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受特大台风桦加沙影响,肖战与王心凌为台风受灾群众祈福的消息在社交网络传播,粉丝的点赞与路人的围观瞬间将这一行为推向热搜。表面上看,这不过是明星艺人日常的公共表达;但若深入凝视,我们会发现:明星祈福早已超越个人行为范畴,成为一种凝聚集体情感、构建命运共同体
近日,受特大台风桦加沙影响,肖战与王心凌为台风受灾群众祈福的消息在社交网络传播,粉丝的点赞与路人的围观瞬间将这一行为推向热搜。表面上看,这不过是明星艺人日常的公共表达;但若深入凝视,我们会发现:明星祈福早已超越个人行为范畴,成为一种凝聚集体情感、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现代仪式。在灾难的无情映衬下,人性的有意识联结显得尤为珍贵。
灾难叙事需要情感符号,而明星艺人恰是现代社会的“符号化”存在。肖战和王心凌的祈福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巨大动员。明星艺人凭借其知名度与影响力,将公众视线迅速聚焦于灾难事件本身。肖战与王心凌的微博发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万千涟漪——粉丝们随之转发、留言、响应,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关注浪潮。这种动员并不停留在虚拟层面:许多粉丝观众团体受偶像感召,迅速组织起来捐款捐物、转发救援信息等实际行动。明星艺人在此化身为“情感枢纽”,将分散的个体关注转化为集中的社会主义力,使灾难救援多了一重来自民间的支持力量。
更进一步看,明星艺人祈福重塑了灾难事件的公共叙事。在传统媒体时代,灾难报道往往由专业机构主导;而今天,明星艺人介入极大地拓展了灾难的叙事边界与传播半径。他们以个人化的语言表达共情,使严峻的灾情报道拥有了温度与面孔。当王心凌写下“深深牵挂,愿大家平安”时,当肖战发出“注意安全,共渡难关”的呼吁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用大众熟悉的语言,完成一次对灾难的“意义重构”:灾难不再是遥远抽象的新闻事件,而是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集体挑战。这种叙事转变,促使更多人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关注者甚至援助者。
更为深刻的是,此类行为在无形中参与构建着“情感共同体”。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曾区分“共同体”与“社会”,认为前者基于情感联结,后者基于利益关系。明星祈福恰恰触发了一种跨越地域、身份的真实情感联结。粉丝与偶像之间、观众与明星艺人之间,因同一事件产生共同关切,短暂地形成了一个以“关怀”为纽带的情感群体。这个群体可能虚拟而短暂,但产生的共情能量却真实可感——它使个体超越自身生活界限,与他人命运产生交集,体验一种“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这正是齐格蒙特·鲍曼所说的“重新嵌入”的过程:在个体化时代,人们通过共享情感事件重新寻找归属。
然而,也需警惕此类行为的潜在局限。明星艺人祈福若只流于表面姿态,缺乏后续实际行动支撑,易沦为“表演性同情”;若粉丝观众注意力仅停留在明星艺人身上而非灾难本身,则本末倒置。健康的公共生态既需要情感动员,也需要持续的制度性关注与专业救援力量。明星艺人之光应照亮更多角落,而非遮蔽真正重要的议题。肖战与王心凌的祈福,犹如投向社会的一束特殊光芒——它既映射出了明星艺人作为情感凝聚的强大能量,也照见了现代社会中粉丝观众对于联结与共同体的热切渴望。在灾难的无情面前,我们变得温暖而有情,这种源自公众人物的情感表达,已然成为构建社会团结的微妙纽带;它告诉我们:无论星光还是微光,在照亮他人之路时,都拥有同样的温暖与尊严。 #肖战#
来源:最萌宠物大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