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有个朋友留言说:佬,你经常把挂耳咖啡排第一,怎么不好好写一个挂耳咖啡的榜单,然后详细说说你怎么排的,让我们也学习。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留言说:佬,你经常把挂耳咖啡排第一,怎么不好好写一个挂耳咖啡的榜单,然后详细说说你怎么排的,让我们也学习。
今天我就详细聊一聊挂耳咖啡这个话题。
和大家一样,作为一名咖啡爱好者,我深知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快速享受到一杯优质咖啡是多么幸福的事。
就像哪个朋友说的,作为一个资深的咖啡爱好者,如何会喜欢挂耳胜过意式浓缩,就算是现磨手冲也是更好的选择啊。
事实上,我的实际经验表明,除非是偶尔有非常闲的时间,并且有非常非常好的磨豆机,否则磨粉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具体我后面再说。
其次,意式浓缩固然油脂丰富,但是却少了挂耳咖啡冲泡时能释放出的更自然、层次更丰富的花果、坚果或巧克力等天然香气,这在某些时候,足以弥补油脂不足的短板。
在便捷性方面,挂耳咖啡无需复杂器具和技巧的优势。相比传统手冲咖啡需要配备滤杯、手冲壶、秤等设备并掌握注水手法,高品质的挂耳咖啡只需一包挂耳、一个杯子和热水,随时随地都能在几分钟内享受一杯现磨品质的咖啡。
这种简单高效的方式,特别适合您在忙碌的日常或办公环境中快速获取一杯好咖啡,省时省力却不失仪式感。
挂耳咖啡之所以能风靡全球,正是因为它既兼顾了便捷性,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咖啡的香醇口感。它不需要复杂的器具,只需热水和杯具,就能让你随时随地享受一杯好咖啡。
上图是我喝过的几乎市面上的所有的挂耳咖啡,由于品类实在是太多,原本是介绍20款,后来由于篇幅原因,二则后面的十多个其实要夸他们实在是好难的事情,而我又实在是不想说某个品牌不好的方面,我只夸不贬。
现在咖啡品种实在太多,但是极端化很明显,有的价格奇高,但是你喝了之后感觉不出除了价格还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有的又是价格奇低,特别是挂耳,一个好的滤袋比如OHKI滤袋,亚马逊正品都是1.5元一个,所以我在去除了两个极端之后,只选择四种属于性价比精品挂耳进行介绍。
接下来,我将以倒序的方式,为大家揭晓我心目中的口感最佳的挂耳咖啡前4名,这些都是我亲身尝试过的品牌,希望能为您的咖啡选择提供参考。
当然,这是我的主观看法,这点我要申明。我还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详细讲述了如何判别一个咖啡的好坏的方法和标准,这样您也可以据此来鉴别一下您日常所喝的咖啡是否真的是好咖啡。
这些方法是我花了大心思写的,可以说总结得非常全面了,虽然水平有限,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写完了。
在刀耕火种的时代,人们根本不会做面包,更不会做非常丰富精美的菜肴,直接把动物扒了皮就啃,那在年代的人看了,或许现代社会的烹饪方法也是非常扯淡的事情。
所以,当我们赋予食物以艺术的时候,实际上它从单纯满足我们的生存需要,上升到了满足我们的精神需要,这是一个升华,一个进步。
因此我们无论是写这些,还是读这些,事实上都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好了,请见正文,水平实在有限,如有不当之处,仅供参考。
第四名:瑞幸挂耳咖啡
已经很久没有喝过瑞幸挂耳咖啡了,但是对于它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
当年它推出的春日之选,如同樱花绽放的浪漫。
瑞幸挂耳咖啡以其独特风味脱颖而出。这款咖啡采用云南产阿拉比卡豆,经过中浅度烘焙,呈现出甜蜜的水果酸味和明媚柔和的口感。
