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怎么都想不到,死后才2年,亲手栽培的儿子被最疼爱孙子烧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21:55 1

摘要:宣德元年,京城的街巷还没从新皇即位的喜悦中缓过神来,一件事却悄悄传开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北京,初夏刚过,天气闷热。

宣德元年,京城的街巷还没从新皇即位的喜悦中缓过神来,一件事却悄悄传开了。

有人说,汉王朱高煦要被处置了。

可接下来传出来的细节,让很多人倒吸一口凉气——不是砍头,不是流放,是铜缸。

大铜缸,活活烤死。

这事儿传得不快,但传得很稳。

没人敢公开议论,可谁心里都在问:怎么会是这样?到底发生了什么?

说起来,这个朱高煦,也不是个寻常人。

他是永乐皇帝朱棣的第二个儿子。

小时候就会骑马射箭,打仗那是真有一手。

在靖难之役里,带兵冲锋,好几次都差点丢了命。

朱棣对这个儿子格外看重,打完仗当着一堆老将说过一句话:

世子多病,汝努力。

这句话不长,但听明白的人都知道什么意思了。

可惜啊,朱棣嘴上说着喜欢,心里还是不敢真让他接班。

朱高煦不是嫡长子,规矩在那摆着。

再加上朝里不少文官都支持太子朱高炽,朱棣也只能忍了。

不过,朱高煦没忍。

他不服。

明面上是被封了个汉王,实则被打发到山东乐安去了,远离权力中心。

那会儿他还年轻,心气正高,谁受得了这个?于是他开始悄悄搞事,招兵买马,结交旧部,等着机会。

可机会,来得太快,也太怪。

1424年,朱棣在北征蒙古时病死。

太子朱高炽顺利登基,年号洪熙。

可不到一年,洪熙皇帝突然暴毙,官方说法是“劳累过度”,可宫里的人都知道,那天晚上他还在处理文书,第二天就没了?

事出反常,必有蹊跷。

有人说是中毒,有人怀疑是宫廷政变,还有人偷偷提了个名字——朱高煦。

这个时候,他已不再满足于远在乐安的封地,他要的,是皇位。

可皇位落到了朱棣最喜欢的孙子手里,也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朱瞻基和他这个叔叔,其实从小关系就不太好。

朱棣在世时,最疼的就是这个皇太孙。

十三岁就被立为储君,骑马射箭、读书写字,朱棣亲自教,一有出征就带在身边。

朱高煦看在眼里,心里别提多不是滋味了。

所以洪熙帝一死,朱瞻基一登基,朱高煦就动了真格。

他在宣德元年八月起兵,打着“为父兄复仇”的旗号,从乐安一路南下,势头很猛,连下好几座城。

朝野震动。

有人开始观望,有人开始动摇。

可这时候,朱瞻基表现得出奇镇定。

他调动京营兵马,派张辅、王骥出征,同时在宫里严查汉王党羽,几乎没给朱高煦留下喘息的机会。

几场硬仗下来,朱高煦兵败被擒,押解回京。

被押回来的那天,有人看到他穿着旧甲衣,头发散乱,脸上全是灰。

一路上不说话,也不反抗。

宫门口有人低声说了一句:“汉王完了。

可奇怪的是,朱瞻基并没有马上杀他。

有大臣建议幽禁,说是皇室宗亲,不能太绝。

朱瞻基点头,说让他在宫里养病,软禁起来。

朱高煦的心思没人知道,但那段时间,他确实没吭声。

然后就是那口铜缸。

谁也不知道是谁下的令。

只是隔了没多久,宫里传出消息,说汉王“病故”。

可也有人悄悄讲了细节:铜缸罩身,外头生火,活活烤死。

这种刑罚,不常见。

但也不是第一次用。

唐朝就有类似的记载。

只是,这次是皇帝对亲叔叔用的。

更狠的是,事后朱瞻基下令,抄了汉王府,诛杀其子嗣,族人被发配充军,彻底清干净了这个威胁。

从那以后,没人再敢提“汉王”这俩字。

朱瞻基在位十年,史称“宣宗中兴”,算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可谁都知道,他登基的第一年,是踩着血路走过来的。

铜缸的事,朝中没人敢记在正式奏章里。

只是《明史》里留了一句:“以铜缸焚之。

没再多说一句。

参考资料:

【1】 脱脱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2】 吴晗,《朱元璋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3】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4】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2006年。

【5】 陈梧桐,《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来源:邻家小菲闲话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