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觀音信仰在中國流傳甚廣,北宋時發展出觀音菩薩配置善財童子為眷屬的造像藝術,該類造像稱為「童子拜觀音」,隨即廣泛流傳開來。爾後,觀音眷屬中又加上龍女,或者出現龍王的組合,具有水神特質的龍王、龍女如何成為觀音菩薩眷屬,將在本文中逐一探討。
一、前言
觀音信仰在中國流傳甚廣,北宋時發展出觀音菩薩配置善財童子為眷屬的造像藝術,該類造像稱為「童子拜觀音」,隨即廣泛流傳開來。爾後,觀音眷屬中又加上龍女,或者出現龍王的組合,具有水神特質的龍王、龍女如何成為觀音菩薩眷屬,將在本文中逐一探討。
觀音菩薩與「水」似乎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中土觀音常以手持淨瓶,揮灑楊柳枝中的甘露水,救渡芸芸眾生。《華嚴經》中觀音菩薩的補怛洛伽山道場,山中流泉潺潺,山外周圍大海圍繞,也是和水有著密切關係。中唐創造出水月觀音像,觀音周圍也呈現出大海意象,而佛門行法修持中千手觀音的大悲神咒水,地理上觀音普陀山道場著名的潮音洞…等,這些都闡明觀音菩薩與「水」的密切性特質。
二、普陀山的南海觀音道場與善財童子
五代時期浙江吳越國開國君主錢鏐(952-932年),視白衣觀音為護國神祇,護佑國運昌隆,在杭州建上天竺寺供奉,加上相關感應靈驗事蹟流傳,使得杭州白衣觀音信仰盛行,到北宋時在浙江、江蘇一帶影響力極大,北宋仁宗(1010-1063年)賜匾「靈感觀音院」,南宋時皇帝常親臨該寺。
唐宋時杭州對外貿易發達,但該地港口水淺,恐觸礁之慮,此處通常以小船航運,航行至舟山群島時更換大船出海,舟山群島的梅岑山因為地緣之便成為中繼站。北宋神宗(1048-1085年)元豐三年(1080年)改建島上不肯去觀音院,並賜「觀音寶陀」之匾,而「寶陀」與「普陀」諧音相近,將此島視為觀音道場補(普)怛洛伽山聖地,在帝王、權臣、僧侶等歌詠讚譽下,使得普陀山道場興盛,在明代時官方將梅岑山改為普陀山。
南宋大臣史浩(1106-1194年)曾經登島,禮拜朝音洞,見到觀音顯靈,化現少婦貌的觀音,並將該事記碑流傳,加深推廣該處朝聖地影響力,但史浩所見的化現觀音,並未出現善財童子的身影。爾後,成書於紹定元年(1228年)的《寶慶四明志》在介紹該島地理環境時,記載到善財巖、潮音洞,而兩洞相距不遠,具有童子拜觀音的內涵。潮音洞出自《法華經・普門品》中偈頌:「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的讚偈,而善財巖則出自《華嚴經》中〈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訪觀音菩薩道場有關。
爾後,關於觀音大士與善財童子共同化現的事蹟漸多,被文人記載下來,元代盛熙明(元曲先,生卒年不詳),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曾在梅岑山住數月,將島上聽聞事蹟撰成《補陀洛迦山傳》,記載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一位信士禮拜潮音洞時,見到月蓋長者與善財童子;淳祐年間(1241-1252年)乾旱,虔禱潮音洞時,見觀音大士與善財童子示現;咸淳二年(1266年)另一位信士於善財洞見到觀音菩薩與善財童子示現。