打开包装,淡淡的樱花香气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春日花园。冲泡后,咖啡带着微甜的回甘和淡淡的花果香,口感柔和而不苦涩,特别适合喜欢淡雅风味的咖啡爱好者。
我特别喜欢在春日的下午品尝这款咖啡,搭配一块抹茶蛋糕,感受东西方风味的完美融合。它的清新口感能够唤醒感官,让人心情愉悦。
这款咖啡大约5-6元/袋,算是精品挂耳咖啡中的中浅烘口感的代表之一,值得一试。
适合人群:喜欢花果风味和清新口感的消费者。
第三名:Tim Hortons挂耳咖啡
加拿大之选,像是北国风情的温暖拥抱
Tim Hortons是加拿大国民咖啡品牌,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这款挂耳咖啡延续了品牌一贯的风格,口感平衡,风味醇厚,带有典型的北美咖啡特色。
这款深度烘焙咖啡最吸引我的是它的温暖口感和文化魅力,像是北国风情的温暖拥抱,在寒冷的日子里给人带来舒适和慰藉。它不会过于强烈,但有着扎实的咖啡基础和持久回味。
我喜欢在冬天的早晨冲泡这款咖啡,搭配一份早餐,感受加拿大式的温馨与舒适。它的平衡风味能够唤醒味蕾,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它目前在某宝上的官方店的价格大概在4.5元/袋左右,在精品挂耳咖啡中,属于中端价格。
适合人群:喜欢北美风味和浓郁口感的消费者。
第二名:illy挂耳咖啡
醇厚之选,像是意大利老牌绅士
illy是意大利老牌咖啡品牌,选用全球优质咖啡豆,以深度烘焙工艺呈现坚果与巧克力香气,适合喜爱醇厚口感的用户。
这两款咖啡包括中烘和深烘,最吸引我的是它的传统工艺和稳定品质,就像是一位意大利老牌绅士,风度翩翩,品质可靠。它不会追求时髦的风味,而是专注于做好经典的咖啡口感,让人感受到意大利咖啡文化的深厚底蕴。
我喜欢在需要安慰和放松的时候选择illy,它的经典风味像是老朋友的拥抱,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搭配一块巧克力蛋糕,简直是一种完美的享受。
这两款在意利的某宝官方店铺里,售价在6-7元/袋,价格也比之前的9元左右一袋优惠了不少。
适合人群:喜欢传统意式咖啡和醇厚口感的消费者。
第一名:风孜咖啡挂耳咖啡
极致之选,像是咖啡界的隐藏宝石
风孜咖啡是我最喜欢的挂耳咖啡品牌,也是本土品牌的骄傲。风孜咖啡主打挂耳,目前有巴西风味B4挂耳、蓝山风味M5挂耳、埃塞俄比亚风味E6和意式风味I8。
风孜咖啡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对咖啡品质的极致追求,该品牌采用产地直采的生豆,并使用被誉为“咖啡烘焙机天花板”的德国PROBAT P60烘焙机进行数字化曲线烘焙,真正精确还原大师手法,确保每一批咖啡豆的烘焙品质都稳定在高水准。
其磨粉技术使咖啡粉颗粒均匀细腻,残粉极少,这是其口感非常纯净的重要因素。这个咖啡最早在上海的咖啡师圈子里火爆起来,缘于上海某咖啡师在微信群内发了一张风孜咖啡的咖啡粉照片,然后大家都炸锅了,对这个磨粉的水平纷纷吃惊,于是乎在上海的咖啡师圈子里就火了起来。
我也是在其中一位咖啡师朋友的推荐下才在某宝买了风孜咖啡,发现其不仅粉磨的非常均匀,而且各项工艺和水准都是超一流的,例如它选用日本进口的OHKI滤袋,这个滤袋的生产商日本大纪商事就是双侧挂耳袋的发明者,其优秀品质确保萃取过程中水流恰到好处。
还有一点就是它的豆子的甄选和烘焙技术,使得其口感非常适合国人,酸度和苦度都明显比其他的咖啡更低一些,喝起来更加“顺口”。
它同时采用氮气填充保鲜技术,有效延缓咖啡粉氧化,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咖啡的新鲜风味和香气,不过这个技术已经被广泛采用。
价格方面,它在某宝上的官方店铺的活动和赠送很多,所以实际算下来,价格区间在4.5-6.5元左右,在精品咖啡中,是性价比非常高的。
适合人群:追求极致品质和支持本土品牌的咖啡爱好者。
如何冲泡一杯完美的挂耳咖啡
