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农村小麦价格居高不下,一斤1元6的价格却没有人种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20:47 1

摘要:又没面吃了!今天,我去乡镇上好多贩粮商家都没有找到今年的新小麦,每斤1.6元的价格只是有价无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又没面吃了!今天,我去乡镇上好多贩粮商家都没有找到今年的新小麦,每斤1.6元的价格只是有价无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小麦高价下的种植困境:多重矛盾交织的农业困局

价格与收益的错位困境

尽管2025年新麦价格突破1.6元/斤(摘要15),但实际收益却难以覆盖成本。以山东某县为例,每亩小麦种植成本高达430元,包含种子、化肥、农药等刚性支出。若按亩产800斤计算,毛收入仅1280元,扣除成本后净利润不足850元。若遇干旱、全蚀病等灾害,单产可能降至600斤以下,导致亩均亏损超200元。这种“高价格低收益”的矛盾,本质是农资成本增速远超粮价涨幅的结果——过去十年种子、化肥价格翻倍,而小麦收购价仅上涨10%。

劳动力结构性流失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形成“老人农业”困局。某省十年间农村常住人口减少数百万,留守农民平均年龄超60岁。外出务工日均收入150元,远超种麦日均收益10元(按亩产1000斤、1.6元/斤计算,总收入1600元,需90天劳作)。这种收入剪刀差迫使农民选择“弃耕务工”,甚至出现“浇地不如打工”的极端现象。

市场供需与政策调控的双重挤压

供应端结构性过剩

国内小麦连续3年增产(2024年产量13822万吨,同比增2.7%),叠加进口量突破1200万吨,导致库存高企。制粉企业开工率不足50%,饲料需求转向更低价的玉米,形成“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

政策传导机制失灵

最低收购价政策虽设1.19元/斤基准,但中间商压价收购普遍存在。农民实际售粮价常低于保护价5-10分钱,政策红利被层层截留。同时,国际小麦到岸价仅0.8元/斤,进口冲击进一步压缩提价空间。

种植模式的深层变革

土地经营模式转型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土地流转价格攀升至1000元/亩,种麦收益仅100元/亩,倒逼农户转向高附加值作物。安徽亳州等地农民改种药材、蔬菜,亩均收益超5000元,形成“非粮化”趋势。

风险规避型选择

面对气候异常(如2025年春旱导致减产30%)和病害威胁(全蚀病发病率超15%),农民倾向于“粗放式种植”。部分农户放弃灌溉施肥,导致单产从1000斤降至600斤,形成“投入越少亏损越少”的恶性循环。

破局路径:构建新型种粮生态

成本管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节本15%)、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农药30%)。

收益提升:发展订单农业,与面粉企业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探索“小麦+”模式,如麦田套种豆类增收200元/亩。

政策创新:试点“成本保险+期货”模式,保障亩均收益800元;提高种粮补贴至200元/亩。

技术赋能:推广无人机播种(效率提升5倍)、智能灌溉(节水40%),吸引青年返乡创业。

正如农业经济学家所言:“粮价保卫战不是简单的价格博弈,而是需要重构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价值分配体系。”只有让种粮者获得合理回报,才能破解“价高无人种”的悖论,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来源:老农大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