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活态传承的“怀宁智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17:17 1

摘要: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在皖西南的怀宁县,黄梅戏的旋律如潺潺溪流,流淌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作为四度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黄梅戏)之乡”称号的地方,怀宁县在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之路,为黄梅戏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宝贵的“怀宁智慧”。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在皖西南的怀宁县,黄梅戏的旋律如潺潺溪流,流淌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作为四度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黄梅戏)之乡”称号的地方,怀宁县在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之路,为黄梅戏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宝贵的“怀宁智慧”。

怀宁县石牌镇,黄梅戏剧团的演员们在表演经典黄梅戏《天仙配》。黄国华/摄

披好“保护甲”

以制度刚性点燃“强引擎”

民间文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黄梅戏更是其中的瑰宝。怀宁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将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作为核心工作来抓。

自2024年9月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以来,怀宁县迅速行动,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工作机制。一个由工作专班牵头,宣传、市监、文联、文旅、公安等多部门协同作战的格局悄然形成。

工作专班定期召开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像精密的齿轮一样,有条不紊地推动着试点工作的开展。他们精心制定了《怀宁县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方案》,为整个工作明确了方向和路径。同时,调研团队深入基层,走访重点乡镇、企业和单位,与民间文艺传承人、民俗专家、法律界人士座谈,全面摸清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的现状和诉求。

此外,怀宁县还建立了工作周报、月报、季报制度,实时监控工作进展,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严谨的制度体系,如同坚实的铠甲,为黄梅戏等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 怀宁的群众正在如痴如醉地欣赏黄梅戏。 王宝廷/摄

吹响“冲锋号”

以舆论柔性构建“新生态”

如果说制度是刚性的引擎,那么舆论宣传就是柔性的春风,吹拂着版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怀宁县召开了高规格的动员会和培训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全县各协会、非遗保护机构、文艺团队和社会人士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在县规划馆二楼,一个近200平方米的“怀宁县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展厅”格外引人注目。15大版块内容详实、形式活泼,从版权备案、登记到保护、推广、转化,全方位展示了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的知识,让观众在了解版权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黄梅戏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怀宁新闻网开辟了《版权怀宁》专栏,发布版权保护倡议书,播出相关短视频,引导社会各界尊重版权、诚信守法。市监、文旅、公安等部门则密切协作,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为试点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怀宁县查处了25起侵权案件,追回经济损失超14万元,有力地守护了戏曲创作者的权益。此外,怀宁县还结合世界知识产权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各种法律咨询服务和文化惠民活动,如广场音乐会、黄梅戏广场舞展演、非遗产品展示等,让版权保护的理念融入百姓生活。

立足“体系化”

以平台建设促进“大融合”

针对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怀宁县构建了“一体三翼”的版权工作体系。

“一体”是指在县委宣传部设立怀宁县版权工作服务中心,统筹指导版权登记与管理、争议调解与仲裁等工作。“三翼”则分别是在县工业园和相关乡镇设立版权登记中心,为社会大众和创新主体提供便捷的版权维护援助;成立版权公共服务联盟,组织相关单位开展版权相关产业经济贡献调查分析,推进版权价值评估体系和标准的制订;在县法院设立民间文艺版权纠纷调解委员会,负责调处各类版权纠纷案件。

通过这个完善的体系,怀宁县实现了“四大融合”。与学校教育相融合,“黄梅戏进校园”活动已连续开展14年,受益中小学生超过20万人次,地方教育读本《黄梅戏艺术》也正式出版发行。与人才培育相融合,2025年1月14日举办的试点工作培训班,为200多位学员提供了专业的版权知识培训。与文化场馆相融合,怀宁县在多个文化场馆开展文艺活动,宣传版权保护知识。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安徽有戏数字传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黄梅戏文创产品亮相各大展会,获得广泛关注。

戏曲盔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产云秋在介绍盔帽制作技艺。黄国华/摄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怀宁县累计完成版权登记3000余件,是试点前的10倍,版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依托“数字云”

以云端赋能充实“钱袋子”

在数字化时代,怀宁县紧跟潮流,依托新媒体让黄梅戏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借力“聚光计划——抖音直播基层院团扶持专项”,将戏台搬进了直播间。如今,县剧团的抖音粉丝量已突破136万,累计观看人次破1.2亿,带动线下演出年均激增162.5%。直播间成了新的舞台,演员们每晚七点半准时与粉丝互动,唱经典唱段、讲戏曲故事、分享怀宁风土人情,让黄梅戏走进了千家万户。

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不仅让黄梅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为当地的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2024年,“送戏进景区”活动带动游客量增长14.3%,文旅综合收入提升13.8%。石牌镇也以戏为媒,打造戏曲特色小镇,举办全国戏曲票友节、石牌戏会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让版权保护成果看得见、可体验。

怀宁县实验小学,“戏伢子”在表演情景黄梅剧《戏韵流芳》。钱续坤/摄

构筑“人才库”

以传承弘扬夯实“主根基”

怀宁县深知,人才是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因此积极构建“院校+院团+民间”的人才培育体系。

安徽大学与安徽有戏校外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与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了一批编剧、舞美设计、版权管理等专业人才。安庆市宜城科技学校开设的黄梅戏表演专业班,录取率高达82.3%,多名学生进入省市级院团担纲主演。

此外,怀宁县还定向推行“非遗传承人带徒”机制,7名省级、市级黄梅戏非遗传承人结对培养民间艺人243名。这些传承人创作的剧本屡获大奖,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怀宁县换届怀腔黄梅戏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田野调查,加强怀腔等稀有剧种的保护,整理怀腔曲本19个,完成研究课题10个,收集整理资料600余份,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怀宁县在黄梅戏活态传承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示了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的“怀宁智慧”。这不仅为怀宁县的黄梅戏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国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立法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相信在这片充满智慧与激情的土地上,黄梅戏这朵艺术之花将绽放得更加绚烂夺目。

大皖新闻记者 蒋六乔 通讯员 钱续坤 张文涛

来源:大皖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