了解了这么多优质挂耳咖啡品牌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冲泡挂耳咖啡的小技巧,以确保你能最大限度地享受每一杯咖啡的风味。
水温控制:不同的咖啡需要不同的水温。一般来说,深度烘焙的咖啡适合水温稍低(约85-90℃),而浅度烘焙的咖啡可以耐受稍高水温(约92-96℃)。水温过高会使咖啡过苦,水温过低则无法充分提取咖啡风味。
冲泡时间:挂耳咖啡的冲泡时间通常控制在2-4分钟之间。时间太短提取不足,时间太长则可能过萃。你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调整时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冲泡时长。
注水方式:建议采用分段注水的方式。先注入少量热水让咖啡粉充分浸湿和膨胀(称为"闷蒸"),等待约30秒后再缓慢注入剩余的热水。这样能确保咖啡粉充分提取,获得更浓郁的口感。
挂耳咖啡的保存技巧
为了确保挂耳咖啡保持最佳风味,正确的保存方法非常重要。
避免潮湿:咖啡粉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这会导致风味变质。但由于挂耳咖啡都是单包密封,所以这点可以忽略。
避免光照:阳光直射会导致温度过高,加速咖啡粉的氧化过程,导致风味流失。建议将挂耳咖啡存放在阴凉避光的地方。
尽快饮用:虽然挂耳咖啡通常有较长的保质期,但为了享受最佳风味,建议在购买后1-3个月内饮用完毕。咖啡的新鲜度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越新鲜的咖啡风味越好。
我对挂耳咖啡的评价标准
挂耳咖啡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必备品,正是因为它完美平衡了便捷性与品质。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既想享受手冲咖啡的风味层次,又不想花费太多时间,挂耳咖啡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在分享了四个品牌的挂耳咖啡之后,我将分享我个人评价挂耳咖啡的六大标准,这些标准是我在品尝了上百种挂耳咖啡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希望能帮助大家在选择挂耳咖啡时有个参考依据。
一、香气:咖啡的灵魂初体验
干香与湿香的完美交响
当我打开一包挂耳咖啡时,首先关注的就是它的香气。
优质的挂耳咖啡应该有清新而浓郁的香气,没有任何不良气味。这就像遇到一位陌生人,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了你是否愿意继续深入了解。
我特别注重咖啡粉的干香(冲泡前)和湿香(冲泡后)的变化。
好的挂耳咖啡在干香阶段就能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而在注水后,香气会更加丰富立体。比如我最提及的本土风孜挂耳咖啡,打开包装就能闻到明显的坚果和巧克力香气,冲泡后则演变为更加复杂的花果香调。
其实现在本土品牌中的佼佼者已经毫无疑问超过任何国际大牌,大家看看风孜咖啡的粉与别的挂耳咖啡的粉的比较就知道,它家粉超级均匀,颗粒锐度很高,残粉极少,几乎其他没有哪家能做到。
而残粉少,对于咖啡的鲜度保持和冲泡品质,非常非常重要。
相比之下,某些品牌的香气虽然浓郁但单一,缺乏这种令人惊喜的层次变化。
香气复杂度与持久度
我评价香气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复杂度和持久度。
单一的、平淡的香气往往意味着咖啡豆品质一般或新鲜度不足。高品质的挂耳咖啡应该有多层次的香气变化,从最初的水果调性,到中段的焦糖甜香,最后以香料或巧克力的基调收尾。
记得有一次我在办公室冲泡一包风孜挂耳咖啡,整个办公区都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同事们纷纷寻香而来,询问我在冲泡什么神奇的咖啡。这就是优质挂耳咖啡的香气魅力!