受到普陀山觀音菩薩化現故事,以及《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觀音菩薩影響,觀音菩薩配置善財童子為眷屬的造像,最遲不晚於十二世紀,於此之後相關記載與案例甚多,日本岐阜長瀧寺典藏一尊南宋請去的〈善財童子立像〉,雕刻於十三世紀,便可能是普陀山信仰觀音的產物,擺放於觀音像身旁當脅侍。另在,日本長野定勝寺所藏一幅〈補陀落山聖境圖〉(圖1),畫面中上方橫榜題金書「補恆洛迦山觀音現神力聖境」,右側上隅豎榜題金書「西至慶元路昌國州沈門家」,「慶元路」即今日寧波,於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此名,昌國州即今日的舟山群島,到了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改回舊稱,此畫應繪於此時期。畫面上半部中心描繪一尊頭戴寶冠的觀音菩薩,右手舉起胸前蓮花指,左手腹前禪定印上托淨瓶,結跏趺坐,身後配置大圓光。觀音右側站立月蓋長者,觀音左側配置善財童子為眷屬,月蓋長者的出現依據經文出自《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呪經》,此外也與上述普陀山觀音菩薩化現事蹟有關(圖2)。觀音聖像下方繪製普陀山全景,周圍大海圍繞,補陀落山各景皆標註名稱,在下方朝音洞中繪製一尊站立於蓮瓣上的白衣觀音,象徵普陀山南海觀音化現,觀音菩薩右側善財洞內善財童子恭敬合十而立(圖3)。
三、童子拜觀音配置水神龍女為眷屬的起源
關於童子拜觀音最常見與水有關的神祇組合,便是加入龍女、龍王,其中以龍女最為常見。關於觀音菩薩配置龍女為眷屬的經典依據,源於《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後半段「龍女成佛」的情節,話說文殊師利菩薩入龍宮宣說甚深微妙之法,會中龍王、龍女恭敬聽法,當菩薩回到靈鷲山釋迦如來的佛會時,會中有一位智積菩薩提問:「如果按照世尊教導《法華經》修持,是否能快速成佛呢?」文殊師利菩薩回答說:「大德!據我所知,娑竭羅王的龍女,年才八歲。聽聞此經以後,就已經證得陀羅尼了。」會中諸菩薩與阿羅漢皆認為不可思議,難以置信,甚至認為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五障纏身,豈能證得!龍女忽然出現佛會中,拿出貴重寶珠供佛,佛受納之,回頭龍女說:「自身成佛速度,可比獻寶珠快速。」忽然由女轉男,具足菩薩行,轉身成佛,即刻往南方無垢世界說法廣度有情。
《法華經》中龍女的即身成佛,與《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諸善知識圓滿菩薩行而成佛,此二者經典在中國佛教判教上皆歸納為圓教,在義理上探討上時常將二者成佛並置討論,華嚴祖師釋智儼(602-668年)的《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中便引用之。盛唐李通玄(645-740年)依《八十華嚴》撰《新華嚴經論》,在義理上將善財童子與龍女聯繫在一起,強調《法華經》中龍女聽法,可即刻成佛,與《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以凡夫之身證入法界,頓悟成佛的思想,超脫出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教法在書中多次被提及。此種頓悟成佛的思想,唐代以降被禪宗普遍所採用,如五代末北宋初永明延壽禪師(905-976年),他為禪宗法眼宗三世祖師,其著作《宗鏡錄》認為善財、龍女的示現凡身於一生中成佛,成就佛果甚速,傳遞因果同時,成道度眾生,不出一剎那的思想。
雖然唐五代於佛教義理上,已將善財童子與龍女聯繫在一起,但此時並沒有出現觀音菩薩配置龍女與善財童子相關造像的案例。北宋初知禮法師(960-1028年)在江南一帶推動觀音禮懺法門,使得江南觀音信仰更加盛行,自北宋中葉華嚴教法復興後,產生相關造像,尤其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的出現,影響觀音菩薩配置善財童子為眷屬的造像誕生,爾後,又增加龍女成為觀音菩薩的眷屬。關於該類造像起源地推論可能與江南杭州、寧波一帶地緣著密切關係,此處為商業發達之地,又為宋代華嚴、禪宗的重鎮,杭州與寧波外海的普陀山是觀音信仰重要道場,寧波南方不遠處的天台山國清寺為天台宗道場祖庭,天台宗依據《法華經》開宗,推崇龍女成佛,因此推測產生此種配置組合。
