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龙:5000块起家,两次亏光百万,西贝这次能起死回生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21:58 1

摘要: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如今身家数十亿的餐饮大佬,30 年前还是个从大学退学、揣着 5000 块闯江湖的内蒙小伙,这辈子没少摔跟头:两次砸钱做海鲜生意亏光家底,折腾十几个子品牌全黄了,如今又因预制菜翻车 —— 他的创业史,活脱脱一部 “试错教科书”,只是这次,消费

最近贾国龙有点烦。不是因为西贝的莜面没人吃,而是因为他又上了热搜。这次不是靠菜,是靠“嘴”。

一场关于预制菜的口水战,把他从“西北面王”,变成了“预制菜代言人”。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如今身家数十亿的餐饮大佬,30 年前还是个从大学退学、揣着 5000 块闯江湖的内蒙小伙,这辈子没少摔跟头:两次砸钱做海鲜生意亏光家底,折腾十几个子品牌全黄了,如今又因预制菜翻车 —— 他的创业史,活脱脱一部 “试错教科书”,只是这次,消费者还会买账吗?

1995 年前后,大连水产学院的校园里,贾国龙干了件让老师同学都咋舌的事:卷铺盖退学。不是成绩差,是他看着身边有人倒腾小商品赚钱,心里痒得慌 ——“与其在课堂上听理论,不如去市场上闯一闯”。

那时候的他,兜里只有家人凑的 5000块,不够租门店,就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在内蒙古和石家庄之间跑单帮。夏天倒腾墨镜、凉席,冬天卖围巾、棉鞋,啥好卖就卖啥。有次听说石家庄的牛仔裤比内蒙便宜一半,他连夜扛着两大包牛仔裤坐绿皮火车回去,在集市上摆个小摊,喊着 “南方新潮款,25 块一条”,没几天就卖光了,一倒手净赚两千多。

就这么折腾了大半年,贾国龙居然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 “万元户”—— 要知道那时候国企职工月薪才几百块,“万元户” 比现在的 “百万富翁” 还稀罕。手里有了钱,他没想着买房置地,反而一门心思扎进了餐饮:“小商品能倒腾,饭馆凭啥不能开?”

可谁也没想到,这一扎,先让他摔了两个大跟头。

贾国龙的第一个餐饮项目,现在听着都离谱:在广东开 “西北风味海鲜酒楼”。

那时候他觉得,西北菜够味,海鲜够鲜,两者结合肯定火。可他忘了,广东人吃海鲜有多 “挑剔”—— 早上刚从渔船上卸下来的虾蟹,得清蒸白灼,吃的就是那口 “鲜蹦乱跳” 的本味。结果他的酒楼里,端上来的是 “莜面拌龙虾”“羊肉炖鲍鱼”,别说广东食客,连服务员都觉得别扭。

有老广进店看了菜单,指着 “莜面拌龙虾” 笑:“小伙子,你这跟让沙县小吃卖刺身有啥区别?” 更尴尬的是,为了保证 “西北风味”,他从内蒙运过来的羊肉,在广东潮湿天气里放两天就串味,海鲜又得从湛江进货,成本居高不下。撑了 9 个月,酒楼不仅没赚钱,还亏了上百万 —— 那可是 90 年代的百万,够在广州买好几套房子了。

一般人亏成这样,早该老老实实收手了,可贾国龙偏不。1999 年,他揣着仅剩的积蓄杀进北京,又开了家海鲜酒楼,想着 “北方人可能更接受我的口味”。结果更惨:北京人吃海鲜认 “胶东派”,要么辣炒要么蒜蓉,没人待见他那套 “西北混搭”,加上选址在王府井,租金贵得离谱,四个月就又亏了上百万,连员工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关门那天,贾国龙蹲在酒楼门口抽烟,才算想明白:“方向错了,再努力都是白搭。广东人要鲜,北京人要地道,我偏要硬塞‘西北海鲜’,这不就是跟市场对着干吗?”