而一些廉价产品往往只有淡淡的咖啡味,甚至带有纸板或陈旧的味道,这通常是因为咖啡粉的残粉太多导致鲜度流失过快(一般残粉的鲜度流失速度是高锐度粉的数百倍,因为表面积是几何级数增长)。
所以,挂耳咖啡这种需要保存咖啡粉的咖啡,磨粉水平实在是太太太重要了,这就是为什么一包放了几个月的风孜咖啡,其实际鲜度和口感往往胜过别的放了两周的品牌。
二、口感层次:咖啡身体的舞蹈
前段酸、中段甜、后段香的平衡艺术
口感是我评价挂耳咖啡的核心指标。提到了优质挂耳咖啡应该呈现出"前段酸、中段甜、后段香"的层次变化。
这种层次感就像一首优美的交响乐,各个声部有序登场,和谐共处。
虽然国内现在也有一些朋友喜欢喝酸一点的咖啡,而这类朋友往往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
虽然我也在国外待过,但是我依然特别关注咖啡的酸质表现,或者说喜欢那种酸感不明显的咖啡。
不过我也喝过各种的瑰夏豆子,当然价格算下来确实不菲,就算是便宜一点的,都是超过500元/150克,算下来一杯咖啡也要60以上了。
那种好的酸质,是明亮的、活泼的,类似于水果的天然酸味,而不是尖锐刺激的酸败味。
一般来说,浅烘焙的咖啡豆酸度更明显,带有柑橘类水果的风味;中深烘焙的豆子则酸度较低,更多呈现坚果和巧克力的风味。
UCC上岛咖啡的哥伦比亚苏普雷mo在这点上做得很好,酸度明亮但不刺眼,像清晨的阳光般柔和舒适,但我不确定国内是否有这款。
醇厚度与回甘
咖啡的醇厚度(body)是另一个重要指标,指的是咖啡在口中的重量感和饱满度。
我个人喜欢中等偏上的醇厚度,既不会太过厚重让人感到压抑,也不会太过轻薄缺乏满足感。illy埃塞俄比亚挂耳咖啡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口感如丝绒般顺滑,body饱满而不沉重。
回甘是我特别看重的一个指标。提到了回甘是评价咖啡的重要维度。好的挂耳咖啡在吞咽后,口中应该留有持久的甜感和芳香。
我遇到过一些品质极佳的挂耳咖啡,其中的典范就是风孜咖啡了,其回甘可以持续很久,甚至喝水都能感觉到甜味。风孜咖啡的蓝山风味挂耳就有这种神奇的特质,喝完很久后仍能感受到淡淡的蜜糖甜香在口中萦绕。
可能有的人不太明白回甘是什么意思,也有人会说,我喝了你说的有回甘的咖啡,怎么感觉不到?
是这样的,当您喝了一杯含糖饮料比如可乐,你再去喝一口茶,那么之前可乐带给你的甜感就瞬间消失,但是你喝了一杯有回甘特点的咖啡之后,你再去喝一茶,喝了之后,你的口中依然有那种咖啡的甘爽的口感,那就是回甘。
三、外观与包装:不止于表面的深度
咖啡粉的视觉评估
虽然挂耳咖啡是便捷产品,但我仍然会关注它的外观表现。
好的挂耳咖啡应该豆粉均匀,颜色均匀,咖啡粉的颜色和均匀度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首先我会观察咖啡粉的颜色,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粉颜色不同:浅烘焙呈肉桂色,中烘焙呈栗色,中深烘焙呈深棕色,深烘焙则接近黑色。
颜色应该均匀一致,如果发现有颜色不均的斑点,可能是烘焙不均匀的表现。
优质挂耳咖啡的咖啡粉应该呈现均匀的粗砂糖颗粒状,超级优质的挂耳咖啡几乎看不到残粉,打开挂耳袋之后,袋子内壁基本上干干净净,可以这么说,挂耳袋的内壁挂的细粉越多,那么挂耳咖啡的口感一定不行,原因就是前面说过的,细粉越多,鲜度流失速度几何级增长,并且冲泡时容易堵水,导致过度萃取,产生苦涩味。
包装设计的用心程度
我还会关注挂耳咖啡的包装设计。指出好的挂耳咖啡一般都采用密封包装,以保证咖啡粉的新鲜度。好的包装不仅外观精美,更应该实用性强。
滤袋应该采用高质量的材料,能够牢固地挂在杯子上不会滑落;滤纸的密度要适中,既要保证萃取充分,又不能过于致密导致水流不畅。
优质的挂耳滤袋材质优先选择日本OHKI进口滤纸,其纤维密度更高并且缝隙大小均衡,冲泡时不易产生絮状物或渗漏。
我曾经喝过好几个超级大牌的挂耳,冲泡出来杯子里还有絮状物,那就是滤袋不行的表现,其他的中小牌就更不用说了,但是风孜咖啡冲泡出来,晶莹剔透,杯子里一点絮状物都没有,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比较比较,并分享您的体验。
