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限”台风论调不科学,防灾务实才是关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8:01 2

摘要:9月23日,超强台风“桦加沙”逼近广东沿海,网络传言称其强度“接近地球上限”。对此,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主任汤杰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这一说法“不科学、不妥当”。在天灾面前,相比于追逐“史上最强”的夸张标签,我们更需依靠科学的数据、权威的信息和冷静的

□李佳靈(上海交通大学)

9月23日,超强台风“桦加沙”逼近广东沿海,网络传言称其强度“接近地球上限”。对此,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主任汤杰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这一说法“不科学、不妥当”。在天灾面前,相比于追逐“史上最强”的夸张标签,我们更需依靠科学的数据、权威的信息和冷静的行动,这才是抵御灾害的真正防线。

稳定人心,必须用事实戳破传言。衡量台风强度的关键指标之一是中心最低气压,数值越低,威力越强。尽管传言称“桦加沙”的905百帕已接近“地球上限”,但历史记录显示,2014年台风“威马逊”登陆时的气压低至890百帕。正因如此,专家预计“桦加沙”的登陆强度将不及“威马逊”。进一步看,类似强度的台风在全球平均每年都会出现,“上限”之说毫无科学依据。准确的风险认知是防灾减灾的基石,夸大其词不仅徒增恐慌,更可能导致公众对真实预警产生麻木或误解。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事实”,在信息时代,公开透明的气象数据,正是最有力的辟谣武器。

每一次极端天气事件,都是对公众科学素养的检验,也是对社会信息环境的考验。为何“最强台风”“地球上限”这类说法总能吸引关注?一方面,它利用了人们对未知风险的天然恐惧;另一方面,部分自媒体为追逐流量,不惜将自然灾害“标签化”“戏剧化”。这种不负责任的传播,不仅扰乱了信息秩序,更可能直接干扰防灾部署。试想,公众若因听信“末日级”传言而陷入恐慌,可能导致盲目避险、抢购等无序行为,扰乱社会秩序;抑或因发现传言不实而对所有预警产生懈怠。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阻碍“五停”(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等措施的有效执行。公安机关依法打击台风谣言,正说明其潜在的社会危害性。

因此,将视线从传言拉回现实防御,才是当下的重中之重。无论“桦加沙”是否“破纪录”,其作为今年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之一,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已是不争事实。相关部门及时发布预警,各地严阵以待,适时启动应急预案,这些务实举措才是防灾的核心。科学防灾不需要耸人听闻的标题,而要依靠每一处堤防的加固、每一户群众的转移、每一项应急物资的到位。

近年来,从“威马逊”到“山竹”,再到今天的“桦加沙”,我们每一次与台风的较量,都在推动防灾体系走向更成熟。中国科协及时发文辟谣,公安机关对造谣传谣行为依法打击,这些举措共同构筑起防灾减灾的“立体防线”。但最坚固的防线,始终是广大市民的理性认知和积极应对。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在台风防御中,权威气象部门就是那棵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大树”。公众要做的,是及时关注预警信息,配合防控措施,做到“有备无患”。

台风是自然的考验,而如何应对台风,则是社会的答卷。面对“桦加沙”,最好的态度是严阵以待但不恐慌,保持警惕而非轻信传言。当公众学会辨别信息、主动配合指引,当社区与企业高效执行预案,个体的谨慎就能汇聚成集体的安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