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专版报道:长宁绘就幸福新图景 民生答卷暖人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8:08 1

摘要:今天(9月24日),《新民晚报》以《长宁绘就幸福新图景 民生答卷暖人心》为题在第7版进行专版报道:“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需求,在卫生健康、养老服务、就业保障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一批批民生工程落

今天(9月24日),《新民晚报》以《长宁绘就幸福新图景 民生答卷暖人心》为题在第7版进行专版报道:“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需求,在卫生健康、养老服务、就业保障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一批批民生工程落地见效,实施一项项深入人心的惠民政策,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民生答卷。

《新民晚报》专版报道

小蓝花市民中心

洛克公园投入使用

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焕新启用

临空经济示范区

织密健康保障网络

“在家门口就能挂上专家号,检查结果全区医院都认,太方便了!”谈起“十四五”期间就医体验的变化,长宁居民王阿姨连连称赞。五年来,长宁区以“健康长宁”建设为目标,推动医疗健康服务实现质量与效率双提升。

公共卫生体系持续强化。长宁区在全市率先完成区疾控中心与区卫监所的合并重组,新址于去年6月正式运行,并成立区疾病预防控制局,构建起符合区级现代化1.0标准的疾控体系。通过打造多源数据融合的公共卫生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全区医疗机构前置软件100%应用覆盖,190张ICU床位、10家社区发热门诊及哨点全覆盖,筑牢居民健康“第一道防线”。

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成型。以同仁医院为核心,联动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平急转换、医防融合、中西并重”的医联体模式,依托医学影像云中心、智能审方中心等五大平台,实现优质资源互通共享。去年,影像中心累计为社区判读报告超3.5万份,智能审方中心审核处方144万余张,区域双向转诊平台完成上转9776人次、下转21051人次,区域性医疗中心号源下沉量居全市首位。同时,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天山中医医院多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长宁区全面推进社区示范性康复中心、护理中心和中医药特色巡诊服务站建设,完成6家社区标准化口腔诊室建设,社区门诊量占比提升至41.41%,日常诊疗覆盖西医病种154种、中医病种114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扩面,至2024年底,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89.63%,组合内就诊率达69.11%,“签约有感”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精准、便捷的医疗服务。此外,全区设置251张住院安宁疗护床位和66张居家安宁疗护床位,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上海市首批安宁疗护社区示范基地,让生命“最后一程”充满关怀与温度。

养老救助智能高效

“家里装了智能水表和烟感报警器,子女放心,我住着也安心,还有社区养老顾问上门帮忙解决难题。”家住长宁新泾镇的独居老人包爷爷笑着说。“十四五”期间,长宁区聚焦“老有颐养”,以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让老年人乐享幸福晚年。

长宁区提前完成“十四五”6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目标,建成51个认知障碍照护单元,构建“1+10+X”社区认知障碍友好载体矩阵,建成全市首个区级认知障碍赋能中心——小蓝花市民中心,开展服务活动近140场,服务3800人次。率先在全市实现街居养老顾问点全覆盖,设置255个顾问点,服务逾万人次。

建立“数字民政”平台,上线养老“监管一件事”轻应用,实现多部门联合执法、闭环管理;为高龄独居老人安装“一键通”终端、烟感报警设备、智能水表,推广非接触式防跌倒报警系统,通过“一网统管”平台实时响应处置,守护老人居家安全。同时,鼓励街镇探索智慧养老应用,智能胸牌、智能床垫等设备走进社区,推动医康养护融合发展。此外,吸引上海恩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互联网+养老”企业入驻,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集聚发展。

社会救助精准高效。长宁区建成“1+10+189”三级救助顾问服务网络,250名救助顾问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服务。创新推出“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系统”,通过“大数据+铁脚板”实现“政策找人”,打造“艺术护照”“五扶临门”等救助品牌,惠及困难群众近万人次。在全市率先推行社会救助信用告知承诺制度,建立“书面告知—诚信申报—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管理体系,确保救助资源用在刀刃上。

打造最优人才生态

“没想到在‘楼门口’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还有技能培训,太贴心了!”不久前,刚入职长宁某企业的大学生小李感慨道。“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以高质量就业助推高质量发展,同时打造最优人才生态,让各类人才近悦远来。

