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图神器到AI玩家:美图靠AI赚了4.67亿 AI影像的护城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21:55 1

摘要:打开美图的RoboNeo生成手办图,输入框里跳出最多的指令是“使用Nano Banana模型”——这像极了一个隐喻:美图想用AI给自己“磨皮瘦脸”,用户却盯着别人的“原相机参数”。三年前还被嘲“时代眼泪”,如今靠AI股价暴涨255%、市值重回400亿,美图似乎

打开美图的RoboNeo生成手办图,输入框里跳出最多的指令是“使用Nano Banana模型”——这像极了一个隐喻:美图想用AI给自己“磨皮瘦脸”,用户却盯着别人的“原相机参数”。三年前还被嘲“时代眼泪”,如今靠AI股价暴涨255%、市值重回400亿,美图似乎把失去的都“P”回来了。但当用户充了会员却发现“AI消除要VIP”“生成10张图就卡壳”,当阿里18亿投资的“AI试衣”还没落地、RoboNeo的爆款功能就被豆包AI抄了作业,我们不得不问:AI给美图的到底是“回春术”,还是“一次性美颜”?

2025年的资本市场,美图成了AI影像赛道的“显眼包”。过去一年股价涨近5倍,今年以来暴涨255%,上半年净利润4.67亿——超过2023年全年。财报里写得明白:“AI应用取得突破,全球付费订阅用户达1540万”。资本用脚投票的逻辑很简单:生成式AI火了,影像工具是离钱最近的场景之一。

但剥开数据的“美颜效果”,细节里藏着尴尬。美图说“所有产品AI渗透率达90%”,可用户用得最多的AI功能,不少是“蹭”来的热度。今年8月谷歌Gemini 2.5 Flash Image模型(“Nano Banana”)火了,用户上传照片就能生成手办建模图,全球超2亿次编辑、带1000万新用户入坑。美图紧跟着让RoboNeo上线同款功能,结果社交平台上的教程全是“输入‘使用Nano Banana模型’”。用户要的不是RoboNeo这个“壳”,而是谷歌模型的“核”。

这种“借船出海”的模式,在美图近几年的AI布局里反复出现。2023年推“AI测肤”,被小红书博主吐槽“还没我手机自带的测肤准”;今年5月和阿里合作“AI试衣”,至今没看到具体案例,反倒是用户发现“试衣效果像把人P在衣服上,褶皱都对不上”;7月上线的RoboNeo靠“生成emoji”出圈,没俩月豆包AI、腾讯云宝就推出同款,甚至操作更简单——毕竟,AI生成功能的核心是指令,你能“一句话修图”,别人凭什么不能“一句话画emoji”?

资本追捧的,或许只是“AI+影像”的概念风口。美图的股价曲线和AI热潮高度重合:2022年生成式AI爆发,美图股价触底反弹;2023年GPT-4火了,美图宣布“All in AI”;2025年谷歌模型带火手办热,美图股价再冲新高。但风口会变,当用户发现“用RoboNeo和用Gemini生成的手办图没差”,当资本意识到“AI功能复制成本太低”,这层“滤镜”还能撑多久?

“上个星期AI绘画免费,这个星期就变VIP专属了”“充了会员说‘无限做图’,结果做10张就显示‘思考中’”——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美图的投诉有9700多条,超六成和AI付费有关。1540万付费用户的数据看着漂亮,但“付费意愿”和“付费体验”是两码事。

用户的不满,本质是“价值感失衡”。早期美图秀秀能火,靠的是“免费+刚需”:2010年代智能手机拍照还模糊,“一键美白磨皮”解决了年轻人“发朋友圈怕丑”的痛点,免费使用让它迅速占领市场。现在呢?手机自带相机都有“AI美颜”,用户对影像工具的需求从“修得美”变成“修得自然”“修得独特”。美图却反着来:把过去免费的“一键消除”改成“AI消除”收VIP费,把“画质修复”拆成“人像增强”“分辨率修复”等多个付费功能。

更尴尬的是“功能同质化下的付费陷阱”。当AI生成功能变得“你有我有全都有”,用户凭什么为美图买单?有小红书用户算过一笔账:“充美图会员30元/月,能生成手办图、emoji;充豆包AI 20元/月,除了这些还能写文案、做PPT。”当美图的AI功能没有“不可替代性”,付费就成了“愿者上钩”,甚至引发反感——有用户投诉“用美图修图,系统自动勾选‘连续包月’,取消还要找客服”,黑猫投诉上“自动扣费”“恶意扣费”的投诉超3000条。

连“付费用户”都留不住,何谈“夺回失去的用户”?美图CFO说“AI提升了用户订阅意愿”,但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是:RoboNeo的MAU破百万,可社交平台上的讨论度远不如当年“美图秀秀磨皮教程”;1540万付费用户里,1360万来自“生活场景应用”(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可这些用户里有多少是“被自动续费”“为单个功能临时充值”?当用户发现“充了会员也没比免费工具好用多少”,下一个月的续订按钮,他们还会点吗?

