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None1944年夏天,衡阳西站被中国军队攻下的那天,其实天气很闷。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None1944年夏天,衡阳西站被中国军队攻下的那天,其实天气很闷。
天刚亮,天空灰白,三架飞机从北边飞来,在西站上空盘旋了几圈,接着投下几只绿色帆布包。
地面上,官兵用白布拼出了预设的联络符号:“我军已到”。
这原本该是个转折点。
可惜,没等来下一步行动。
守在衡阳城里的第十军,既没有突围,也没有派兵接应。
这个缺口,就这么白白敞着。
然后,被日军重新封死。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要从62军说起。
军长黄涛,那时候已经带着部队在外围作战了两个多星期,伤亡超过6000人。
他们是从湘潭、衡东一路打过来的,绕过了不少日军据点,连夜行军,硬是突进到了衡阳西郊。
那一仗打得很猛。
先是攻下雨母山,再拿下东阳铺,最后直插衡阳西站。
那是日军第116师团的后勤指挥所,堆满了粮弹药箱,还有电台密码本。
说实话,这么打进敌军腹地,在当时并不多见。
但就是在这时候,黄涛傻眼了。
他派人去城里联络,说:“我们到了,就在西站,赶紧安排突围。”可城里一直没消息。
几天之后才知道,第十军军长方先觉没动,是因为没接到蒋介石的突围命令。
“我接的是死守令,不能私自出城。”这是方先觉的原话。
这个“死守”令,其实在战前就下达了。
衡阳是战略要地,是湘南门户,是日军南下通道的咽喉。
蒋介石的意思很明确——宁肯全城打光,也不能让日军轻松拿下。
方先觉是黄埔一期,作战固执得近乎顽固。
他的部队守城已经三十多天,城里的尸体都没法掩埋,食物是靠熬树皮和老鼠肉撑着。
可他依然坚持:“只要没下撤退令,我就不退。”
外线的黄涛却完全不清楚这一点。
他以为自己来是接应突围的,结果城里没人响应。
这仗,到底是怎么打的?
再说说黄涛。
他是个“杂牌军”出身,62军原本属于第七战区,这次是被临时调到第九战区作战。
他心里其实明白,这次打得再好,也不见得有人记他功。
那时候的军队系统就是这么现实,嫡系、非嫡系,谁是谁的人,一清二楚。
不过他也拼了。
甚至把自己直属部队都带上了前线。
后来蒋介石再次下达命令,让62军“再接应一次”,黄涛咬牙带着司令部直属营亲自上阵。
“我军长都上了阵,谁敢说我没尽力?”
这句话,是他在作战会议上拍着桌子说的。
当时在场的还有157师师长李明灿,记在了日记里。
但说实话,黄涛再拼,也拼不过大局的布局。
蒋介石的算盘,是把衡阳当“塞子”,堵住日军进攻的节奏。
只要守住衡阳,时间就站在中国这边,外围部队也能慢慢集结。
可日军也不傻。
他们的第11军司令横山勇察觉了中国军队的节奏,决定反其道而行。
他让68师团和116师团对衡阳围而不攻,做出要南下的样子,想诱使中国军队主动出击、形成合围。
然后再集中兵力反包围,一口吃掉。
所以,衡阳这仗,其实是中日双方都在“做局”。
一个想拖住敌人,一个想引敌深入。
结果就是,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时候的第62军,就像是被夹在两道大门中间的人。
前面是敌人,后面是命令。
他们攻下了西站,却没人告诉他们下一步该怎么走。
前进?没有命令。
撤退?敌人追了上来。
而就在他们最前线作战的时候,第79军却因为没船过河,硬生生卡在了蒸水河东岸。
那时候的船都被烧了,怕日军借用。79军最后靠几艘小火轮,一趟60人,来回要40分钟,2万兵要渡河,硬算下来——13天。
更尴尬的是,那艘火轮在第4天就被74军调回去了,说是“另有任务”。
黄涛急得直拍桌子:“这仗还怎么打?”
再说一件当时的小事。151师的薛叔达,是个年轻团长,也是薛岳的弟弟。
他打下雨母山立了大功,可后来在突进时中了埋伏,两个营陷入混乱。
回来后他怕被追责,居然偷偷给部队分钱,让他们各自逃散。
结果被黄涛当场撞上。
“你这是干什么?”
薛叔达站也不是,走也不是。
最后还是师长林伟俦出面,才保了他一条命。
后来他再上战场,整个人变了。
打仗更稳了,也更敢扛责任。
这事儿没人公开提起过,但在62军的老兵里传得很广。
7月31日凌晨,西站已被守住。
黄涛把这个消息上报给重庆,蒋介石要求次日9点,空军侦察机飞临西站验证,并投下指令信袋。
几小时后,飞机来了。
联络布板摆好了,信袋落地,确认无误。
可接下来的指令,不是“突围”,而是“继续坚守”。
黄涛一看,明白了。
这仗不是接应突围,是拖住敌人。
他手里两个师已经伤得不轻,再打下去,得搭进去全部。
8月初,日军调来增援部队,从长沙方向沿衡宝公路南下,再次围攻雨母山。62军的后路被切断,原本只有一个营防守,根本扛不住。
黄涛紧急反击,没打下来。
最终,只能下令撤退。
这一撤,第十军再想出城,已经晚了。
等到方先觉派出小股部队试图联络时,62军的人已经走了。
衡阳城,彻底被孤立。
这仗打到最后,第十军全军几乎覆没,方先觉被俘。62军损失超过三分之一。79军从头到尾都没能真正参与战斗。
而那段被攻下的衡阳西站,一度成了中国军队最接近逆转的机会。
可惜,没能把它变成现实。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提“突围”两个字了。
参考资料:
宋希濂,《抗战时期的战役回忆》,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
刘凤瀚,《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
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年。
王树增,《抗战》,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来源:招财寻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