四、原料与工艺:看不见的品质保证
咖啡豆的品质与溯源
挂耳咖啡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豆的质量和烘焙工艺。
都强调了咖啡豆品质的重要性。我倾向于选择明确标注咖啡豆产地和品种的产品,这通常意味着品牌对原料有所讲究。
高品质的挂耳咖啡往往选用阿拉比卡咖啡豆,尤其是来自特定产区的优质豆种。
烘焙工艺的重要性
烘焙水平是决定挂耳咖啡品质的关键因素。
烘焙不仅影响咖啡的口感和香气,还会影响其风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个人偏好中深烘焙,因为它能较好地平衡咖啡的酸度、甜度和苦味,保留咖啡豆的原始风味和复杂性。
有些品牌会采用"生豆直烘"模式,即购入生豆后自主烘焙,而不是采购预烘焙的咖啡粉。这种方式能更好地保证咖啡的新鲜度和风味稳定性。风孜咖啡就是采用这种模式的代表品牌之一,这也是他们的咖啡总能保持稳定高品质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家的配料表是生咖啡豆,也就是生豆自己烘焙之后次日磨粉出品,鲜度很真实。
买咖啡这点也要千万千万注意,我这样打个比方,一个厂家,他从别的地方买入烘焙好的咖啡豆,但别人可能是烘焙好了放了一段时间的豆子,就算是新鲜的,那他买入之后,也不一定马上就磨粉并生产出挂耳咖啡,这类挂耳咖啡,它的配料表是焙炒咖啡豆。
如果这个厂家甚至于粉都不自己磨,而是买的别人烘焙好并磨好粉的,那么他的配料表就是焙炒咖啡粉。这中间的时间,谁知道已经烘焙了多久的豆子?
五、风味的一致性与复现性
我会关注挂耳咖啡的风味一致性和复现性。
好的挂耳咖啡应该能够提供稳定的风味体验,不同批次之间的差异很小,每次冲泡都能重现相似的风味特征。
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品质波动很大的产品,同一款咖啡不同批次的风味差异明显,这让人感到失望。
相反,品质稳定的品牌,每次都能提供可靠的体验,让人感到安心和信任。这也是为什么风孜咖啡能长期占据我个人排行榜首位的重要原因。
六、挂耳咖啡的冲泡技巧
基于我的评价标准,我想分享一些冲泡挂耳咖啡的技巧,帮助大家最大限度地提升挂耳咖啡的品质体验。
水温控制是关键
不同的咖啡需要不同的水温。建议水温85-95℃最佳。
一般来说,深度烘焙的咖啡适合水温稍低(约85-90℃),而浅度烘焙的咖啡可以耐受稍高水温(约92-96℃)。水温过高会使咖啡过苦,水温过低则无法充分提取咖啡风味。
我通常会将煮沸的水静置30-60秒,让水温降到合适的范围。
如果没有温度计,这是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
注水方式与时间控制
建议采用分段注水的方式。也推荐分三段注入,先少量焖蒸30秒。先注入少量热水让咖啡粉充分浸湿和膨胀(称为"闷蒸"),等待约30秒后再缓慢注入剩余的热水。这样能确保咖啡粉充分提取,获得更浓郁的口感。
总萃取时间控制在2-3分钟内为宜。时间太短提取不足,咖啡口感单薄;时间太长则可能过萃,带来不必要的苦涩味。
粉水比的选择
与很多人不同的是,我推荐的粉水比是1:15到1:30之间,即10克咖啡粉对应150-300毫升水。建议粉水比1:15至1:30。
事实上,如果你要加打发的牛奶做拿铁,那么用1:15,如果你要喝黑咖,那么1:30,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偏好在这个范围内调整。
咖啡我不建议喝太浓的,但喜欢浓郁口感的可以少加一些水,喜欢清淡口感的可以多加一些水。
七、深度详细解读咖啡口感评判方法
最后,我把这部分作为附录,供一些对咖啡希望有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朋友看一下,斧正斧正。由于咖啡描述的一些词语属于国际标准的词汇,所以我也附上了其英文,虽然麻烦了一点,但是这样更有收藏价值。
