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盛园社区作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工业街道核心区,辖16个小区、8处平房区,具有人口密集、结构多元的特点。在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社区普法工作面临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法律认知短板突出。物业纠纷、反诈防骗等领域法律盲区明显,2023年60%的调解案件源于居民法律知识
兴盛园社区作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工业街道核心区,辖16个小区、8处平房区,具有人口密集、结构多元的特点。在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社区普法工作面临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法律认知短板突出。物业纠纷、反诈防骗等领域法律盲区明显,2023年60%的调解案件源于居民法律知识欠缺;二是宣传实效性不足。传统普法形式覆盖率不足30%,对年轻群体吸引力弱;三是资源协同不畅。共建单位、法律顾问等力量分散,普法与治理脱节。针对实际问题,社区党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创新构建“党建引领+精准普法+多元共治”工作模式,着力提升普法实效性、参与度和协同性。
练好“融”字真功 打出普法“组合拳”
以“1+N”普法框架为总纲(“1”即精准化普法,“N”为多场景、多主体、多机制联动),通过“三融”实现普法与治理深度融合,以“四度”检验成效,最终形成“居民主动学法、社区依法办事”的良性循环。
场景融合,打造生活化普法新范式。社区创新普法模式,通过“场景化+生活化”的普法路径,将法律知识自然融入居民生活场景,实现法治宣传“润物无声”的效果。一是节日场景巧融合。传统节日普法,在元宵喜乐会、“六一端午”游园会等节庆活动中,精心设计“法治灯谜”“亲子法律问答”等互动项目,将民法典知识、反诈技巧与民俗文化有机融合,累计惠及居民1000余人次。邻里活动普法,依托“邻里节”平台举办“法治茶话会”,通过剖析高空抛物、宠物伤人等社区多发纠纷的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提升居民法治意识。二是治理场景深融合。联合执法普法,协同消防、物业等部门开展“检查+普法”行动,通过解析电动车违规充电引发火灾的真实案例,深入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责任条款,推动居民主动整改安全隐患30余处。网格走访普法,组织网格员开展“送法上门”服务,通过发放普法手册、解答法律咨询等方式,清晰阐释物业费缴纳、公共区域使用等热点问题的法律依据,成功预防化解矛盾纠纷60余起。这种“寓普法于服务”的创新实践,既增强了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构建和谐社区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需求融合,构建精准化服务新体系。社区创新构建“需求响应型”普法服务体系,通过精准对接群众法律需求,切实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一是定制化法律服务。设立“普法微诊室”,打造常态化法律服务平台,组织社区法律顾问每周固定坐班,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开展“法律义诊”活动,在社区志愿集市设置法律咨询台,重点解答遗产继承、离婚财产分割等民生热点法律问题,累计服务居民40余人次,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用指南彩页300余份。二是靶向式普法教育。实施“银龄护盾”行动,联合派出所开展“扫楼反诈”专项行动,针对老年人群体精心编排“保健品诈骗”情景剧,以生动形式揭露诈骗套路。开展“租房法律明白人”培训,面向社区租户群体,重点讲解租房合同陷阱识别、维权途径等实用法律知识,提升新市民法律素养。三是精准化服务延伸。建立“法律需求清单”,通过入户走访、线上问卷等方式动态收集居民法律困惑,实现按需普法。推行“点单式”普法,根据居民需求定制普法内容,实现从“我讲什么你听什么”到“你需要什么我讲什么”的转变。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精准普法模式,既提升了法律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切实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让普法工作真正成为解民忧、暖民心的民生工程。
载体融合,构建全时空普法新矩阵。社区创新打造“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普法载体体系,实现法治宣传全域覆盖、精准触达。一是线下阵地多维构建。打造“法治文化风景线”,精心设计16处法治文化宣传栏,悬挂“守法立身”“诚信为本”等主题普法标语,营造浓厚法治氛围。创新“互动式普法”活动,在志愿集市设置法治互动区,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漫画手册等趣味普法资料,吸引200余名青少年参与学法。二是线上平台智慧赋能。开设“兴盛园法管家”,通过微信群定期推送“物业纠纷解决三步走”等实用法律指南15期,发布实时反诈预警130条。打造“网格云课堂”,在16个网格群持续推送“法律明白人”系列短视频、“民法典每日一题”等普法内容,实现居民“指尖学法”全覆盖。三是数智融合创新服务。推广“法律智能问答”小程序,提供24小时在线法律咨询服务,累计解答居民法律疑问200余条。建立“普法大数据平台”,通过分析居民阅读偏好、咨询热点,精准推送个性化普法内容,提升宣传实效。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普法载体建设,既拓展了法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又增强了普法的互动性和便捷性,让法律知识真正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实现“抬头见法、触手学法”的良好效果。
在“1+N”普法总纲的引领下,兴盛园社区通过“三融”的方式,将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理念根植于群众的内心,法治素养显著提升。辖区居民法律知晓率达92%,矛盾纠纷同比下降40%。治理效能持续增强,业委会依法履职率100%,物业费收缴率提升至98%。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形成“兴兴课堂”“法律明白人”等特色品牌,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该模式通过“场景活化、需求细化、载体优化”三重创新,实现了普法工作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从“普遍撒网”到“精准滴灌”的转型升级,为基层法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
做实“精”字文章 描绘群众守法“新画卷”
温度普法,打造沉浸式法治体验空间。创新“体验式+情景式”普法模式,通过“法治游园会”“模拟法庭”等12个特色项目,让法律知识具象化、生活化。其中“兴兴课堂”课外研学项目采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方式,累计开展活动24场,500余名青少年通过模拟校园欺凌处置场景掌握维权技能。项目满意度达90%,85%的家长表示“孩子成为家庭普法小卫士”。
力度普法,构建矛盾化解法治屏障。建立“三维调解”机制,针对物业纠纷等突出问题,组织律师、业委会、物业开展“协商议事会”36场,援引《物业管理条例》等法规成功化解房屋漏水、公共维修等争议42起。实施“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遴选培育5名社区法治骨干,通过“以案说法”“跟岗实训”等方式提升调解能力,累计化解邻里噪音、宠物管理等“关键小事”83件,调解成功率达92%。
广度普法,织密全民法治教育网络。创新“分众化+精准化”普法策略。线上打造“云普法”矩阵,针对上班族推出“午间法律60秒”等,受惠超4000人次;线下开设“银龄法治课堂”,为老年人定制防诈课程18场;开展“小手拉大手”家校联动,组织学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资料带回家,覆盖辖区95%家庭,构建“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普法新格局。(达拉特旗工业街道办事处供稿)
来源:内蒙古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