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雪峰的微博、抖音、B 站等核心账号全被禁止关注了!微博直接标注 “违反法律法规或社区公约”,抖音、快手也亮明 “禁止关注” 提示。面对追问,他只丢下 9 个字:“禁止关注是账号问题”,便匆匆挂了电话。这话显然挡不住网友的猜测 —— 到底犯了啥错?他又为啥可能
刚刷到消息:张雪峰的微博、抖音、B 站等核心账号全被禁止关注了!微博直接标注 “违反法律法规或社区公约”,抖音、快手也亮明 “禁止关注” 提示。面对追问,他只丢下 9 个字:“禁止关注是账号问题”,便匆匆挂了电话。这话显然挡不住网友的猜测 —— 到底犯了啥错?他又为啥可能慢慢淡出视野?
先猜违规原因:不是突发,是争议 “滚雪球”
政策红线踩得太实
今年 5 月教育部严查高考虚假宣传,张雪峰团队主推的 “押题卷” 就爆了雷:宣称 “5 月 1 日印刷完成”,但高考命题 5 月才启动封闭,明摆着虚假宣传。当时删视频停播俩月,本以为是整改,没想到可能成了 “旧账”。更巧的是,前天网信办刚部署整治 “恶意挑动负面情绪”,而他九三阅兵时喊出 “捐 1 亿支持统一” 的言论,被指蹭爱国流量造话题,刚好撞在枪口上。
争议言论早攒了 “差评”
2023 年 “打晕报新闻系” 的言论被《中国教育报》点名误导公众,“文科都是服务业 = 舔” 的说法更是引发学界声讨。这些言论看似 “务实”,实则制造学历焦虑、否定冷门专业价值,与教育公益属性背道而驰。多平台同步出手,更像对长期违规的集中清算。
再聊淘汰逻辑:网红教育的 “死穴” 他全中
教育与流量的根本冲突
教育讲严谨专业,网红经济靠话题续命。张雪峰 3 小时卖志愿填报服务赚 2 亿,本质是用 “焦虑营销” 变现。但家长和监管层迟早会醒:那些 “包就业”“避坑指南” 里,到底有多少数据支撑?多少主观臆断?当政策收紧,这种 “流量优先于专业” 的模式注定难长久。
政策收紧断了 “生存土壤”
从教育部查虚假宣传到网信办整治情绪炒作,今年对教育网红的监管明显加码。张雪峰的核心卖点 ——“用直白话术戳破教育信息差”,其实游走在 “实话” 与 “误导” 的灰色地带。一旦监管细化,他那些 “极端功利” 的建议,很容易被定性为 “扰乱教育秩序”。
个人 IP 绑定太死,抗风险为零
现在旗下账号还在直播带货,但粉丝追的是 “张雪峰本人” 的背书。他的主账号被封,就像大树断了根 —— 没有了争议性的个人言论引流,高价咨询套餐、带货产品还能卖动吗?更别提他已注销两家关联公司,资本似乎早有预判。
网友评论两极分化:有人说 “他帮普通家庭避了坑”,有人骂 “靠制造焦虑赚钱”。但不管怎么说,张雪峰的困境,其实是网红教育的必然 —— 当教育成了 “流量生意”,淘汰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你觉得他还能翻身吗?
来源:撑船渡海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