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对于俄罗斯的这种做法,还曾遭到过严厉的批评。早在2014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便批评俄罗斯,指出这种法律不仅不能保护儿童,反而会加剧对LGBT群体的暴力和歧视。同时还剥夺了未成年人了解性少数信息的基本权利。
2023年,俄罗斯两名异性恋男子因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半裸合影被判违法。原因是照片可能被未成年人看到,涉嫌“宣传同性恋”。
同年,一位心理学家因公开反对一名恐吓官员,指出同性恋符合自然规律,被罚款2000美元。
2024年,俄罗斯夜店的调酒师仅因穿哥特风服饰差点被定罪。
在全球逐渐接纳多元性别与性取向的浪潮中,俄罗斯却选择了一条与之对立的道路。那么禁止宣传同性恋的俄罗斯,到底错了吗?
俄罗斯“禁止宣传同性恋”的法律始于2014年,当时其适用范围仅限未成年人。然而,随着俄乌冲突的升级,这一法律在2022年被扩大至全年龄段。
根据法律规定,任何暗示非传统性关系(同性恋或不生育的异性恋)与传统性关系平等的言论,均可被认定为违法。
可问题的核心在于“宣传”的定义极其模糊,什么算宣传?法律没有明确说明。这种模糊性使得几乎任何关于性少数群体的正面言论都能被定性为违法。
而对于俄罗斯的这种做法,还曾遭到过严厉的批评。早在2014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便批评俄罗斯,指出这种法律不仅不能保护儿童,反而会加剧对LGBT群体的暴力和歧视。同时还剥夺了未成年人了解性少数信息的基本权利。
然而俄罗斯方面对此置若罔闻,甚至还在2022年战争爆发后进一步强化了法律力度。
不过跟俄罗斯相反的是,在同样面对战争压力的情况下,乌克兰选择了另一条道路。2022年至2023年间,乌克兰通过了两项反歧视法律,明确禁止一切基于性取向或性别认同的歧视与仇恨言论。
相比之下,俄罗斯在战争期间不仅未放松对性少数群体的打压,反而推出多部更为极端的保守法律,这些政策不仅针对同性恋,还试图将“不孕不育”或“单身生活方式”定义为“违法宣传”。
甚至若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抱怨婚姻压力或高昂彩礼,表达自己想单身甚至不生育的意愿,这种言论可能会被认定为犯罪。
俄罗斯政府对“禁止宣传同性恋”的立场,常以“保护传统家庭价值观”为理由。然而历史表明,这种政策与其说是为了保护孩子,不如说是为了与西方意识形态对抗。
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破裂,社会政策开始全面右转。通过打压LGBT群体,俄罗斯试图将自己包装成全球保守主义的“守护者”,以吸引那些对西方自由主义不满的群体。
尽管俄罗斯试图以保守主义形象争夺话语权,但这种政策并非没有代价。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近年来俄罗斯的生育率非但未因这些政策上升,反而持续下降。此外,性少数群体的逃离,正在加剧俄罗斯的人口流失和劳动力短缺。
与俄罗斯形成对比的是日韩、越南等国。这些国家在面对性少数群体问题时,采取了“不反对、不支持”的中立态度。
以日韩为例,这些国家并未出台强制性法律打压同性恋,也未设立繁琐的法律条文去限制性表达,而是通过社会对话逐步实现包容性。
俄罗斯政府常以“保护未成年人”为借口,推行关于禁止同性恋宣传的法律。然而研究表明,这种政策对未成年人并无实际保护作用,相反,它剥夺了未成年人了解自身性别和性取向的权利。
根据一项跨国调查显示,30%的人在8岁时便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60%的人在11岁至15岁间意识到,跨性别者的认知时间则更早,其中33%在10岁之前便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认知与生理性别不符。
这些数据表明,少数群体的性取向认知过程早于法律所能保护的年龄段。禁止相关信息的传播,只会让这些未成年人陷入孤立与恐惧中,甚至导致心理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俄罗斯关于性少数群体的数据几乎空白。法律将所有相关研究视为“宣传”,导致学术研究难以展开。这种信息的缺失,进一步恶化了性少数群体的处境。
俄罗斯的“禁止宣传同性恋”法律被认为是“新保守主义”的典型案例。这种政策并未直接禁止同性恋行为,而是通过模糊定义的“宣传”限制性少数群体的存在感。它不仅剥夺了性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也在社会中营造出一种“软性歧视”的氛围。
这类法律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传统价值观,但实际上允许负面宣传同性恋,而禁止正面宣传。比如俄罗斯的性教育课程中,禁止提及同性恋是正常现象,但允许将同性恋描述为“有害行为”。
俄罗斯以“禁止宣传同性恋”的政策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正在将自己困入一个死胡同。它不仅无助于提升生育率,也未能真正改善社会问题,反而使得俄罗斯在全球化进程中愈发边缘化。
与其将精力放在打压性少数群体上,不如借鉴日韩和乌克兰的经验,推动包容性政策,为社会多样性留下一席之地。毕竟真正的国家强大,不是通过排斥一部分人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团结所有人共同努力来完成的。
来源:沈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