1、初识咖啡的感官世界:从“喝”到“品”的蜕变
品尝咖啡远非简单饮用,它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感官之旅。就如同前文的例子,只有原始人才会对烹饪技术嗤之以鼻。
因为看到这个地方依然往下阅读的朋友,您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而是一个让心灵升华的方法。
所以,当一杯咖啡端到面前,首先别急着喝。就像品鉴佳酿或香茗,需先欣赏其外观,咖啡最好呈现深棕色而非一片漆黑。
然后,轻轻嗅闻那扑鼻而来的浓香,这是咖啡灵魂的初次问候。接着小啜一口,让咖啡液稍留口中,与唾液和空气混合后再咽下,感受风味在口腔中的绽放。
咖啡的品鉴核心围绕风味、醇厚度、酸度和香气展开。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咖啡的复杂个性。真正的好咖啡,入口应有甘味,微苦微酸却不涩口。
许多人抱怨咖啡“太苦”或“太酸”,其实可能只是未遇到展现其美好一面的那杯。了解这些基本维度,是您从日常饮用者迈向咖啡鉴赏家的第一步。
品鉴咖啡的最佳温度也有讲究。普通咖啡质地不稳定,最好趁热品尝。咖啡冲泡的刹那理想温度约为83℃,倒入杯中时约为80℃,而入口时的温度在61-62℃最为适宜。
有趣的是,一杯品质优良的咖啡,放凉后除了香气减少,其口感表现与热时一致,甚至可能更佳。
2、解锁咖啡的香气密码:干香与湿香的奥秘
咖啡的香气是其灵魂,能以气体形式展现风味成分。没有香气的咖啡就如失去生命力,无法带给人愉悦感。
咖啡香气主要分为干香(Dry Fragrance) 和湿香(Wet Aroma)。干香指咖啡豆研磨成粉时散发的香气,这是咖啡最完全、最本质的香气,但随着咖啡粉与空气接触,香气会挥发或氧化,所以需及时欣赏。
鉴赏咖啡干香时,最好使用“忽远忽近”的方法,不时变换鼻子与咖啡粉的距离。这是因为不同分子量的芳香物挥发程度不同:低分子量的花草水果酸香味最先释出;中分子量的焦糖、坚果香需稍靠近;高分子量的松脂味等需贴近闻。通过这种方式,你能更全面地捕捉咖啡的多元香气。
湿香则指咖啡经热水萃取后散发出的香气。热水能释放一些室温下无法气化的芳香物。湿香中的花果酸香、焦糖香以及瑕疵的药水味、碳化味,通常比干香更明显易辨。
例如,风孜咖啡的湿香就极具代表性,其层次丰富的花香和果香总是让我惊叹不已,当然,我觉得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其烘焙技术和磨粉技术,因为现在因为现代种植很普及的因素,精品咖啡的咖啡豆的天花板实际上很低,但工艺和技术的天花板往往遥不可及。
咖啡的香气丰富多样,常见的有:
• 花香 (Floral):如茉莉、金银花般的芬芳,多与果香相伴。
• 果香/柑橘香 (Fruity/Citrus):令人联想到浆果或柑橘类水果的清新。
• 巧克力般 (Chocolate-like):类似可可或巧克力的香气,常与咖啡的甘甜联系。
• 坚果香 (Nutty):新鲜干果的酥香,如核桃、花生,常见于中焙咖啡。
• 酒香 (Winey):类似熟成葡萄酒的回味,多见于酸度强或果香浓的咖啡。
当然,也有一些不受欢迎的香气,如化学味/药品味(联想到化学品或里约味)、腐臭/腐朽味(脂肪氧化或植物腐败的味道)等。学会区分这些香气,是准确评价咖啡的重要基础。
我文首呈现的那些我喝过的几十种挂耳咖啡,其实我没有说的一点是,其中有一大半的品牌,我喝了一袋就不再接着喝了,就是因为有些咖啡连基本的香味都未能做的很正,有的像中药、有的像腐草,一言难尽。
3、剖析咖啡的味觉维度:酸甜苦咸的平衡艺术
咖啡入口后,味蕾开始捕捉水溶性风味分子。虽然舌头各区域都能感受酸甜苦咸,但舌尖对甜味、舌两侧对酸咸、舌根对苦味更为敏感。这四味相互牵制,一味太突出会抑制或加持其他滋味的表现。
酸度 (Acidity) 是咖啡的必备特征,是咖啡在舌下边缘和后腭产生的干的感觉。它类似于红酒中令人兴奋的质感,缺乏酸度的咖啡会趋于平淡。
