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8日~9月10日,《黄河岸边的中国》丛书编委会组织专家学者进行“黄河溯源” (扎陵湖、鄂陵湖)科考,历时14天,行程1万余里,上昆仑,穿山峡,过草地,经3省20余县,考察了近60个点位,走进大地湾、马家窑、齐家等遗址和多座博物馆。至此,第七次沿
文 | 桂维民
摄影 | 岚川
2025年8月28日~9月10日,《黄河岸边的中国》丛书编委会组织专家学者进行“黄河溯源” (扎陵湖、鄂陵湖)科考,历时14天,行程1万余里,上昆仑,穿山峡,过草地,经3省20余县,考察了近60个点位,走进大地湾、马家窑、齐家等遗址和多座博物馆。至此,第七次沿黄考察划上了句号。春秋七度,对黄河上中下游的考察已圆满收官。本篇为“黄河溯源”科考纪行的第二部分。
七、玉堂春·柳湾彩陶博物馆
柳湾佳处。
各色彩陶盈贮。
一路寻观,远古遗珠。
记号通灵,尽显先民智,罐瓮壶盆绘瑞符。
建筑犹摹神韵,无声相舞趋。
墓葬重呈,史迹从头辨,岁月长留旧画图。
链接|柳湾彩陶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彩陶专题博物馆,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柳湾遗址旁,距西宁市约55公里。博物馆成立于2001年,2004年正式开放,2018年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2025年入选首批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
其建筑外形灵感源自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总占地面积5830平方米,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以深灰色调的展陈设计凸显彩陶艺术张力。馆内藏有近4万件文物,其中彩陶约2万件,涵盖马家窑、齐家、辛店等文化类型,代表器物包括人头像彩陶壶、裸体人像彩陶壶等。
展览最大特色是复原原始墓葬场景,真实呈现棺木、骨架及随葬品组合关系,配合548件精品文物系统展示史前文明。
八、临江仙·河湟文化博物馆
(张泌体)
河湟文化弘扬处,馆藏古韵绵延。
廊檐庄廓向长天。
序厅开阔,青史入新篇。
彩陶石器呈眼底,千年故事绵延。
遗存棕碗面条传。
传承之路,筑梦更无前。
链接|河湟文化博物馆位于青海海东乐都区,是展示河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地市级综合博物馆。占地约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展陈面积1万平方米(地上2层、地下1层),融合院落、庄廓、廊檐等河湟建筑风格。含序厅(立体沙盘等)和四大展厅,分别展示河湟文明起源、古道交融、民俗家园及发展成就。
有石器、玉器等17类1180件(套)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5件,亮点为柳湾彩陶(374件)、喇家遗址“天下第一碗面”。是国家4A级景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通过“博物馆里过大年”等活动,传承河湟文化,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九、浣溪沙·湟水岸
(薛昭蕴体)
湟水浊波奔涌过,柳林苍翠系征鞍。
日头当午且休闲。
入口瓜甜消溽暑,笑谈今古意拳拳。
树间蝉语佐清欢。
链接|途中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的湟水岸边休息,一起吃瓜、聊天。这里是河湟谷地中融合自然灵秀与人文底蕴的独特区域。既有“湟流一带绕长川”的自然美景,又有“茶马互市通西域”的历史回响,更有“山水人田和谐生”的乡村振兴景象。
十、采桑子·佑宁寺
伽蓝深院藏高岭,暮鼓秋风。
呗佛疏钟。
天外流云过梵宫。
龙王麓畔清心悟,四大皆空。
说六神通。
古寺香烟绕殿中。
链接|佑宁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寺滩村,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原名郭隆寺,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后,雍正帝赐名“佑宁寺”。康熙年间,佑宁寺达到鼎盛,有大小经堂、僧舍等2000多个院落,僧侣7000余人,还设有显宗、密宗等四大学院,下辖49座属寺,分布在青海东部各县及甘肃等地,因其规模宏大、属寺众多,故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
