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年,高音喇叭可是村里的“标配”,也是村干部开展工作的重要工具。那会儿,村干部不用挨家挨户跑腿,只要走进广播室,对着麦克风一喊,政策解读、通知传达、事务安排就能传遍全村。对村民来说,喇叭里的声音是权威的,也是新鲜的——那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是一种“时髦”的治
这几年,在我们当地的村庄里,几乎村村都有了一个微信群。说起来,这个微信群的功能,倒像是替代了过去村口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
早年,高音喇叭可是村里的“标配”,也是村干部开展工作的重要工具。那会儿,村干部不用挨家挨户跑腿,只要走进广播室,对着麦克风一喊,政策解读、通知传达、事务安排就能传遍全村。对村民来说,喇叭里的声音是权威的,也是新鲜的——那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是一种“时髦”的治理方式,隔着几里地都能听见的声响,让信息传递效率大大提高。
可到了如今,不少村干部已经不怎么用大喇叭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群:村里建一个群,让绝大多数村民入群,村干部在群里下通知、发政策、聊村务,看起来确实更方便了。指尖一点,信息就能直达每家每户,比喇叭喊得更精准,还能留下文字记录,供人随时翻看。
刚开始,村民们对这个新事物也挺热乎。早上起来,有人在群里发句“早安”,晚上睡前,有人道声“晚安”,偶尔还有人分享点村里的新鲜事,群里热热闹闹的,倒像个线上的“村口闲聊点”。
但没过多久,微信群的功能就超出了单纯的“通知群”范畴。有人开始在群里聊起村里的管理,提些改进意见;可慢慢的,语气就变了——有人直接对着村干部发牢骚,说些带情绪的话;更有甚者,像是喝了酒,言语犀利不说,还夹杂着粗暴的指责。这些声音一多,给村干部带来了不少负面压力,甚至影响到了日常工作的推进。
面对这种情况,村里的应对也分了两种:有的村干部实在忍不了,干脆解散了微信群,又捡起了高音喇叭;另一些村干部则想得开,他们觉得,一个村子几百上千口人,素质、文化水平本就参差不齐,对事情的看法自然有差异。有人发点牢骚,甚至偶尔说几句过头话,也算正常,没必要太较真。所以,这些村的微信群至今还保留着。
由此我想到了当下的一些内容平台,比如头条。它遇到的一些争议,似乎和村里的微信群有几分相似,但又有本质不同。微信群是人际交往的延伸,基本不受算法控制,管理员也很少随便拉黑谁——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总得留几分情面;可头条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有强大的算法支撑,能对违法违规言论进行封杀、过滤,从而实现内容“净化”。
不过,这里有个值得琢磨的问题:无论是微信群里的村民,还是平台上的用户,并非人人都有专业的表达能力。有些人议论事情时,可能词不达意,观点不够周全,甚至带点情绪,但未必是心存恶意。如果仅仅因为表达不完美就轻易“封杀”,恐怕不是最佳选择。当然,对于那些明显危害社会、伤害大众的言论和内容,严厉管控、及时禁言是必要的,这是维护公共空间秩序的底线。
说到底,无论是村里的微信群,还是公共内容平台,核心都在于平衡“表达”与“治理”。既不能因怕麻烦就一刀切地关停,也不能放任不良信息泛滥。就像保留微信群的村干部那样,多一分包容,多一点引导,或许才能让这个“新工具”真正发挥作用——既畅通民意,又凝聚共识。
来源:金傻子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