此外,觀音菩薩配置一男一女的脅侍童子,這與唐以來道教真人神祇常配置金童玉女的組合,象徵著陰陽,受此影響有關,例如在唐代徐彥伯(?-714年)的〈幸白鹿觀應制〉云:「金童擎紫藥,玉女獻青蓮。」至今民間信仰中,不乏將觀音大士身旁的善才與龍女,稱為金童玉女。
四、明清通俗文學中觀音菩薩諸收弟子的來歷
在中土觀世音菩薩還流傳一則本土故事,即觀音菩薩為妙善公主修道而來,該則故事目前最早的文獻可追溯北宋蔣之奇(1031-1104年),他於1099任河南汝洲知府,1100年按照香山寺方丈釋懷晝(生卒年不詳)所述作〈香山大悲菩薩傳〉(簡稱〈香山傳〉),關於此傳記的來歷蔣之奇指出是有所本,源於唐代道宣律師(596-667年)與天神感應對話而來。話說妙善公主為妙莊王的三公主,她用自己的手、眼為父親醫病,最後成道為觀音菩薩。1103年蔣之奇轉任杭州知府,可能便將此〈香山傳〉傳入杭州流通,據傳當時杭州上天竺寺的釋普明(生卒年不詳,不知是否真有其人)受此影響寫了《香山寶卷》,觀音菩薩依此形象轉換為女性化,爾後南宋將杭州成為首都,杭州上天竺寺也就成為全國觀音信仰的朝聖中心,也加深該事蹟的傳播。
《香山寶卷》是否為釋普明所寫並不可考,但在1509年刊印的《泰山寶卷》中便有收錄此名錄,推測寶卷可能最遲在宋元之際已經流傳,明代時才大量刊印流通。明代十六世紀章回小說《南海觀音全傳》,萬曆年間(1573-1619年)由廣州人朱鼎臣(生卒年不詳)所撰。明代小說《南海觀音全傳》與戲曲《香山傳》,都依《香山寶卷》改編而來,而這些通俗文學將觀音道場由香山轉化為南海普陀山,強調南海觀音的概念,此時明代通俗文學《西遊記》中也闡述觀音的道場在南海普陀山。
在明清時期流傳的《南海觀音全傳》,對於觀音菩薩配置善財童子與龍女為眷屬有新說法,話說妙善公主修行成正果後,菩薩想收一對善良敦厚的男女徒弟,土地神訪得善才(財),該童子父母雙亡,自幼出家,未成正果。善財童子便拜菩薩為師,菩薩為了考驗善財童子的真心,便令土地神引眾神仙化作強盜,搶劫燒掠,菩薩假裝避難奔去山岩,失足跌落懸岩峭壁,此時善財童子見狀,也急忙跳下懸岩而亡,脫離凡夫之身,得道證悟,伴隨於觀音左右。文中接著闡述菩薩收龍女為弟子的來歷,話說一日東海龍王的第三太子出來巡海,化作一條金鱗鯉魚,誤入漁網為漁人捕獲,拿至市場上叫賣,菩薩遣善財童子將其買下歸放大海,太子回龍宮後向父王稟告菩薩救命之恩,龍王想送菩薩一顆夜明珠,使其晚上可以誦經,此時三太子的公主素心暮道,聞得此事,自願擔此重任,公主奉獻明珠於菩薩後,表明跟隨菩薩修行意願,菩薩應可,便與善財童子互稱兄妹,一心向道,長隨於菩薩左右。
另一個《善財龍女寶卷》該故事沒有紀年,目前發現最的刻本為清代,以及一些手抄本傳世,但不能排除明代時已有此故事文本流傳。寶卷闡述在唐代僖宗乾符年間(874-879年),宰相陳德寶年過五十,夫人韓氏年四十,仍膝下無子,因此到南海觀音座下懇求一子。觀音大士查看陳宰相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樂善好施,未來可入仙班,命中無子乃前世因果所致,觀音想賜一子點化他,便將賜福天官座下侍童善財童子投胎陳太史家,名陳連,五歲喪母,七歲時拜黃龍真人為師,剃度出家,賜法名善財。三年過去了,善財童子任勞任怨的工作,各項表現也良好,此時真人為了測驗其道心,佯稱要出外訪友,交待善財照料洞窟大小事務後即離去。恰巧當日為善財的父親六十大壽前夕,善財童子內心反覆琢磨,決定回去探望父親。