产出比就是 1:4,说明这个推广方法有用;如果花了 500 元,只赚了 300 元,那下次就要换个方法。哪怕是学习也一样:你这个月花了 10 小时学 PS,能不能做出一张能用的海报?如果能,说明 “投入” 有 “产出”;如果不能,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对,下次换个教程试试。
翻完《商业至简》,我最大的感受不是 “学会了怎么开公司”,而是 “学会了怎么用更清晰的逻辑解决问题”。比如之前做一件事,习惯 “想到哪做到哪”,现在会先问自己:“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谁会受益?怎么才能让过程更简单?”
米勒在书的最后说:“商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不管是做产品、做服务,还是过好自己的生活,核心都是‘理解别人的需求,然后用简单的方法满足它’”。 “分析人、抓核心、定策略”,别把事情想复杂,先搞懂 “人” 的需求,再把 “事” 做对。
如果你也觉得 “商业知识离自己太远”,或者想找一本 “不用费脑子就能学会实用方法” 的书,不妨试试《商业至简》—— 每天早餐时读 10 分钟,60 天后你会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变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清晰了。
商业至简
来源: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