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检《宋史》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同为宋朝顶尖士大夫,范仲淹与王安石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前言
翻检《宋史》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同为宋朝顶尖士大夫,范仲淹与王安石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庆历五年,范仲淹从参知政事任上主动请辞,远赴陕西戍边——彼时庆历新政刚见成效,面对他人“为何急流勇退”的疑问,他只淡然回应:“功劳是大家的,我在京城待着,反而碍眼。”
同一时期的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时却态度强硬,直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与反对官员激烈争执,甚至推动罢免部分异见者。
最终变法因执行争议陷入困境,他两度罢相,退居江宁。
不止范仲淹与王安石,从寇准到苏轼,从司马光到文天祥,那些跨越南宋北宋、熬过治世乱世的宋朝士大夫,似乎都藏着6条“硬智慧”。
这并非高深的权谋诡计,而是在官场与乱世中守住本心的务实办法——治世用它谋官,乱世用它保命。
一、藏锋道:治世别抢功,乱世别冒头——范仲淹为何能在庆历新政中全身而退?
庆历三年,范仲淹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等10条改革措施。
不到一年,朝廷风气焕然一新,他却在奏折中称:“此皆陛下圣明、百官效力之功,臣仅从旁协理而已。”
有人为他不平,劝其向皇帝陈明牵头改革的功劳,范仲淹却摇头:“臣为朝廷做官,非为个人争功。”
后来守旧派弹劾他“结党营私”,不等皇帝表态,他主动上书请命:“陕西边境吃紧,臣愿前往戍边。”
这一退,不仅避开了朝堂纷争,更在西北边境筑起防线,成功抵御西夏侵扰。
西夏人敬畏地称他“小范老子胸中有百万甲兵”,百姓则尊其为“范公”。
《宋史·范仲淹传》评价他“不以功自居,见事不可则退”,这正是藏锋的智慧——并非消极避事,而是不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
反观王安石,熙宁变法期间,有人指出青苗法在基层执行中存在弊端,部分地方官强迫百姓借贷,加重负担。
他却反驳:“不用增加百姓赋税,还能让国家富裕(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有何不妥?”
后来变法推进受阻,他两度罢相,退居江宁后并未消沉,转而潜心著述,完成《字说》等学术著作,死后获赠太傅,谥号“文”,以另一种方式守住了士大夫的体面。
靖康年间,金人大兵压境,李纲率军死守开封,成功击退金军,却察觉宋钦宗对自己渐生猜忌。
他当即上书:“臣愿往江南募兵,为陛下分忧。”
正是这一举措,让他避开了后续靖康之变中京城官员被掳的惨状。
太学生领袖陈东则截然不同,他因上书请诛“六贼”名动天下,却在南宋建炎元年坚持反对罢免李纲、力主抗金,最终被宋高宗以“蛊惑人心”的罪名处死,年仅42岁。
《宋史·陈东传》叹其“忠勇有余,智略不足”——乱世中不知审时度势,仅凭一腔热血直言,往往难有善终。
宋朝士大夫深谙“君心难测”的道理:皇帝既需臣子做事,又忌惮臣子功高震主。
治世时主动让功,可远离矛盾漩涡;乱世时不做出头鸟,方能留得青山。
这恰如职场中常见的情形:牵头完成项目后,庆功时多提及团队与上级的支持,而非独占功劳;面对风口机遇,先审时度势,而非盲目冲锋——不抢功、不冒头,反而能走得更稳。
你是否见过“抢功反吃亏”的例子?若处于范仲淹的位置,会选择主动让功,还是让上级知晓自己的付出?
二、中庸道:和而不同,别陷党争——司马光为何能在新旧党争中稳坐高位?
北宋新旧党争持续24年,卷入其中者非贬即死,司马光却能在两派间站稳脚跟。
王安石当政推行青苗法时,司马光明确反对:“百姓无钱,借官府之钱需还利息,实为坑害百姓。”
但他并未辱骂王安石,也未拉帮结派对抗新党,而是闭门编撰《资治通鉴》。
后来司马光执政,决意废除新法,苏轼却上书建议“免役法不可骤废,当逐步调整”,两人为此激烈争执。
即便如此,司马光仍认可苏轼的治民能力,推荐他出任杭州知州,称“苏轼善诗文,更擅治民,地方不可无他”。
有人指责他“和稀泥”,他回应:“为官是为国家效力,非为派系站队。”
新旧两派的宴请,他从不参与;朝堂议事时,只论事之对错,不论提议者是谁。
新党吕惠卿为夺权,竟诬陷王安石“私书信件含反语”,将自己的老师扳下台;
旧党程颐门人朱光庭,则在元祐年间借“车盖亭诗案”弹劾苏轼,称其诗“讥讽朝政”,引发新的党争。
最终吕惠卿被贬地方,朱光庭晚景凄凉,皆因深陷派系斗争难以自拔。
南宋秦桧当权时,陆游因反对宋金和议遭打压,多年未得官职,却始终不依附其他权贵。
秦桧死后,宋高宗召他回京,他仍坚持“和议不可靠,当加紧练兵”,既不讨好皇帝,也不迎合主战派的激进主张。
万俟卨则为攀附秦桧,主动诬陷岳飞谋反,虽一时官运亨通,却被后世唾骂数百年,死后列入《宋史·奸臣传》——如今提及他,世人只知其为害岳飞的奸臣,无人记得他的官职。
宋朝士大夫皆铭记欧阳修的名言:“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不陷入派系纷争,只以是非论事,方能在党争中全身而退。
职场中亦常见“小团体”,有人拉拢站队,有人逼迫表态,你会如司马光般“对事不对人”,还是选择顺应派系?你是否见过因站队而吃亏的案例?
