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1年发生了两件改写世界格局的大事,直接把正处在改革岔路口的中国推到了悬崖边,年初,海湾战争打响,美国牵头的多国部队对上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的伊拉克,结果伊拉克撑了40多天就全线溃败。
1991年发生了两件改写世界格局的大事,直接把正处在改革岔路口的中国推到了悬崖边,年初,海湾战争打响,美国牵头的多国部队对上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的伊拉克,结果伊拉克撑了40多天就全线溃败。
年底,克里姆林宫的红旗落下,苏联正式解体,东欧剧变的浪潮彻底席卷了社会主义阵营,那场海湾战争给中国的震撼,现在的年轻人怕是很难体会。
当时我们的军事思维还停留在传统作战模式,可电视里播的都是精确制导导弹、隐形战机和信息化指挥系统。
伊拉克的坦克集群在多国部队面前不堪一击,这种差距不是“落后一点”能概括的,是整个作战体系的代际鸿沟。
更让人揪心的是苏联解体,它一倒,中国成了西方阵营最主要的针对目标。
谈好的汽车制造技术合作说停就停,欧洲的轧钢设备被卡在海关进不来,连已经投了一部分钱的外资工厂,也连夜撤了资,国际上的打压已经够窒息,国内的底子更是经不起折腾。
1991年的中国GDP,换成美元才三千多亿,跟美国的六万多亿比,连个零头都算不上,在全球经济里几乎没什么话语权。
前两年“价格闯关”后,商品放开了但生产跟不上,老百姓都抢着囤货,物价涨得飞快,生活成本一下高了不少。
治安也乱了起来,交通干线上的“车匪路霸”成了常态,各大火车站更是盗窃、敲诈的重灾区,民众的安全感直线下降。
内外压力一夹,整个社会都陷在迷茫里,不少人搞不清改革开放是不是走偏了,也搞不清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不能凑到一块儿。
有人说“还是计划经济稳”,也有人怕“走了苏联的老路”,本来想靠着收紧政策稳一稳局面,但后来发现,越收缩越被动,外部封锁本就断了不少路,再自己关上大门,只会更难。
就在这节骨眼上,已经卸任的邓公去南方视察了,1992年初,他从深圳走到珠海,再到上海,没讲什么复杂的理论,全是大实话。
在深圳,他指着拔地而起的厂房说,这地方以前是渔村,现在能有这番光景,不就是改革开放的功劳?欧美越封锁,我们越要开放。
他还说,社会主义也能搞市场经济,别被旧观念捆住手脚,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话像一把钥匙,一下打开了大家心里的结。
以前总觉得“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邓公的话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第二年开十四大,直接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成了改革目标。
这一下,方向明确了,之前散掉的人心慢慢聚了起来,要发展,首先得有钱,可那时候政府没钱,企业也没钱,怎么办?国家想了个办法,发国债,向老百姓借钱。
一开始没人敢买,毕竟那时候大家手里的钱也不多,对“国债”这东西也陌生,可慢慢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话传开了,有人带头买,大家就跟着上了。
银行门口排起了长队,大爷大妈揣着存折,颤巍巍地递进去,说“给国家尽点力”,毫无疑问,这种信任不是一天攒下的,是老百姓打心底里信国家能把钱用在正道上。
到1994年,国债规模第一次破了千亿,京九铁路、国企技术改造这些急需钱的项目,终于有了启动资金,有钱还不够,得有外汇。
没有外汇,买不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货币在国际上也没信用,1991年的外汇储备才一百多亿,连买几套大型化工设备都不够。
国家喊出“千方百计创汇”,但光靠国企肯定不行,1992年开始,各地放宽了个体户经营限制,温州的小商品、义乌的饰品、东莞的服装加工厂,一下像雨后春笋似的冒了出来。
这些民营老板带着货跑遍全世界,一点点把外汇赚了回来,很显然,民间的活力一旦释放,就能造出大动静。
到2000年,外汇储备涨了快十倍,2001年加入WTO后更是一路飙升,彻底摆脱了外汇短缺的尴尬。
外资慢慢想回来,但还有个顾虑:汇率不稳,赚的钱可能转眼就贬值了。
1994年,国家干脆搞了汇率并轨,把之前的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到一起,定在1美元兑8块7人民币。
这个汇率一稳住,外资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之前撤资的工厂又回来了,长三角、珠三角的厂房很快又满了,更关键的是,我们没走歪路。
当时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搞“休克疗法”,一下把国企全卖了,全面私有化,结果经济崩了,物价飞涨,老百姓连面包都买不起。
中国不一样,水电粮油这些关乎民生的行业,始终由国企主导,保住了基本盘,没让老百姓遭罪。
民企和外资则负责搞活市场,造出更多商品,赚到更多外汇。
如此看来,这种“稳中有活”的路子,比激进的改革靠谱多了,既避免了苏联式的崩溃,又为后来的发展铺了路。
30年过去,再回头看1991年,简直像换了个世界,现在的中国GDP占了全球近五分之一,快赶上美国的七成。
当年让我们焦虑的军事差距,也补上了,隐形战机、航母、高超音速导弹都有了,再也不用怕别人在军事上卡脖子。
以前稀缺的“三大件”,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实物消费更是成了世界第一。
这些年总有人说“今年是最困难的一年”,但1991年的事告诉我们,中国从来都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危机里从来都藏着机会,关键是敢不敢改革,能不能凝聚人心。
那时候的中国,底子薄、被封锁、内有争议,靠着邓公的远见、国家的策略,还有老百姓的信任,硬生生闯了过来。
现在的中国,手里的牌比1991年好多了,经济体量更大,技术更先进,民心更齐。
就算遇到新的挑战,只要还记得1991年那种“抱团突围”的劲,还记得“发展才是硬道理”,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那些当年被1991年的困难吓倒,觉得中国没希望的人,后来肯定后悔了。
而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明白:越是难的时候,越要往前看,越要敢闯敢干。这,就是中国涉险过河的密码。
来源:史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