當善財童子回家路途中,遇到作惡多端受純陽祖師困於瓶中十八年的蛇精求救,善財童子慈心憐憫,便打開瓶口放出蛇精,蛇精卻恩將仇報,揚言吞食善財果腹,善財反駁天下只有恩將恩報,那有恩將仇報,兩人為此辯論不休,後來決議詢問三位路過行人進行評理,此時路人分別由:金牛星化現老人、莊子、觀音化現姑娘,三位皆故意說天下只有恩將仇報,此時蛇精得意洋洋,打算吃了善財後在吞食小姑娘,沒想到小姑娘設一計使蛇精回到瓶中後將其困住,並且對蛇精訓誡一番不該恩將仇報,此時善財童子便拜觀音菩薩為師,隨菩薩回南海普陀山修行,並把困住蛇精瓶子放在潮音洞內,命善財看守,以淨化心中的毒素,經過七年修煉,內心淨化,轉變為龍女,出瓶後獻給觀音菩薩一顆夜明珠。本文後方用極短篇幅闡述,觀音菩薩收了一隻孝順鸚鵡為弟子的故事,濃縮《鸚哥寶卷》內容而來。
南海觀音菩薩造像中時常見到一隻白色鸚鵡,關於白色鸚鵡的來歷,目前發現最早的文本在1967年上海明墓意外出土,說書人的說唱本《新刊全相鸚哥孝儀傳》,刊印約在年成化七年至十四年間(1471-1478年)。據考明代《鸚哥寶卷》可追溯敦煌俗文學〈百鳥名〉經過改編擴充而來,強調孝道思維。關於《新刊全相鸚哥孝儀傳》的故事闡述一隻孝順的白色鸚鵡,牠父親為獵人所射殺,母親雙眼也為獵人射瞎,後來鸚鵡便與母親相依為命,鸚鵡出去覓食時無奈又為獵人捕捉,因為牠會吟詩的特殊才能,輾轉流入紳士、太史、皇宮手中,在皇宮時卻假裝不會吟詩,皇帝因此大怒,認為獵人欺君將其處死,鸚鵡見報仇雪恨,便恢復吟詩,皇帝大喜,鸚鵡請求回家見母親,皇帝許之,回家後發現母親已死,便為母親舉行隆重喪禮,其孝行為觀音菩薩感動,將其雙親引度到極樂世界,而鸚鵡成為觀音菩薩的隨從到南海去。
在《新刊全相鸚哥孝儀傳》基礎上後來又發展出《鸚哥寶卷》,或稱《鸚兒寶卷》,其故事結構與《新刊全相鸚哥孝儀傳》相似,但情節有所不同,寶卷闡釋鸚鵡的父親死後,便與母親相依為命,身患重病的母親一日想吃櫻桃,牠便飛去東土尋找,卻不幸被獵人捕獲,將此會說人話的鸚鵡賣給一位地主,後來鸚鵡逃脫出來,但十分不幸母親已死,孝順的鸚鵡當場悲傷暈厥,南海觀音為其孝行感動,以楊柳枝灑甘露水使其甦醒,並超度鸚鵡的父母往生善處,鸚鵡感恩戴德,發願跟隨觀音菩薩修行。
五、童子拜觀音配置水神龍女為眷屬的案例
浙江外海的普陀山成為觀音菩薩道場,受到文人、高官、僧人等歌詠,加速其信仰的傳播,加上民間相關通俗文學流傳,誕生一種新的觀音形象,即「南海觀音」在宋代傳播開來,類該觀音主要採用唐代水月造像,或白衣觀音造像為主,造形表現越來越女性化的特徵。在元代〈補陀落山聖境圖〉(圖1、圖2)畫面上方所化現觀音菩薩配置的善財童子與月蓋長者為眷屬,這應該是延續著宋代早先觀音造像的傳統,但同時另一種受經典與通俗文學影響,浙江一帶南海觀音配置善財童子與龍女為脅侍者也出現之。南宋紹興十七年至二十五年(1147-1155年)間所建造重慶大足石刻的多寶塔,在塔內第15號龕雖損毀嚴重,但識別出主尊水月觀音,右側站立龍女,左側站立善財童子為脅侍(圖4)。
圖5 〈水月觀音〉,壁畫敷彩,西夏十二世紀,安西榆林石窟第2窟西壁南側。 圖6 〈觀音菩薩像〉,銅貼金箔,通高38.2cm,座高4.5cm,明代隆慶三年(1569年),
1985年寧夏康濟寺塔出土。
當時中國北方的西夏國(1038-1227年)亦有相關案例,安西榆林窟第2窟的西壁南、北側各繪製一鋪水月觀音,觀音皆悠閑自若地坐於岩石上,背後矗立山岩,周圍搖曳者稀疏的翠竹,觀音被巨大的圓光包覆,身旁的磐石上放置淨瓶,瓶內插著楊柳枝,山石以青綠山水表現而成,觀音下配置蓮花與海水,整體畫面構成幽靜祥和,凝神遐思。南側水月觀音右側的天空繪製兩隻翱翔的鳥類(可能是鸚鵡),右下隅坡岸上,站立著身著富貴華麗裝扮的龍女,當胸合十(圖5);北側水月觀音左側的天空善財童子乘祥雲而至,左下隅坡岸繪製唐僧取經圖。