但需区分好的“酸度”与不好的“酸味”(Sourness):前者是鲜明愉悦的果酸,如柠檬、葡萄中的天然酸;后者是过度发酵产生的刺激性强、令人不适的酸涩味。优质咖啡的酸味应具有一定包容性,而非明显尖利。
苦味 (Bitterness) 是咖啡的基础味道,也是其魅力所在。它源于咖啡中的奎宁、咖啡因等物质,受烘焙程度影响较大。适当的苦味是温润的,能衬托其他风味。一个完全不苦的咖啡,那不叫咖啡,那是奶茶。
但若如中药般令舌根发苦,则多半质量不佳。烘焙产生的焦糖是苦味和香气的来源之一,它与丹宁酸结合产生略带苦味的甜味。
甘味 (Sweetness) 是咖啡中令人愉悦的甜感,类似于蔗糖或果糖的味道,常与果香、巧克力气和焦糖味相联系。它并非来自添加糖,而是咖啡本身产生的。好咖啡喝完后,舌面上常会有不断的回甘涌现。回甘应带来满口生津的感觉,若过于干涩则说明咖啡豆质量可能不佳。
咸味 (Saltiness) 在咖啡中通常不明显,因咖啡强烈的酸甜苦味而难以被直接感受到。此外,还有涩味 (Harshness),这是一种不好的味觉体验,它会紧贴舌头和喉咙,给人不舒服、不畅通的感觉,让咖啡显得不够圆润均衡干净。咖啡的涩味并不需要完全消除,而是需要抑制到“涩而不干”的程度为宜。
4、体验咖啡的口感与体感:醇厚度、纯净度与均衡度
醇厚度 (Body) 并非味道,而是咖啡在口中的触感,即舌头感知的粘性、厚重和丰富度。喝全脂牛奶与喝水的区别就是很好的例子。醇厚度与咖啡萃取的油质和固形物有关。印尼咖啡的醇厚度通常明显高于南美洲、中美洲咖啡。判断醇厚度差异有个小技巧:将等量牛奶加入咖啡中,醇厚度高的咖啡稀释后仍能保留更多风味。
纯净度 (Cleanness) 指的是一杯咖啡从第一口到最后都应没有杂味,味道干净清爽。它是判定一支好咖啡的重要标准,是咖啡风味构建的基础。一杯口感干净的咖啡,即使浓度不同,其质感也应是洁净的。
均衡度 (Uniformity) 要求咖啡中丰富的味道能互相调和地融合在一起,而非一种味道掩盖另一种。所有基本口感特征都应令人满意,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丰富度 (Complexity) 则指对多种风味的感觉,口感变化以及整体饱满度。它指的是“充足而美好的味道”,决定了咖啡的底蕴。
明亮度 (Brightness) 也是一杯好咖啡应具备的特质,它带给人的是愉悦和舒适感,而不新鲜、烘焙或萃取不当的咖啡往往会显得沉闷。圆润度 (Mellow) 形容咖啡的顺滑度,味道纯净丰富均衡的咖啡口感自然圆润,反之则可能粗糙干涩。
5、回味咖啡的余韵:落幕后的悠长回声
如果咖啡的香气是其灵魂,那么余韵 (Aftertaste) 就如咖啡的回声,是喝完后残留口中的味道和香气。一杯好的咖啡,即使饮完后,也应让人有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优质咖啡的余韵应是干净、甘甜、持久且强烈的。你可以暂停品饮,闭上嘴巴,感受口腔到鼻腔中弥漫的丰富味道,舌面上往往会有回甘不断涌现。轻轻张开嘴,若依旧能感受到咖啡的香和味,那便是佳品的证明。而不好的咖啡,余韵则较弱,且可能夹杂苦涩等杂味,令人不悦。
评价余韵时,需关注其持久性、品质以及是否令人愉悦。一些精品咖啡的回甘可以持续数分钟,带来持久的享受。留意余韵的特征,它可能呈现出巧克力、坚果或焦糖般的甜感,也可能是果酸或香料味的延续。
6、专业杯测与日常品鉴的技巧
专业咖啡品评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流程。
品鉴前的准备很重要:最好避免食用大蒜、辣椒、胡椒、花椒等味道刺激的食物,以免麻痹味蕾;洗脸洗手,确保无护肤品香气残留,以免干扰咖啡香气。
准备一杯冰水,品鉴前喝一口唤醒味蕾,品尝不同咖啡前用冰水漱口清味。
专业品评主要通过以下项目进行:干香 (Fragrance)、湿香 (Aroma)、酸度 (Acidity)、苦味 (Bitterness)、甜味 (Sweetness)、醇度 (Body)、纯净度 (Cleanness)、均衡度 (Uniformity) 以及余韵 (Aftertaste)。品饮时,常采用啜吸 (Slurping) 的方式:迅速有力地吸一口咖啡,使其以雾状喷射在整个舌面上,从而全面感知味道。注意防止烫伤。
