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23日下午在北京国际饭店国际厅举行。论坛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市文物局承办,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年度主题,汇聚来自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领域权威专家、技术先锋与实践领军者,共同探索数字化
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23日下午在北京国际饭店国际厅举行。论坛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市文物局承办,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年度主题,汇聚来自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领域权威专家、技术先锋与实践领军者,共同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
本次论坛设主旨演讲、案例分享与专业沙龙三大环节,邀请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博物馆协会等国际组织,以及7家外国博物馆、6所境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国内嘉宾涵盖27家博物馆、27所高校、41家文博机构及7家文化科技企业代表,现场200余名中外嘉宾围绕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展开深入交流。
主旨演讲环节全面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资源管理格局的重构、系统性保护屏障的筑牢、价值阐释方式的更新及展示传播形态的塑造。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数字化正在为文化遗产工作注入全新活力,应激发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让文化遗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国际嘉宾分享了全球前沿实践。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美国全国委员会主席道格拉斯·寇莫展示了卫星遥感和雷达传感技术在马丘比丘考古遗址大尺度探查中的应用;法国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副主席索菲·罗特科普夫介绍了肖维岩洞360°全景影像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播与公共参与局主任马蒂厄·格韦尔强调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多样化表达的开放之书;意大利科尔托纳市文化遗产局局长保罗·朱里叶里尼通过《30件展品中的地中海历史》展现中意文化交流成果。
中国案例环节亮点纷呈。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俞天秀、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金锡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总规划师陈同滨分别介绍了故宫、敦煌、北京中轴线、西夏陵等世界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与虚拟展示新成果。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刘国祥阐释了西辽河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意义,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分享了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系统性保护实践。
在“数字化浪潮中的文化遗产未来”专题讨论中,来自俄罗斯、新加坡、美国等国的博物馆专家展示了3D图像技术、数字孪生、VR沉浸式体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创新应用。与会专家认为,应构建智慧博物馆“3M”体系,在坚持文物安全和博物馆公益属性的前提下,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深度融合。
论坛还设置了5场专业沙龙,聚焦文物预防性保护与数字化监测、考古大遗址保护管理、彩塑壁画数字化保护等专题,深入探讨数字化赋能的具体路径。与会专家表示,本次论坛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新思路,将推动数字技术在文明探源、文化传承、遗产管理等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本次论坛作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革命性影响,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筑牢文化根基提供了科技支撑。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