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用它写字、发微博、录视频,甚至在去世前一周,还在讲一段关于川军的旧事。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他晚年几乎全身瘫痪,只剩右手食指还在动。
可谁能想到,这根手指,是他与世界最后的联结。
他用它写字、发微博、录视频,甚至在去世前一周,还在讲一段关于川军的旧事。
那会儿是2024年7月下旬,离他离世不过十天。
他在微博上写道,小时候看到一队川军经过沙市街头,年轻、疲惫,但士气高昂。
他坐在门口的下马石旁,看他们一个个走过。
他说:“那一刻我从小孩变成了大人。”
这条微博没有煽情,也没有告别,就像他一贯的风格——平实、直接、克制。
可知道这段往事的人不多了,连不少研究抗战史的年轻人看到后都一时没反应过来。
许倬云,1928年生于无锡。
那会儿中国正处在动荡之中。
到了抗战时,他还只是个孩子,身体先天就不好——肌肉萎缩,六岁前连站都站不起来。
八岁才开始练习用椅子“拖着走”。
家里兄弟姐妹八个,没有一个嫌弃他。
他常说:“我这一生,最幸运的就是出生在这个家庭。”
他记得清清楚楚,1938年前后,日军逼近沙市。
他父亲对母亲说:“真要打进来,我拉着老八,你抱着老七,咱们一块跳江。”那会儿他七岁,听得懂,也记了一辈子。
说起来,许倬云这一生,几乎所有事都绕不开“战乱”这个词。
他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一辈子没觉得哪儿是安定的。”他不是在感慨,而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他想回国。
很多年都想。
但身体实在不允许。2011年他接受采访,那年他83岁,说:“我不能飞了,不能再回去了。”那时候他已经动过两次大手术,脊椎只剩下四寸没动,身体越来越差,连坐飞机都成了奢望。
但他并不悲观。
他说:“如果年轻人肯来,我拼着老命教他。”他真的这么做了。
哪怕只能动一根手指,也在继续写作、直播、讲课。
他不想当“时代的旁观者”。
其实他一直是个“被迫旁观”的人。
从小时候动不了,只能看别人跑跳,到后来因为身体限制,更多时候是坐着观察、听。
可也正是这种“看”和“听”,让他成了一个真正的历史学者。
芝加哥大学念书那会儿,他接受了五次骨科手术。
每次开刀都得重新学走路。
他说:“夏天开刀,看着窗外的树叶,脚挂在床架上,晚上不能翻身,那日子怎么过的?真是不知道。”他说得平淡,但听的人都知道,这种痛,不是一般人能扛的。
他也想过死。
可当时动不了,自杀也成了奢望。
他说:“有时候太痛了,想一走了之,可是你动都动不了,连死都死不了。”这话听着有点冷,但细想又让人心酸。
可他没死。
他活了下来,还活得极有分量。
他感恩。
他总说:“这是上帝的恩赐,给了我好家庭。”他记得小时候不能上学,父亲在家教他全科,一边听广播一边翻译丘吉尔的演讲;记得医生在病床边给他讲课;记得主刀医生在手术前说:“不是我在开刀,是神借我的手。”
这种感恩,不是说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他对教育特别认真。
他说:“教学生不是浇模子,不能一刀切。”他常批评大学教授:“学生学不到线头,就学不到真东西。”他不喜欢那种“一讲到底”的课堂,更愿意和年轻人对话。
他不是那种坐在象牙塔里的人。
他开微博、做直播、写短文,尽可能用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说话。
他说:“不能让知识断在我手上。”哪怕只有一根手指,也要继续写。
他晚年生活极度不便。
吃饭、穿衣、上厕所,全靠妻子照顾。
他常说:“我最大的幸运,是娶了孙曼丽。”两人1962年结婚,整整60年,没分开过。
他们有个儿子,健康、自由,后来做了摄影师。
他说:“孩子没遗传我这病,就是最大的福气。”
许倬云不喜欢被人“悲情化”。
他不是没苦过,但他不想让这种苦变成别人的心理负担。
他更愿意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过他从不说教。
他只是讲自己的故事。
他说:“我和弟弟是双胞胎,母亲高龄生我们,弟弟健康,我是残疾。
后来我发现,我不能动,这种‘旁观者’的状态,其实也是历史学家的状态。”
就是这种“不能动”,成就了他的历史视角。
他不是单纯地研究历史,而是用历史去理解人。
他说:“我这一生,就是不断地试图为年轻人找一个能安顿下来的方法。”这话,不复杂,但分量很重。
他去世后,有人找出他给学生葛岩的回信。
信里写着:“有人愿意听,我就尽力交流。
我们都是知识链上的一环,这根链不能断在我手里。”这封信,写得极普通,但看完之后,很多人沉默了很久。
2024年8月4日,他在美国去世。
享年95岁。
他最后的愿望,是葬回无锡,回到父母的墓旁边。
但没能实现。
因为身体实在撑不住长途飞行。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听他叫“黑马”了。
参考资料: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麦田出版社,2012年。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记忆·许倬云:一指之力的历史守望者》,《凤凰周刊》,2024年8月刊。
许倬云口述,葛岩整理,《使命:许倬云与年轻人的50封信》,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
来源:善良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