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沁源县北边,韩洪乡程壁村外,一条弯曲的小路从村口沿着山坡缓慢爬升,路边尘土飞扬。谁会想到,这条小路尽头,海拔1212米的半山腰上,藏着一个横卧着沧桑与神秘的石窟群?六月里,考古院的调查队在这里转了很多天,鞋底踩破了不少野草。程壁石窟的故事,和尘土一样,多得
山西沁源县北边,韩洪乡程壁村外,一条弯曲的小路从村口沿着山坡缓慢爬升,路边尘土飞扬。谁会想到,这条小路尽头,海拔1212米的半山腰上,藏着一个横卧着沧桑与神秘的石窟群?六月里,考古院的调查队在这里转了很多天,鞋底踩破了不少野草。程壁石窟的故事,和尘土一样,多得让人皱眉。
石窟本身,不算大气磅礴,倒像是随意刻在长约二十米、高将近五米崖壁上的印记。在崖壁向西微微张开的陡峭处,一共六个洞窟列成曲线。东头一个、又一个,直到西头的2.6米凸出石崖,仿佛有人依着自己的心意在石头上刻画记忆——不是那种皇权象征的刻意铺张,反倒显得随性。
或许是石窟的位置太偏,或者山势妨碍了外人进入,千年来外界很少提及这里。考古队花了很多功夫才测绘出来现在的样子。他们发现新东西了。窟外面崖上,八个小龛静静趴着,一点也不抢风头,几组石刻题记,字迹还有些残缺;窟里三处墨书题记不见年份,更像是前人不经意间涂鸦,或许,那些人压根没想过后人怎么看。
编号也怪顺溜,从东南到西北,由1号排到6号。4、5号中间意外竖着一块摩崖碑。能看出来,这些洞窟不是用来招摇的,没有恢宏的门头,开凿得很低调。里外衔接自然,像给山体随手披一层毯子。比较有意思,1到4号在东南崖,5、6号跑到西北一段凸出的悬壁上,这种布置有点意思,是不是和交通路线、地势格外有关系?没人能确切讲清楚。
三号窟和五号窟的正墙,乍看没什么不同,仔细一看,三号窟像块平整的画布,而五号窟上的浮雕则干脆利落。帐形龛最醒目,大部分宽度和壁面相当,连深度也符合北齐时期的主流工艺风格,一点没掩饰时代烙印。可这些龛形装饰却极为简单,光秃无多余浮雕,没有繁复的龛柱、柱础。对比下来,南方大石窟总忍不住雕得复杂些,这里倒显单薄,像北齐东魏时期邺城那一套,没有盛世气息,反倒更真实。
造像分成两派。1、4、6号三窟是三壁各雕一佛——正壁一尊大佛,两侧各自端坐着佛像,表情看着很沉静。3、5号窟正中却换成倚坐菩萨,周边则是坐佛。这种把菩萨放在正壁中心的设计不多见,安安稳稳地倚着,看起来不像要引领什么潮流,只想安静点。菩萨身姿柔和,弥勒画像延续北魏晚期的交脚姿势,到北齐时流行倚坐弥勒,预示着未来成佛。程壁这里把倚坐菩萨堂而皇之地安在正壁主尊,是随意还是刻意?说不准。
但又觉得,2号窟干净得很。没人雕,没有佛像,也找不出造型痕迹,大概率这是个禅窟吧?预留一个“空”的空间,或许是有意无意,佛教里“空性”不是常说的事么?不过,这种解释也太自以为是了,没准只是预算和人力不够。
往里头走可以看到,佛像脸盘偏方,身板厚实。1、3号窟佛像衣服披得极短,仅盖座面,搭肘式佛衣,新样式从北齐邺城这里走起来,后来别地儿都用。6号窟主座佛穿钩纽袈裟,这样服饰到了隋代就更普及了。据说,根据这些衣着,可以推断部分窟口应该开在北齐后、隋代初头。不过,拿衣着当时间标尺有点冒险。万一哪位石工比较潮流,提前用了后世的样式呢?但也许又不会这样?没见过这种自作主张的。
菩萨穿衣说不上华丽,天衣从肩往下自自然然垂到台座,腰间系带,下着长裙,衣褶几乎没有。1号窟主座和右壁肋侍菩萨帔帛横在胸、膝之间。其实,这样的穿戴方式北齐就出现了,但纪年造像中隋代最多。只有少数例外,要是不愿信,也可以不信。
调查组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倾向于判定:程壁石窟开凿年代,上限落在北齐,后头做到隋代。也有人说,有些细节像是石匠随便懒工——动作太随意、装饰太省略。可是,你真比对北齐时期资料,发现还挺合规,难道是“草率也是风格”?也许北方边地审美,和主流不同?
现场,窟外的附属龛和几处题记字迹部分模糊,似乎从没指望吸引太多人注意。那些剩下的墨书、刻字、摩崖碑,像是摊开一本断断续续的流水账。内容也没什么大事,关注这些的是谁?没见到纪年,有些人的名字看不太清;可能是僧人,可能是香客,可能是哪个地方的雕工,反正过去这么久,谁还记得清楚?
最耐人寻味的是这些造像的布局。三佛并坐,或者菩萨独饰正中,多少让人琢磨,跟北齐、隋代宗教风潮有关?山西本身多佛寺,尤其南部,沁源境内北魏、北齐时气象就不小。何况,晋东南这块地儿,是晋城往北、太原往南的交通要道,商队、僧侣都得路过。程壁村的特殊地理,又给石窟的开凿增添一些商业气围。说不定这就是当时某家族、某组织彰显身份和功德的操作。
站到石窟外头,高空下,崖壁像破碎的织锦,洞窟把壁面切成不同段落,仿佛布景道具。地底还留着雨水冲刷的痕迹,一点点磨损成了今天的样子。与龙门、云冈甚至近一点的大同北岳比,这里根本排不上号。许多雕刻只是擦过边,也没打磨太细。有人说这不值一提,那么,低调的审美就永远没人追捧吗?想想现在某些流量,随便标榜个“小众审美”,一下就火了。
说到底,考古报告或专家推断再细,无非都是后人自己的解释。你真要问山里那几窟石雕到底想表达什么,谁能说清。当年的匠人是不是也被雇主催着赶工?或者哪处佛像的相貌,其实是某个三十岁力工刻到打瞌睡的产物?这些疑问,考古研究不是很愿多谈。
可程壁石窟的价值,或许就在这样的模糊和残缺之间。如果把龙门、云冈那些拍成大片,程壁像是生活里的日常剧。流线直白,场景狭小,没什么高剧情转折,但生活味儿足。这种不张扬、甚至略显寒酸的佛窟,却因为夹在晋东南交通要点,或许恰恰见证了那个时代边地信仰的普通逻辑。时人不是没有追求,只是他们的追求不是广而告之。
今天,程壁石窟站在这,一如既往地低调,不迎合,不讨好。考古队做了资料归档,社交网络也有人开始关注。这个地方可能很快被更多人知晓,但也许很快又被遗忘。
剩下要不要继续挖掘?石窟主人的身世和想法,没人说得准。关于程壁,答案不着急,也根本不完整。反正,它始终都在那山腰上。
来源:曦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