十一、苏幕遮·青海省博物馆
碧窗明,青海馆。
陶彩凝光,舞俑纹中见。
羌道青铜形制灿。
钵里春秋,印迹留深浅。
展陈丰,风格显。
玉帛金觞,往事凭分辨。
千载文明遗韵远。
客至流连,纵览山河绚。
链接|青海省博物馆位于西宁市城西区西关大街58号,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综合博物馆 。筹建于1957年,1962年撤销,1978年筹备处再次成立,1986年9月在马步芳私人宅邸“馨庐”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新馆建成使用,2008年免费开放,201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建筑布局占地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建筑采用中轴对称手法,具有民族、地方特色。馆内共四层,设4个展厅,面积9450平方米,6间文物库房,面积2668平方。截至2023年,收藏各类文物15627件(套),珍贵文物2069件(套)。馆藏以新石器时期彩陶和民族宗教类文物最具特色,代表文物有舞蹈纹彩陶盆、鹿纹彩陶瓮、金扣蚌壳羽觞等。
十二、西江月·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彩卷铺陈史迹,金毫点染辉煌。
昔年旧卷纸馀香。
八宝纹凝古旷。
墙上浮雕精美,信徒朝圣途长。
纵眸观览赏华章。
一脉山河共仰。
链接|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科技生物产业园区,是全球唯一全面展示藏文化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聚焦藏文化历史与活态传承。分南北两馆,北馆是藏医药馆,南馆是藏文化馆,外形似藏族经书,墙上有巨型转经筒浮雕,螺旋展线模拟信徒朝圣路径。南馆的镇馆之宝是《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1028米长,430位画师耗时40余年完成,用矿物/植物颜料绘制,涵盖藏族历史、宗教、天文;以及《四部医典》巨型手抄本:藏地狼毒花根茎制纸(耐腐防蛀),金、银、绿松石颜料书写,夹板刻百尊佛像。馆内核心文物还有:吐蕃时期红地团窠对鸟纹锦袍(见证丝绸之路文化交融);大量古代藏文典籍(藏纸书写,含历史、宗教内容)及古代藏族民间用具(木质器具、金属饰品等,纹样含吉祥八宝等文化符号)。
十三、望远行·日月山
翠嶂霞披映空明。
文成公主踏云程。
长安日远梦频惊。
霜阶孤月雁寒声。
抛金镜,化双亭。
渐行离去望乡情。
如今来此见飞旌。
千秋佳话绕山青。
链接|日月山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西南40千米处,属祁连山脉,是青海湖东部的天然水坝 。它呈西北—东南向延伸,长90千米,宽10-20千米,主峰野牛山海拔4877米,青藏公路通过此处的海拔3520米。日月山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必经山隘。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曾途经此地,传说她在此抛下日月宝镜,斩断思乡之情,宝镜断裂化为日亭、月亭,此山也因此得名。
十四、虞美人·金城公主汤沐之所
(李煜体)
黄河九曲清波绕。
曾奏迎亲调。
当年封地欲如何?
几度唐蕃风雨、起干戈。
金城有愿和同好。
无奈纷争扰。
绿山清水渐交融。
汤沐千秋犹在、此情浓。
链接|金城公主的“汤沐之所”,即其封地“河西九曲”,位于今青海共和县及贵德县一带的黄河上游河谷地带,是唐蕃关系中极具战略意义的地理坐标。河西九曲,绝非单纯的经济封地,而是唐蕃政治博弈的缩影。正如敦煌吐蕃文献中记载的金城公主上表所言:“奴奴降蕃,事缘和好”,这一充满矛盾的汤沐邑,最终成为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历史见证。
十五、钗头凤·大非川战场
(程垓体)
烽烟骤。
唐蕃斗。
戍边千里川原瘦。
高宗令。
将军骋。
失地难收,塞鸿悲哽。
竞!竞!竞!
松王后。
逞威久。
拓疆西域风声吼。
干戈猛。
远征靖。
连年兵燹,角声鸣警。
省!省!省!