苏轼
三、务实道:知世情,别空谈——苏轼为何能在乌台诗案后东山再起?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不建豪华府衙,只专注实事。
西湖淤塞,他便率百姓疏浚河道,修筑长堤,后人称之为“苏堤”;
百姓贫病交加,他便创办“安乐坊”,聘请医生为百姓免费诊治。
《宋史》记载“民赖其利,呼为苏公堤”,即便如今,杭州人提及苏堤,仍感念他的功绩。
后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新党李定、舒亶等人罗织罪名,称其诗“愚弄朝廷”,将他囚禁四月。
被贬后,他并未怨天尤人,而是在城东坡地耕种,种稻酿酒,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诗句。
有人视其为“落魄”,他却坦然回应:“能种地、能写诗,足矣。”
正是这份务实,让他后来得以被召回京,元祐六年更升任礼部尚书,掌管朝廷礼仪、科举等事务。
蔡京的做法则截然相反,他当政时为讨好宋徽宗,耗费数百万贯修建艮岳(皇家园林),耗尽民财。
他自身居住的府第奢华过皇宫,一餐便需上百道菜,虽一度权倾朝野,却因引发民怨,在靖康之变前被流放,途中病逝,无人敢为其收尸。
南宋建炎三年,张浚任川陕宣抚使时,富平之战失利被贬永州。
他未纠结官位得失,在永州潜心研究兵法,训练乡勇。
后来金军再次南侵,宋高宗急召他回京,他率军收复陕西部分失地,成为抗金名将。
北宋末年宰相李邦彦,在金军兵临城下时,既无御敌之策,又不愿辞官,还力主割地求和,被百姓骂为“浪子宰相”。
最终他被罢官流放,客死他乡,连收尸的亲人都没有。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恰是宋朝士大夫务实精神的写照:治世时办实事,不搞纸面文章;乱世时能屈能伸,不贪恋官位。
不被虚名所困,方能行稳致远。
如今许多人失意时易纠结“面子”,如失业后羞于从事基层工作,或因职位落差一蹶不振。而苏轼的务实恰是启示:放下虚名,专注做事,反而能在低谷中找到出路。你是否有过“放下面子做事,反而柳暗花明”的经历?
寇准
四、慎言道:治世别直言,乱世别多言——寇准为何能在澶渊之盟后善终?
宋太宗曾问寇准:“朕与唐太宗相比如何?”
寇准未直接作答,而是委婉回应:“唐太宗纳谏,方有贞观之治;陛下若能广听臣下之言,定能超越他。”
既夸赞了太宗,又委婉提出建议,太宗听后十分满意,当即赏赐于他。
澶渊之盟时,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最终击退辽军。
胜利后,有人称“此乃寇大人之功”,他连忙摆手:“此乃陛下圣断、将士用命,臣未立大功。”
正是这番话,让真宗对他更加信任,他得以安稳任职多年。
田锡的进谏方式则截然不同,他每次上奏都直言不讳,指责太宗“用人不当”“赋税过重”。
太宗虽口头称他“忠臣”,却始终未予重用,他一生只任地方小官,郁郁而终。
南宋洪迈在翰林院任职时,宋高宗曾问:“本朝与唐朝相比,哪个更强?”
他深知此问难答——称唐朝强则皇帝不悦,称本朝强又不符实际。
于是回应:“唐朝有贞观之治,本朝有仁宗盛治,皆因君主纳谏;若陛下持续任用贤臣,本朝定能更胜一筹。”
既回应了皇帝,又避开了争议。
后来他编撰《容斋随笔》,因书中涉及敏感史事,主动奏请“先呈陛下审阅,再行刊印”,成功避开文字狱风险,最终官至端明殿学士。
胡铨则不顾风险,直接上书请求诛杀秦桧、反对和议,结果被秦桧贬至海南,18年后才得以回京。
归来时,他儿子早已夭折,妻子也已病逝,一生大好时光付诸东流。
宋朝士大夫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凶险:治世时谏言需有分寸,避免触怒龙颜;乱世时需谨言慎行,避免惹祸上身。
言语得当可成大事,言语失当则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职场中跟上级提建议,直来直去常碰壁,你有过“换种说法让建议被采纳”的经历吗?或者,你见过因“说话没分寸”得罪人的例子?