元代以後觀音菩薩配置善財童子與龍女為眷屬造像案例漸多,成為觀音造像主流之一。例如寧夏吳忠市同心縣的康濟寺塔,始建於西夏年間,明代重修,1985年進行修復時發現一批文物,其中〈觀音菩薩像〉(圖6)銘文指出造於隆慶三年(1569年),造像通體貼金,眷屬配置善財、龍女、鸚鵡。另一件海外藏的明代江西景德鎮所燒製民用瓷〈觀音像〉(圖7),約製作於十六世紀,造像體量不大,主尊觀音菩薩頭戴寶冠,身著大袍,肩披雲肩,胸前戴聯珠紋裝飾,禪定印,結跏趺坐,背後配置桃形背光,外圍圍繞火紋,左側背光的祥雲上塑造鸚鵡,右側為淨瓶,觀音菩薩左右站立善財童子與龍女為脅侍,整體尊像下方為大蓮座,瓷局部施綠、黃、黑三彩釉。
圖7 〈菩薩像〉,瓷塑,高19.7㎝,明代十六世紀,景德鎮窯,[澳洲]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 圖8 《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羅尼經》,紙本印刷,每折26.5×9.8cm,
明代寧夏慶王府施印,1985年寧夏康濟寺塔出土。
觀音身旁的龍女造像,一般以手托寶珠方式呈現,此也契合龍族身分特質,但有時也會轉換世人期待的新樣貌,明代民間廣為流傳的本土經典《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羅尼經》,該部經典記載觀音菩薩擁有送子能力,尤其男孩,靈驗事蹟頻傳為世人所推崇。1985年寧夏康濟寺塔出土三本《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羅尼經》,其中第二本的經文鈐印紅色篆印「慶府印施」,可知由明代寧夏慶王府出資印施,經文扉頁與文字刊刻精美,扉頁畫中白衣觀音坐在岩石上,下方配置大海,左下隅配置善財,右下隅為龍女,龍女呈現貴婦裝扮,雙手捧著蓮花,蓮花上坐著一尊裸體男童,反映出世間求子的信仰,龍女持孩童案例不多,可說極為特別的案例(圖8)。
六、童子拜觀音造像配置水神龍王造像
觀音菩薩造像身旁的水神眷屬,除了龍女外,有時便會出現龍王,此主要延續著南海觀音造像發展而來。但在唐密中不乏觀音菩薩配置龍王為眷屬的記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二十八部眾守護善人,其中第二十四部眾的龍族,以難陀、跋難陀、婆伽羅、伊鉢羅龍王為首。另外密法中準提觀音儀軌中,菩薩坐大蓮花上,蓮莖由難陀、跋難陀所扶持。當宋代南海觀音信仰出現,便加深龍王與觀音的聯繫,爾後通俗文學講唱的觀音傳記、《西遊記》等,其中不乏出現龍王與觀音的故事場景,使得童子拜觀音造像中又出現龍王為脅侍。
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庋藏一幅高麗時期繪於十四世紀的〈水月觀音像〉(圖9),該造像的傳統可追溯源於中國。畫面中一尊體量甚大,造形極為柔美的觀音菩薩,頭戴寶冠,胸前披瓔珞,配戴腕釧,自在坐於岩石上,身披透明薄白紗,上施華麗描金圖案,身後配置頭光與巨大圓光。頂上天空描繪一個甚小的月亮,月亮中呈現玉兔搗藥,觀音的右下隅海面,出現一群水族,龍王與龍女手持盤獻寶,周圍跟隨著數位隨從(圖10)。左側隅站立一尊善財童子,十分活潑可愛,雙手合十。觀音造像以水月觀音為主體,結合了白衣觀音與南海觀音的特點,這類的觀音造像在高麗晚期相當流行(圖11)。
另一幅明代宣德八年(1433年),一位張善蓮(生卒年不詳)信士施印的《佛頂心陀羅尼經》,經文版畫刻印十分優美,為該時期的傑出代表作,經書扉頁觀音菩薩圖〉畫面中呈現南海觀音造像,觀音坐於岩石上,身後配置祥雲、岩石、青竹,天空翱翔一隻白色的鸚鵡,觀音右上隅虛空祥雲中站立韋馱護法,左下隅坡岸上站立善財童子,大海中央站立二人,前者雙手持笏,帝王裝扮的龍王,後者婦人華貴裝扮,雙手捧盤,盤內置放寶珠的龍女(圖12)。