长宁区在全市率先出台稳就业实施意见、开展“人社服务进楼宇”专项行动,构建“楼门口”就业服务体系,共建成“15分钟就业服务圈”站点22个,率先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目标任务。截至2024年末,长宁区户籍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达97%,登记失业人数0.63万人,为全市最少,2022—2024年连续三年在上海市稳就业综合评价中获评“优秀”。重点群体就业精准发力,五年来,累计举办招聘面试会359场,提供岗位近27.7万个,帮助2171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4%,7618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沪滇劳务协作成效显著,帮助6312名云南农村劳动力来沪就业,深化劳务品牌建设,“上海春秋航空乘务员”“长宁绣娘”劳务品牌荣获上海市特色劳务品牌称号。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凸显,推出“乐创1+N”金融服务模式,孵化创业组织1080家,举办创业活动500余场,服务1.5万人次,为创业者搭建起成长舞台。

五年来,长宁累计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约9.7亿元。海外人才引育成效显著,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2.6万件、留学生落户6800余人,聘请外籍院士担任海外引才大使,焕新启用的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累计服务14万余人次。国内人才集聚能力增强,各类人才引进落户2.2万余人,建立30个医学硕博士创新人才基地,培育2800余名新型学徒制人才。人才服务能级不断提升,构建“优租、优购、优补”安居体系,提供人才公寓房源7800余套,2200余名留学生享受租房补贴;推出高层次人才医疗尊享卡、文荟尊享卡,提供17项VIP服务;上线全市首个“青年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24类服务全程网办,让人才在长宁安居乐业。

“文旅商体展绿”活力足

傍晚的苏州河华政步道上,市民或散步健身,或驻足欣赏街头艺术;周末的“新页书房”里,亲子家庭沉浸在阅读时光中;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赛场上,跑者用脚步丈量城区魅力……

“十四五”期间,长宁区锚定“一区两群三圈”文化功能带布局,升级苏州河华政段“一带十点”步道、中山公园码头等滨水空间,打造愚园路、武夷路等5条国家级、市级特色街区,其中愚园路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新华路、愚园路先后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何以爱长宁”IP持续发力,双层巴士微旅行串联海派地标,樱花粉共享单车覆盖10大文旅打卡点,2025年推出的“我是读书人”全民阅读项目更带动文旅消费新风尚。

商体联动有效激发消费新动能。长宁区通过举办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第九届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应氏杯)冠亚军决赛等一系列高品质赛事活动,推动“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留量”,使“赛事主场”逐渐成为“消费主场”。2025年,虹桥体育公园“回响之地”演出观演人数达2.62万人次,票房突破1500万元;“最虹桥”嘉年华全面升级,咖啡文化周、非遗市集等百余场活动落地商圈;长宁来福士百年钟楼“THE BELLE演艺新空间”、龙之梦开心麻花剧场等新业态纷纷亮相。同时,“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持续开展,剑道、模拟滑雪、攀岩、宠物运动会等体商融合型赛事成功举办,进一步实现“逛街即体验、消费即享受”。此外,围绕“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全区新增体育场地636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43平方米,洛克公园、大虹桥冰上运动中心等设施投入使用,18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社区,推动运动健身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优质均衡。截至目前,长宁区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235平方米,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图书馆等设施15.6处。全国首家沪剧艺术展示馆、4家“新页书房”主题馆、80余处新型文化空间陆续亮相,成为市民“家门口的文化客厅”。五年间,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活动超20万场次,“曼舞长宁”“虹桥国际草地音乐节”“长宁读书节”等品牌活动深入人心,市民满意度超97%。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显著,36项非遗保护名录、22名代表性传承人,以及“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广泛开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教育发展提质升级

“十四五”期间,长宁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打造“轻负担、高质量、有温度”的区域教育品牌,为学生成长赋能。

长宁区获评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上海市义务教育质量绿色指标监测中,优质均衡发展指标居全市领先,家长满意度超95%。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整合资源开设500余门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优化普惠性托育服务,启用周家桥“宝宝屋”新址,缓解家庭育儿压力。高中教育提质升级,延安中学、市三女中、建青实验学校成功申报上海市高中高质量发展先导性研究与实践项目校,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升学通道。

作为上海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长宁实现全区学校数据融通、资源共享、应用联结,获评全国唯一区域类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典型案例。构建“数智党建”平台,打造30所“大思政课”试点校,联合街道、高校等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以6条实践路线丰富育人场景。

五年耕耘结硕果,砥砺奋进再扬帆。面向未来,长宁区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以更实举措、更优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奠定坚实的民生基础。

资料:新民晚报

编辑:竺嘉茹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来源:上海长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