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时习以为常的小事里,其实藏着很多你不知道的小秘密。下面这10条冷知识,既有科学道理,又贴近生活,看完说不定能帮你解决一些小困惑~
平时习以为常的小事里,其实藏着很多你不知道的小秘密。下面这10条冷知识,既有科学道理,又贴近生活,看完说不定能帮你解决一些小困惑~
1. 在水里听声音,根本分不清方向
声音在水里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里快4倍左右,但咱们的耳朵在水下会“失灵”。平时靠“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差”判断方向,可水里声音传得太快,这个时间差几乎没了,所以听到的声音总像从四面八方涌过来。
2. 不锈钢不是“永不生锈”,只是“很会保护自己”
它表面有一层特别薄的氧化铬保护膜,肉眼看不见,却能挡住氧气和水分,不让里面的金属生锈。可要是这层膜被硬物刮破,或者碰到强酸强碱,不锈钢还是会慢慢长锈,平时用的时候可得注意爱护。
3. 被纸割伤比被刀割伤还痛?真不是错觉
别看纸张摸起来平滑,在显微镜下边缘全是锯齿,割到皮肤时更像“撕裂”,而不是刀那样的“切断”。而且纸割的伤口通常不深,刚好暴露了皮肤表面的神经末梢,再加上纸上的小纤维或化学物质刺激,痛感会更明显。
4. 为啥闹钟响了按掉,醒了却啥也不记得?
人睡着的时候,大脑没法形成新的记忆,但简单的指令还是能处理。按闹钟就是大脑“下意识干活”,可这段经历没被存进长期记忆里,所以醒了就跟没发生过一样,下次可以试试把闹钟放远一点~
5. 香蕉是浆果,草莓却不是?植物学里有讲究
植物学对“浆果”的要求很明确:得是一朵花的一个子房发育成的,果肉还得多汁。香蕉完美符合,可草莓不一样——咱们吃的红色部分其实是花托变大来的,表面那些小点点才是真正的小果实,所以它算“聚合果”。
6. 章鱼的血是蓝色的,全靠“铜元素”帮忙
咱们人类靠含铁的血红蛋白运氧气,血液是红色;章鱼靠的是含铜的血蓝蛋白。这种蛋白在深海低温、缺氧的环境里,能更高效地抓住氧气,氧化后就变成了蓝色,算是章鱼的“深海生存神器”。
7. 冬天地铁口冒的白气,其实是城市的“呼吸”
地铁跑起来会产生好多热量,隧道里温度会升高。那些冒白气的通风口,一部分作用就是把隧道里的热空气排出来,同时吸进新鲜冷空气,调节站台和隧道的温度,就像给城市装了个大“呼吸系统”。
8. “保质期”和“保存期”不一样,买东西别搞混
“保质期”是说在这个时间内,食品的味道、口感最好,过了也不一定不能吃,可能只是没那么好吃了;但“保存期”是“最后可食用期限”,过了这个时间,食品可能变质,就别吃了。现在很多国家只要求标“保质期”,买的时候多留意下。
9. 不知道汽车油箱盖在哪侧?看仪表盘就行
仪表盘的油表图标旁,通常会有个小箭头,箭头指哪边,油箱盖就在车身的哪一侧。这个设计特别贴心,尤其是开不熟悉的车时,再也不用到加油站后下车绕圈找了。
10. 星星的颜色,就是它的“体温表”
夜空中星星的颜色不是随便亮的,而是跟表面温度直接挂钩。发蓝白色的星星(比如参宿七)温度最高,黄色的(像太阳)次之,红色的(比如心宿二)温度相对低一些。这么一看,夜空其实就是一张巨大的“温度计图表”,是不是很神奇?
这些小知识就藏在日常里,下次遇到类似的场景,说不定你就能想起“原来背后是这么回事”~
来源:是缘总会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