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央美院教师安永欣著《大众的风雅:晚明画谱综合研究》出版。该部著作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中央美术学院自主科研项目资助,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是2024年度中央美术学院自主科研理论研究成果出版资助项目成果。
近日,中央美院教师安永欣著《大众的风雅:晚明画谱综合研究》出版。该部著作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中央美术学院自主科研项目资助,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是2024年度中央美术学院自主科研理论研究成果出版资助项目成果。
《大众的风雅:晚明画谱综合研究》书影
晚明时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版画艺术的黄金时代”。本书以晚明时期刊刻的各种画谱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研究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画谱的题材内容、社会功能、刊刻者身份、图像风格特点以及不同时代绘刻风格的演变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解读。通过对画谱图像风格的细致分析,揭示了晚明版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晚明版画艺术世界。本书不仅为版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理解晚明时期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作者简介
安永欣
安永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2013年4月至2025年4月任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现任图书馆直属党支部副书记。主编《传薪与添筹:薛永年教授八秩荣庆师生文集》《借古开今:薛永年的艺术史论研究与美育实践》,共同编著《图画新中国:典藏新年画特辑》,在《中国文艺评论》《美术研究》《美术》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丨目录丨
导言
第一章 晚明画谱的出版及单科画谱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晚明画谱的出版概况
第二节 画谱出版与晚明文化图景
第三节 晚明之前单科画谱的发展及画谱功能
第二章 晚明的职业画家与单科画谱
第一节 案头珍赏:高松和他的三种画谱
第二节 梅花写就世争看:刘世儒与《刘雪湖梅谱》
第三节 两位休宁画家与他们的梅竹谱
第三章 士人风雅:周履靖和他的综合性画谱
第一节 周履靖的身份与交游
第二节 文人雅趣与士人生活
第三节《天形道貌》与高士形象的塑造
第四节 竹梅兰翎毛之谱与《画薮》的传播
第四章 坊刻综合画谱与诗书画谱
概述脉络与背景
第一节 《图绘宗彝》:综合画谱的发展与版画风格
第二节 大众的风雅与画谱功能
第三节 诗书画谱的兴起与发展
第四节 诗书画谱的特点与模件化生产
丨内页丨
丨结语丨
在本书的导言部分中,笔者曾提出一系列希望讨论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在本书中有些已经回答,有些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拓展,以下对全书的工作做一评价和总结。
一、在晚明画谱的整体考察方面。对晚明画谱的出版情况进行了列表著录,概括出整体出版特点。在对晚明画谱出版背景的分析中,从画谱的出版环节入手分别考察与之相关的文化因素,根据画谱出版主体的情况,论述绘画技能在晚明的中下层群体中大面积普及的文化现象;通过版画在晚明的发展以及独立观赏价值的确立,分析晚明社会对视觉图像的重视。这些都是晚明画谱大量涌现的直接的文化语境。梳理晚明之前单科画谱的发展,以及作为后世画谱之滥觞所确立的一些典范,通过对李衎《竹谱详录》与柯九思“竹谱”的比较,考察刊刻画谱在出现之初,即与墨本画谱在功能、流传方式及传播层面上的不同。
二、在几部单科画谱的研究方面。主要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在尽可能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对研究主体:出版者及画谱进行细致考证及论述,期间不乏对材料的分析和甄别。
在对画谱内容、形式的论述中,重点考察其文本来源、图像风格,以及与主流绘画史风格的关系,从图文关系方面,可以看到画谱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作为职业画家的画谱,画谱的编辑注重传播绘画技法。
在对出版者的研究中,除了考证生平,分析他们各自的绘画艺术外,同时注重对其身份的探讨。以出版者身份为切入点,结合其艺术活动,分析画谱的社会功能。虽然社会阶层有所不同,但单科画谱的作者基本上都是以绘画活动为生的职业画家,他们刊刻的画谱有着明显的扩大影响、提高名声,以及与艺术赞助人进行沟通的目的。借鉴前辈学者“赞助人”的研究方法,联系晚明的艺术赞助情况,考察了职业画家阶层的文化生存状态。
三、在对周履靖出版的《画薮》研究方面。周履靖是一个有着丰富讨论空间的、具有多重身份的晚明中下层文人,近年来已经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在这一章中,首先从各个角度对周履靖进行了考察,他的字号及生平交游,他的生活情趣、人生理想、编书与刻书等等,无不体现出晚明中下层文人在追求理想与现实困境中的矛盾与努力,折射出晚明士人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为分析画谱功能提供了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对周履靖的《画薮》进行了全面论述,对系列画谱的具体内容、文本以及图像的来源、版画风格、图像寓意,以及整体编辑思路等进行了考述,评价《画薮》在画谱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结合周履靖本人意趣以及画谱的选题、形式风格等,分析《画薮》的出版意图和社会功能。从画谱被不同层次的出版者借用翻刻,论述画谱在社会各阶层中的传播和影响。文中同时考察了晚明绘画知识的流行情况,以及在晚明科举拥塞、识字人口剧增以及版刻业兴盛,士人文化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中下层文人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对坊刻综合性画谱及诗书画谱的研究方面。首先对杨尔曾的《图绘宗彝》进行研究,通过图像对比和分析,看到《图绘宗彝》虽然以周履靖的五种画谱为底本,但在绘画风格上进行了彻底改造,加入了很多时代流行的细节以及图案化装饰。杨尔曾的一系列改造,使得文人画风格及功能的画谱,转变为适应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商业刻本。结合杨尔曾书坊的其他出版物,结合晚明社会思潮以及通俗文学创作背景,论述他的整体的出版特征及“出版选题”思路。作为畅销书的编刻者,积极响应社会热点和审美潮流,获得更多的读者,是他们出版的主要方向。
诗书画谱是晚明画谱出版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数量也最多,研究成果也最丰富。本部分以《百咏图谱》、《诗余画谱》等为线索,考察了诗书画谱的发展,并将其与晚明版画风格演变相联系,分析诗书画谱追求诗、书、画三绝的艺术特性。
图像的反复临仿借用,是广泛存在于所有画谱,包括版画插图之间的现象,尤其以山水园林题材的图像最为常见。在本章的最后两节,通过图像比较,以具体实例讨论画谱的粉本功能及临仿关系。到诗书画谱已经非常成熟的《唐诗画谱》阶段,山水版画的生成方式,已经由原来的直接临仿粉本,发展到模件化生成的阶段。
本书中所涉及的种种画谱,笔者在收集掌握材料,做实个案的基础上,从具体材料出发,在对出版者以及画谱本身做出详细论述的同时,分析与晚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的联系,包括绘画风格、绘画技能的普及、艺术赞助人、士人风雅文化、版画风格变迁、出版文化、图像传播、玩赏文化等等。总体而言,本书所讨论的系列画谱,既在画谱发展链条上具有普遍意义,又有各自可以探究的特点,基本上可以涵盖晚明画谱的主要方面,以及与晚明社会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主编丨吴琼编辑丨廖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