源中國特色的觀音造像眷屬配置,經過文化交流與傳播,某些西藏佛教藝術亦受其影響,一幅繪於十六中末至十七世紀初的〈彌勒菩薩〉(圖13)唐卡,畫面主尊初看使人以為是觀音菩薩,菩薩坐於岩石上,身旁配置凈瓶與翠竹,周遭配置大海,海面上站立善財童子雙手合十,龍王持柄狀蓮花香爐,龍女獻紅色寶珠,這些無疑是南海觀音的造像元素。但菩薩頭戴寶冠中並非化佛圖案,而是佛塔,左手持花枝,花朵中也安置佛塔,佛塔為藏傳彌勒菩薩的造像特徵,顯然將漢地的南海觀音造像進行改造而成,產生彌勒菩薩配置善財、龍女、龍王為眷屬的獨特組合,整體呈現濃郁的漢藏融合風格影響。
圖13 〈彌勒菩薩〉,棉本設色,142.2×76.2㎝,十六世紀中末至十七世紀初,西藏東部,
可能多安地區所繪,海外私人收藏。 圖14 〈觀世音菩薩圖〉,濟閑繪,絹本設色,97.5×86㎝,1800年,
〔韓國〕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中國觀音菩薩此種獨特配置眷屬模式,也影響韓國的相關造像發展,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庋藏〈觀世音菩薩圖〉(圖14),由畫面題記可知繪於1800年由濟閑(生卒年不詳)畫師所繪,畫風採黑底泥金呈現,此幅畫面配置善財童子、龍女、龍王為眷屬,除了受到中國觀音化現故事,通俗文學《西遊記》影響外,也可能受到韓國《三國遺事》中觀音與龍王的相關記載。
圖15 〈圓通寶殿供尊像〉,木雕貼金彩繪,朝鮮1655年,[韓國]忠清北道法住寺中的圓通寶殿,2016年陳俊吉拍攝。 圖16 「龍王」,出自
〈圓通寶殿供尊像〉(部分)。 圖17 「善財童子」,出自
〈圓通寶殿供尊像〉(部分)。
該類造像中不乏強調以龍王、善財童子為脅侍,省略龍女的案例,在中土較為少見,但在韓國卻有些案例如此,在忠清北道寶恩郡的法住寺中的圓通寶殿,殿內主尊為觀世音菩薩,雕刻於朝鮮孝宗(1619-1659年)在位第六年(1655年),觀音頭戴華麗寶冠兩側配置火焰紋寶飾與水平飄起縵繒,胸前兩側縵繒像外飄揚,臉部微方,表情嚴謹,面帶微笑,右手在胸口,左手在腹部,拇指和中指相捻,十分生動自然,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觀音造像表面以貼金工藝處理,蓮座以彩繪處理,為該時期傑出的代表作之一,目前被指定為國寶(圖15)。觀音右側跪坐一尊善財童子,左側跪坐龍王,二尊皆以貼金工藝表現,造形感受上可愛親切(圖16、圖17)。後來,又在觀音雕像後方配置一幅佛畫,主尊描繪水月觀音,兩側配置脅侍亦為龍王、善財童子。另外,在韓國國家博物館庋藏一幅繪於1800年白描畫搞,畫面主尊為水月觀音,坐於岩石上,四周配置大海,觀音菩薩上方,配置娑婆三聖,兩側配置十方佛的圓光,觀音下方兩側,共配置三尊著帝王服飾的龍王,以及一尊善財童子皆站於海上(圖18),此種眷屬配置也相當特別。
七、小結
觀音菩薩以大悲著稱在聞聲救苦,在東亞適應不同國情產生不同造像,東土發展出童子拜觀音造像配置龍王、龍女為眷屬,甚至影響西藏、韓國、日本等地。從造像發展脈絡而言,北宋後期發展出童子拜觀音造像,後來又發展出配置龍女為眷屬,其誕生的可能在杭州寧波一帶,南宋寧波外海舟山群島的普陀山觀音信仰影響力漸增,加上民俗說唱關於觀音文學流傳,使得南海觀音信仰成立,使得後來發展出童子拜觀音配置龍王為眷屬的造像,但明清以來常見的觀音菩薩造像主要還是配置龍女與善財童子為脅侍。
圖18 〈觀世音菩薩圖〉,紙本墨線,104.2×104.2㎝,
1800年,〔韓國〕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来源: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