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以1921.42亿元的年营收,超越老对手东方希望集团,排名全国第36位,正式加冕为上海第一大民营企业。
2025年8月28日,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最新民企500强榜单,悄然记录了一场上海滩“民企一哥”的宝座更迭。
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以1921.42亿元的年营收,超越老对手东方希望集团,排名全国第36位,正式加冕为上海第一大民营企业。
这份沉甸甸的业绩,距离其创始人郭广昌怀揣3.8万元、在复旦校园旁一间小办公室里开启创业梦,已过去了整整33年。
从籍籍无名到纵横全球,复星的崛起并非简单的财富积累,而是一部充满时代机遇、战略抉择与个人胆识的商业史诗。
这位被誉为“中国巴菲特”的浙江东阳人,究竟如何一步步将复星打造成一个横跨健康、快乐、富足、智造四大板块的庞大商业帝国?
1967年,郭广昌出生在浙江东阳一个普通农家。父亲是建筑工人,在一次事故中受伤后,家庭重担更显沉重。
初中毕业时,为早日“吃上皇粮”,他本已考上师范学校,却最终违逆父母意愿,选择读高中上大学这条更艰难的路。这个看似微小的决定,第一次显露了他不甘于既定命运的倔强。
1985年,郭广昌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哲学训练赋予他思辨世界本质的能力,而两次壮游则塑造了他认知中国现实的视野。
1987年暑假,他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沿京杭大运河一路考察到北京;次年,他又组织十几名同学,发起“黄金海岸3000里”骑行,一路南下直至海南。
那时正值海南建省,经济特区的火热景象给这个内陆青年带来了巨大冲击。车轮碾过的土地,让他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一颗商业理想的种子悄然埋下。
大学毕业后,郭广昌留校任教,并如当时许多精英一样,准备托福和GRE出国深造。然而,1992年南巡讲话带来的春潮,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一次赴浙江的暑期调研中,他亲眼目睹了民营经济的活力,内心深受震撼。“与其去国外读一个旁观者,不如留在国内做一个参与者。”
这个看似偶然的转向,实则是时代浪潮与个人抱负的必然碰撞。他毅然辞职,与校友梁信军凑了3.8万元,创立了“广信科技咨询公司”。那一年,他25岁。
创业伊始,郭广昌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机会很快降临,台湾元祖食品进入上海市场,广信竞标成功其市场调研项目。
郭广昌带领团队,用最“笨”的方法——上街发问卷,拿出了扎实的报告,赢得了客户认可和追加的奖金。这第一桶金,是靠知识和汗水换来的。
但郭广昌很快意识到,咨询业天花板太低。1993年,他做出了创业后的第一次关键战略转向:同时进军房地产销售和生物制药。这两个选择极具反差,却精准踩中了时代节点。
首先是地产“精准营销”,即他代理的一个高端楼盘滞销,郭广昌创新地将目标客户锁定为归国留学生。
他设法拿到留学人员家庭的详细地址,直接寄送广告,实现了精准打击,楼盘迅速售罄。这为他积累了真正的资本。
其二是生物制药“豪赌未来”,即尽管自己是哲学背景,但他坚信生物科技是未来。他依靠复旦遗传学系的校友团队,埋头研发。
三年后,成功推出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一炮而红。到1995年,复星营收破亿,完成了从咨询公司到高科技企业的惊险一跃。
这两步棋,奠定了复星早期“实业+资本”的雏形:“地产提供快速现金流,医药则构建了长期技术壁垒。”
拥有了上市公司平台,郭广昌的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能力开始淋漓尽致地展现。他的策略清晰而犀利:参与国企混改,控股行业龙头。
2000年后,复星相继投资或控股了豫园商城(消费)、南钢股份(制造)、招金矿业(资源)等一批知名国企。
郭广昌并非简单的财务投资,他看中的是这些企业深厚的产业基础、品牌价值和市场份额。通过注入市场化机制和管理经验,他让这些“大象”重新起舞,价值倍增。
这套“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的模式,让复星在短时间内构筑起一个庞大的产业舰队。
2007年,复星国际在香港联交所整体上市,融资128亿港元,成为当年港股三大IPO之一。这不仅打通了国际资本通道,更标志着复星从一家本土企业向全球化企业转型。
这一时期,郭广昌被称为“中国巴菲特”,其“保险+投资”的双轮驱动模式愈发清晰。
通过控股保险公司获取低成本资金,再用于投资有潜力的产业,复星像一台精密的资本机器,高速运转。
然而,规模的急速扩张也伴随着挑战。过度多元化的质疑、高负债的压力,以及在海外收购后如何整合的难题,让复星和郭广昌一度面临考验。
2015年底,郭广昌曾短暂“失联”协助调查,更是让市场为这家商业巨轮捏了一把汗。
郭广昌和复星展现出了强大的战略定力和进化能力。他意识到,单纯的规模扩张已不可持续,必须回归产业运营的本质。
近年来,复星明确提出“瘦身健体、聚焦主业”,开启了一系列资产出售,退出非核心业务,同时将资源向健康、快乐、富足、智造四大核心板块集中。
这一“有进有退”的策略在2025年的中期业绩中看到了成效:首先看科创驱动方面,即上半年科创投入36亿元,创新药管线迎来爆发。
尤其是旗下复宏汉霖的PD-L1靶向ADC药物HLX43,有潜力成为“广谱抗癌药”,成为全球竞争力标杆。
再观全球化深耕,即海外收入占比高达53%,Club Med、复星葡萄牙保险等海外业务业绩亮眼。不仅将全球好产品带回中国,也助力豫园灯会、老字号松鹤楼等中国文化IP成功出海。
其三是拥抱AI,复星将人工智能深度应用于医药研发、旅游服务、保险理赔等场景,提升效率,布局未来。
从“买买买”的掠食者,到“精耕细作”的农夫,复星完成了从投资集团向深度产业运营集团的蜕变。
郭广昌的个人特质深刻烙印在复星的文化中。他热爱太极拳,不仅自己练习,还将太极的“阴阳平衡”、“以柔克刚”的哲学融入管理。
他强调“灰度”概念,认为业务边界不必完全清晰,鼓励协同与创新。他提出“共创业”文化,将复星打造成一个平台,吸引和赋能更多企业家。
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这七个字,从个人到家庭,再到企业和社会,概括了他的人生格局和商业理想。
在他的带领下,复星公益基金会的“乡村医生”等项目,也成为其商业向善的实践。
回望郭广昌和复星的33年,正是一部中国民营企业从萌芽、狂飙到成熟、全球化的缩影。他从一个骑自行车做调研的青年,到掌舵营收近两千亿的商业帝国,
其核心密码在于:深刻洞察并拥抱时代趋势,在每个关键节点做出勇敢而正确的战略转向,并拥有将理想落地为现实的极致执行力。
上海第一大民企的易主,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超越,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中国企业正从规模竞争走向质量与创新竞争,从本土王者蜕变为全球选手。
郭广昌和复星的故事,远未结束。
来源:华商精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