欧阳修
五、友道道:择友贵精,别交佞人——欧阳修为何能在官场上朋友满天下?
欧阳修的友人皆为范仲淹、司马光、苏轼等君子,从不与蔡京、童贯之流往来。
一次蔡京派人送礼拉拢,他直接将礼物退回,称“我与你非同道之人,不可为友”。
后来他因庆历新政被贬,范仲淹、苏轼均在皇帝面前为他进言,不久便被召回京城。
他官至参知政事,去世时,满朝官员前来送葬,连当时的皇帝都为他辍朝一日。
王黼则与蔡京、童贯结为党羽,三人相互勾结,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只要钱财到位,即便无才无德者也能买得官位。
靖康之变时,他被乱兵杀死,家产被抄,尸体被弃于乱葬岗,无人问津。
南宋末年,文天祥起兵抗元,与张世杰、陆秀夫虽在抗元策略上存在分歧——文天祥主张“联结各地义军,主动反攻”,张世杰则坚持“退守崖山,凭海固守”,但三人始终以“保宋”为核心,即便议事争执,也从未在战场上相互掣肘。
文天祥被俘后,张世杰常以“文丞相尚在”激励将士继续抗元;
陆秀夫则在崖山兵败时,背负幼帝跳海殉国,坚守了宋朝士大夫的气节。
陈宜中却与张世杰不和,两人因抗元策略多次争执,后来元军逼近时,陈宜中竟弃官逃跑,导致朝廷人心涣散,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欧阳修曾言“择友甚严,非君子不交”,治世时与君子为友,可相互扶持;乱世时与同道为伴,能抱团取暖。
选对朋友,方能行稳致远。
如今有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也有人坚持“朋友贵精不贵多”。欧阳修的“择友观”在当下是否依然适用?你如何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
六、气节道:治世守初心,乱世不折腰——文天祥为何能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21岁考中状元,入朝为官后,贾似道想拉拢他,送钱送物,均被他拒绝,他还上书弹劾贾似道“专权误国”。
后来他任赣州知州,为官清廉,百姓称他“文青天”——离任时,百姓自发在路边摆酒送行,痛哭挽留。
贾似道却贪赃枉法、生活奢靡,元军南下时,他仍在西湖边寻欢作乐,每日召集歌女宴饮。
最终他被宋恭帝贬谪,途中被押解官杀死,死后无人为他立碑。
文天祥抗元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之位劝降,他坚定回应:“我乃宋朝之臣,死亦为宋朝之鬼。”
他还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于1283年在大都(今北京)从容就义,年仅47岁。
留梦炎则在元军南下时率先投降,还主动劝说文天祥归顺,被文天祥痛斥。
后来留梦炎的后代在明清两朝均被禁止参加科举——因他的投降之举,子孙后代都抬不起头。
宋朝士大夫普遍认为,治世时需坚守初心,不被名利腐蚀;乱世时需坚守气节,不向强权屈服。
处世可藏锋、可中庸,但做人的底线不可丢。
有人说“现在讲气节太死板,学会变通才能生存”,你认同吗?你有没有过“哪怕吃亏,也不愿丢底线”的经历?
七、结尾
审视宋朝士大夫的这6条智慧,不难发现其核心在于“知进退、守本心、辨是非”。
藏锋、慎言是知进退,明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
中庸、友道是辨是非,清楚该与谁同行、该对事物持何种态度;
务实、气节是守本心,知晓该做何事、该守住何种底线。
范仲淹深谙此道,故治世能推行改革,乱世能戍边卫国;
王安石虽变法受挫,却在江宁著书立说,守住了士大夫的学术本心;
苏轼无论被贬至何处,始终种地、写诗、办实事,从未丢弃务实的底色。
这些智慧并非高深权谋,而是做人做事的本分。
宋朝士大夫的智慧,从来不是“耍心机”,而是在“制度约束”与“个人理想”之间寻找平衡——既不违背本心,又能在复杂环境中生存。
说到底,“术”可赢一时,如靠投机取巧获利、晋升;
“道”能稳一世,守住做人的本分,无论遭遇何种境遇,皆能心安理得。
宋朝士大夫的故事,早已将这个道理诠释得淋漓尽致。
若让你在当下选择一条践行——职场中怕“功高震主”,选“藏锋道”?与同事有分歧,选“中庸道”?失意时想翻盘,选“务实道”?
你认为哪一条最适合现在的自己?
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也聊聊身边“懂处世智慧”的人吧~#宋朝那些事#
#为什么宋朝士大夫最有风骨,人杰辈出?#
参考文献
1. 脱脱等《宋史·范仲淹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2. 脱脱等《宋史·王安石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3. 脱脱等《宋史·司马光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4. 脱脱等《宋史·苏轼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5. 脱脱等《宋史·文天祥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6. 脱脱等《宋史·陈东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7. 脱脱等《宋史·洪迈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8. 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9.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来源:三湘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