摔了两次大跟头,贾国龙终于收起了 “混搭梦”,转头盯向自己的 “老本行”—— 西北菜。

他发现,那时候北京的西北菜馆要么环境差,要么口味不正宗,像样的连锁品牌几乎没有。“既然海鲜做不好,不如把莜面、羊肉这些老家味道做好”,他给品牌起名 “西贝莜面村”,还专门回内蒙找了歌唱家德德玛代言 —— 要知道那时候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火遍全国,她一开口,“西贝莜面村,地道西北味” 的广告语,立马让北京人记住了这个品牌。

为了做出正宗的莜面,他从内蒙老家请了十几个会搓莜面的阿姨,在门店里现场制作,顾客能看着阿姨们把面团搓成细条,蒸好后蘸着羊肉汤吃,既新鲜又有烟火气。羊肉更是从锡林郭勒盟直供,每天现杀现运,保证一口下去全是草原的味道。

光有好食材还不够,贾国龙还砸钱做宣传:北京地铁里贴满西贝的广告,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德德玛的代言片,甚至在商场门口搭舞台,请人表演内蒙歌舞。那时候的西贝门店,天天排长队,周末更是要等一两个小时才能吃上。

2002 年底,贾国龙算完账,自己都吓了一跳:北京的几家门店,年营业额居然突破了一个亿!要知道那时候海底捞还在四川、陕西的门店里慢慢擦桌子攒口碑,西贝一下子成了西北菜连锁的 “大哥大”。

后来贾国龙飘了,喊出 “全球每条街都有西贝” 的豪言,一口气推出十几个子品牌:做燕麦面的 “麦香村”、卖肉夹馍的 “西贝肉夹馍”、开酸奶屋的 “贾国龙酸奶”,甚至还有主打 “功夫菜” 的高端品牌。可这些子品牌没一个成气候,有的刚开三个月就关门,有的连招牌都没挂稳就黄了。

为啥?还是老问题:他用做中餐的思路做快餐。比如 “西贝肉夹馍”,非要坚持现烤馍、现剁肉,出餐慢得要死,顾客等不及就走了;“麦香村” 想对标肯德基,却又放不下西北菜的 “重口味”,最后不伦不类。贾国龙后来坦言:“我那时候犯了傻,以为把莜面做好了,啥都能做好,忘了快餐和中餐根本不是一回事 —— 快餐要快,中餐要味,混在一起就是四不像。”

如果说子品牌失败只是 “小试错”,那 2025 年的预制菜风波,就是西贝栽的 “大跟头”。

事情起因很简单:罗永浩跟朋友去西贝吃饭,点了份 43 块的 “现炒土鸡蛋”,吃着觉得不对劲 —— 鸡蛋口感发柴,没有现炒的香味,一问服务员才知道,这是中央厨房做好的半成品,加热一下就端上来了。老罗当场就炸了,发微博吐槽:“花现炒的钱吃预制菜,这不是欺骗消费者吗?”

这话一出,网友瞬间炸了锅。有人晒出西贝菜单,“现炒热卖” 四个大字格外显眼,可底下的菜几乎全是预制的:手撕椒麻鸡是真空包装的,儿童餐里的西兰花是冷冻的,连招牌的牛大骨都要提前炖好冷藏。更有人扒出,西贝的冷冻西兰花保质期居然有两年,“比我家孩子年龄都大”。

西贝一开始还嘴硬,客服说 “我们没有预制菜,都是现做的”,贾国龙也出来表态 “预制菜是行业标准,我们合规操作”。可消费者不买账:“合规不代表没骗我们!就像你去理发店,说 88 块手工精剪,结果师傅拿推子十分钟搞定,这能一样吗?”

更让大家生气的,是贾国龙早年的 “黑历史”。几年前西贝因为菜价贵被吐槽,他直接放话 “嫌贵别吃”,那时候就有人说他 “傲慢”。这次预制菜风波,网友直接把老账新账一起算:“之前嫌我们穷,现在嫌我们傻?当消费者好欺负是吧?”

迫于压力,西贝终于道歉了,还承诺 10 月 1 日前整改:儿童餐牛肉饼现做,羊肉串现切现烤,预制菜要明码标注。可大家心里的疙瘩还在 —— 贾国龙的 “试错”,这次伤了消费者的信任。

回顾贾国龙 30 年的创业路,确实是一部 “试错史”:错搞海鲜,错做子品牌,错估预制菜的消费者情绪。但他能一次次爬起来,靠的是 “快认错、狠转身”—— 海鲜做不好就转西北菜,子品牌黄了就聚焦主品牌,可这次预制菜风波,他却慢了半拍。

这次预制菜风波,或许又是一次“此路不通”的提醒。消费者的信任,不是靠一句“国家标准”就能糊弄过去的。你得让人吃得明白,花得安心。

贾国龙常说:“试错就是成功。”这话没错,但前提是——你得真改,别老在同一个坑里摔三次

下次,别再搞“西北海鲜”那种梦幻联动了,老老实实把莜面做好,比啥都强。

毕竟,再地道的西北味,再大的 “全球梦”,要是没了消费者的信任,终究是空中楼阁。贾国龙能不能再一次 “起死回生”,还要看他这次是不是真的懂了:餐饮的根,永远在消费者的心里。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