C端不好做,美图把B端当“后手”。财报说“生产力产品订阅用户180万,同比增长69%”,听起来挺猛,但雪球的深度分析戳破真相:“25年上半年单位UP值(年度人均付费金额)同比仅增1.7%,比24年全年还下滑了”。简单说:用的企业多了,但单个企业掏的钱少了。

B端用户的“抠门”,藏着对美图AI价值的怀疑。美图设计室推“AI商品图”,商家试用后发现“生成的图背景太假,还不如找美工P”;“开拍”APP主打“AI口播视频”,有MCN机构吐槽“AI生成的声音像机器人,还不如真人配音便宜”。企业付费看的是“投入产出比”:如果AI功能只能做“基础工作”,还不如找兼职;如果效果不稳定,宁可用传统工具。

更糟的是,B端的付费套路和C端如出一辙。黑猫投诉上,美图设计室的投诉集中在“年费代扣”“私自开通包年VIP”——有商家说“只是试用7天,结果被扣了298元年费,退款还要提供营业执照”。企业用户比个人用户更“记仇”:一次糟糕的付费体验,可能就会转向竞品。而美图的B端竞品并不少:稿定设计有“AI批量做图”,Canva可画有“AI视频剪辑”,它们的功能未必比美图强,但至少“扣费透明”。

阿里18亿战略投资的“AI试衣”,或许是美图B端最后的希望。但电商场景的核心是“转化率”:用户试完衣服会买吗?商家愿意为“试衣功能”付多少钱?目前来看,进展缓慢。有淘宝商家透露“阿里确实推了美图的AI试衣插件,但用的商家不到5%,主要是‘试衣效果和真人穿差太远,反而劝退顾客’”。当B端用户也开始“用效果投票”,美图的“AI生产力”故事,还能讲多久?

美图创始人吴欣鸿说“危机感来源于初创团队,他们更创新、更敏捷”。但美图真正的危机,或许不是“别人比我快”,而是“我不知道用户真正要什么”。

早期美图的成功,是因为它懂用户:年轻人想“美而不自知”,它就做“自然美颜”;想发朋友圈有格调,它就加“滤镜模板”。现在呢?用户对AI影像的需求早就升级了:不是“把猫变成手办”,而是“把我家猫的傲娇表情做成独一无二的手办”;不是“AI消除路人”,而是“消除后背景还能自动补全,看不出P过的痕迹”;不是“AI生成商品图”,而是“生成的图能直接用在详情页,点击率提升20%”。这些需求,靠“蹭热点”“抄功能”是满足不了的,需要真正的技术壁垒和对用户场景的深度理解。

AI不是“万能P图笔”,不能把所有问题都“一键消除”。美图想靠AI“夺回失去的一切”,就得想明白:用户要的不是“又一个AI工具”,而是“能解决我独特需求的伙伴”。比如,能不能针对宠物主人做“AI宠物手办定制”,不仅生成建模图,还对接3D打印商家?能不能给美妆品牌做“AI试妆+肤质分析”,试完口红直接推荐适合的色号?能不能帮摄影师做“AI修图+版权保护”,生成的图片自带水印且不可篡改?

这些事难吗?难。但比起“追着谷歌模型跑”“等阿里爸爸喂流量”,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毕竟,AI能让图片变美,但只有解决用户的真实痛点、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才能让美图自己“美得持久”。

从“人人手机里都有美图秀秀”到“被说时代眼泪”,再到靠AI重回资本视野,美图的故事像一场“影像版逆袭剧”。但资本市场的“美颜”终会褪去,用户的眼睛是“原相机”——他们不会为“AI渗透率90%”买单,只会为“这个功能没它不行”买单;不会为“股价涨了5倍”喝彩,只会为“用它修的图被朋友夸‘好看又自然’”点赞。

美图手里的AI牌,不是用来“P回过去的辉煌”,而是“画出未来的样子”。如果继续追着热点跑、靠套路赚快钱,就算股价再涨10倍,也不过是另一场“时代眼泪”的前奏。但如果能沉下心来,用AI真正解决用户的“美与实用”,或许有一天,年轻人会说:“我手机里可以没有XX相机,但不能没有美图。”

到那时,美图才是真的“夺回了一切”——不是靠AI的“一次性美颜”,而是靠价值的“原生好看”。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