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祥兴元年,文天祥在五坡岭战败被俘。押至元大都(当今的北京城),羁系囚禁三年,屡经多方威逼利诱,依然铮铮铁骨誓死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戮,终年四十七岁。绝笔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
文|蔺时工
楼船载国的南宋丞相文天祥(1236—1283),要论气节,任谁都佩服。
祥兴元年,文天祥在五坡岭战败被俘。押至元大都(当今的北京城),羁系囚禁三年,屡经多方威逼利诱,依然铮铮铁骨誓死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戮,终年四十七岁。绝笔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元世祖闻其遗言,感叹不已:“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后来明廷追赐谥号“忠烈”。
至元十六年(1279)九月初九,在“寥廓江天万里霜”的重阳佳节,被押解北上的文天祥,从微山湖之南的徐州,踏上了齐鲁大地,沿大汶河行走。沿途看到的不是重阳节人们遍插茱萸、登高望远的升平气象,而是水深火热的民生情景,从而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和孤忠者的凛然正气。这首《过汶河》,写于重阳节前日:中原方万里,明日是重阳。桑枣人家近,蓬蒿客路长。引弓虚射雁,失马为寻獐。见说今年旱,青青麦又秧。
那时的文天祥虽是“罪囚”之身,行走蓬蒿客路,亲近桑枣人家,关心的还是民胞物与,百姓生计。虚弓射雁、失马寻獐,彰显的是仁人之心:听闻今年天旱,庆幸并未“农废汶阳耕”,田地里播下的冬小麦,已经绿油油遍地茁壮了。这或许能带给他一丝慰藉。
亦步亦趋,五天之后的九月十四日,文天祥馆于汶阳驿。其《汶阳道中》当写于此时:积雨不肯霁,行陆如涉川。青毡纩我后,白毡覆我前。我欲正衣冠,两手如纠缠。飞沫流被面,代我泣滋涟。鸿雁纷南翔,游子北入燕。平楚渺四极,雪风迷远天。昔闻济上军,又说汶阳田。我今履其地,吊古怆苍烟。男儿欲了事,长虹射寒泉。
连天霖雨不见晴日,走路如同涉水趟河。青毡贴在身后,白毡覆盖在身前。欲正衣冠,双手不听使唤。飞雨洒面,像替我哭泣山河破碎。鸿雁迁徙南飞,游子北上幽燕,四极远天,渺然平阔。早就听说济南郡、汶阳田,如今在这里兀自吊古伤今。然而,最遗憾的莫过于血性男儿的未竟事业,如长虹透射寒泉一样凛然逼人。显而易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徒唤奈何?豪杰的末路悲歌,令人潸然……
不过,可以告慰这位民族英雄含笑九泉的是,此后汶阳田民众传奇式的抗元斗争。汶阳田上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元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每十户人家派驻一个“家鞑”。除了横征暴敛不说,平时大姑娘小媳妇为了免除他的骚扰,还要向他支付“门槛费”……汶阳田人不堪忍受,纷纷密谋抗元。朱元璋欲联合民众共同举义,但元统治者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出锦囊妙计,命王昭光制造月饼,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藏入月饼内,再分头把这些月饼分发到汶阳田及各地起义军中。八月十五中秋节,月白风清,汶阳田人闻风而动,抄起锄镰镢锨,反抗压迫……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情调高昂,热血贲张。遥想当年,就连宋恭帝赵显和太后被俘之后也来劝说文天祥一同投降,他依旧坚持浩然正气,没有变节屈膝,依旧坚持抗元,这是初心、信仰和气节与所体现的捍卫正义、宁死不屈的精神。文天祥汶阳道中的两首诗歌,似乎是这个命题的注脚。泰山岩岩,汶水汤汤。文山之风,山高水长!
来源:古琴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