日常品鉴时,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些方法。首先观察咖啡液,好咖啡应清透不混浊带光泽(浓缩咖啡则看那层赭红色的Cream)。然后仔细闻香,感受干香与湿香的变化。小口品尝,让咖啡覆盖口腔,感受其 body、味道和口感。吞咽后,用心体会余韵的长度和品质。
记录你的感受至关重要。可以简单笔记下你捕捉到的主要香气(如花香、坚果、巧克力)、味道特征(酸、甜、苦、咸的强度与品质)、口感(醇厚度、顺滑度)以及余韵。多次练习,你的品鉴能力会不断提升。
7、咖啡品鉴的常见误区与延伸知识
品鉴咖啡时,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例如,过度追求“高大上”的风味描述,而忽略了咖啡最基本的洁净度、甜感和平衡感。被产地或处理法先入为主,带着偏见去品尝,而非客观感受杯中风味。忽视萃取因素的影响,一杯咖啡的味道不佳,可能与烘焙、研磨、水温、冲泡手法等多种因素相关,不一定是豆子本身的问题。
咖啡的风味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咖啡豆品种:常见的阿拉比卡豆通常风味细腻、酸度适中;罗布斯塔豆则苦味更强、口感更浓郁。
烘焙程度:烘焙越深,通常苦味越重,酸度越低;浅焙则更容易保留花果酸香。
产地风土:不同产地的气候、土壤、海拔赋予了咖啡豆不同的特质,如耶加雪菲的柑橘花香、曼特宁的醇厚低沉。
处理法(日晒、水洗、蜜处理等)也极大地影响风味。例如,日晒处理的咖啡豆可能带有更奔放的热带水果风味和更重的醇厚度;水洗处理的咖啡豆则通常口感更干净,酸度更明亮。冲泡方式(手冲、意式、法压等)同样会带来不同的风味表现,手冲可能突出层次感,意式浓缩则注重浓郁口感。
结语:开启你的咖啡风味探索之旅
朋友,咖啡的口感评判并非遥不可及的专业秘籍,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帮你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感官世界的大门。
它需要你放慢脚步,调动所有感官,用心去感受、去描述、去记忆。每一次品尝,都是与咖啡的一次深度对话。
不必一开始就追求说出所有精确的风味描述词。从判断一杯咖啡是否“干净”、“平衡”、“好喝”开始,慢慢尝试分辨其中的酸、甜、苦,感受它的 body 是厚重还是轻盈,回味是否持久甘甜。多喝、多比较、多思考,你的味蕾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记住,咖啡品鉴的终极目的,是发现并享受那些真正带给你愉悦感的咖啡。
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是为了服务你的体验,而非束缚你的喜好。最终,你所爱的那杯咖啡,就是对你而言最好的咖啡。
1. 回想一下,你最近喝到的最让你印象深刻的一杯咖啡,它的哪个方面最打动你?是它的香气、味道,还是口感?
2. 在了解了这些品鉴方法后,你最想尝试去感受咖啡的哪个维度?是去分辨不同的酸质,还是去体会更细腻的余韵?
3. 你是否愿意为了更专注地品尝一杯咖啡的风味,而暂时放下手机,给自己五分钟完全沉浸于咖啡的感官体验?
希望这些问题能够让你更深入地思考咖啡与生活的关系。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我们都能在咖啡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
敬请关注、点赞、收藏、转发!
#挂耳咖啡 #咖啡评价 #咖啡品质 #咖啡口感 #咖啡香气 #咖啡新鲜度
#挂耳咖啡 #咖啡品味 #咖啡知识 #风孜咖啡 #德龙咖啡机 #咖啡文化
来源:CoffeeUniverse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