链接|大非川之战是公元670年唐朝与吐蕃在青海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爆发的大规模战役,最终唐军惨败,吐蕃由此确立了对青藏高原的统治,并控制了西域安西四镇。唐高宗时期,名将薛仁贵为主帅,试图夺回被吐蕃侵占的吐谷浑故地(今青海一带),并维护西域商路安全,但因失去粮草和后援而大败。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国力持续扩张,不仅占领吐谷浑属地,并开始染指西域,与唐朝的战略冲突不断加剧。甚至长安城在公元763年也一度被吐蕃所攻陷。
十六、天净沙·夜宿玛多
今宵萦梦轻歌。
玛多寒雨枯荷。
吸氧身舒缓和。
夜阑静卧。
月辉漫洒山阿。
链接|玛多县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的县,全县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大部分区域海拔在4500—5000米之间 。这里高寒缺氧,年平均气温仅-4℃,全年无四季之分,被称为“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
十七、沁园春·扎陵湖
雪岭如屏,万里天低,湖泛瑞光。
恰晨霜凝苇,银星熠熠;午风拂浪,碧水汤汤。
牦踏青芜,鸥翔浅渚,鹤唳苍空云蔽阳。
源头启,正黄河波涌,漫过苔冈。
且吟史韵悠长。
忆如缕、传奇伴莽苍。
念三江源护,民担重责;千湖景焕,草溢新芳。
石刻沧桑,碑彰浩气,岂让尘嚣扰此乡。
凭栏处,赞高原胜境,万世传扬。
链接|扎陵湖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西部,与鄂陵湖并称“黄河源头姊妹湖”,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高原淡水湖之一。扎陵湖湖面海拔4294米,水域面积约526.1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9米,最深处达13.1米,储水量46.7亿立方米。其形状近似菱形,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3公里,因黄河携带泥沙从西南隅流入、东南隅流出,风浪泛起时湖面呈灰白色,藏语称其为“措嘉让”(意为白色长湖)。
十八、沁园春·鄂陵湖
晓雾初开,极目高原,千嶂覆银。
正万顷摇澜,波同湛玉;孤峰映雪,岸若镶鳞。
鹤唳云端,鸥栖汀渚,日影岚霞碎锦匀。
金秋里,共湖光一掬,同奔河津。
遥思往昔风云。
忆贞观、和亲故事存。
昔迎銮柏海,藏王临幸;望京来路,车马留痕。
守护源头,同珍水脉,渔火全消护鹭群。
待归日,应无瑕心静,谁共芳邻。
链接|鄂陵湖位于青海省玛多县,与扎陵湖并称“黄河源头姊妹湖”,是黄河上游面积最大的高原淡水湖,藏语称“措鄂让”,意为“蓝色长湖”,以湖水湛蓝、形态独特为显著特征。湖面海拔4268米,水域面积约610平方公里(比扎陵湖大8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最深处达30.7米,储水量约107亿立方米(是扎陵湖的2.3倍)。湖形呈不规则葫芦状,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31公里,因入湖泥沙少、湖水含氧量高,且湖中藻类丰富,整体呈澄澈的湛蓝色,与扎陵湖的“灰白色”形成鲜明“两湖连珠”的黄河源头独特水文景观。
十九、虞美人·迎亲滩
(晁补之体)
湖光明媚滩前路。
犹记和亲步。
天边雁过故乡遥。
秋风草甸雪峰高。
架金桥。
文成万里倾情赴。
远嫁逢干布。
历经坎坷似萍飘。
初衷未改思如潮。
逐波涛。
链接|迎亲滩位于青海省玛多县境内、鄂陵湖西南岸的黄河滩涂地带。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松赞干布率部从逻些(今拉萨)北上,最终在“柏海”(即鄂陵湖)畔的此地滩涂驻营,在此迎接文成公主一行。双方在此举行了简约的迎亲仪式后,共赴逻些,开启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历史篇章。
二十、临江仙·牛头碑
雪妆尕则山如卧,双湖波漾清寒。
石牛头枕碧云天。
劲风穿骨刻霜颜。
风卷经幡招远岫,立碑原上同传。
扬眸犹见九垓宽。
大河源远意绵绵。
链接|牛头碑是黄河源头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玛多县“黄河源”核心景观之一,因碑体造型为昂首牛头而得名。位于青海省玛多县境内,扎陵湖与鄂陵湖之间的措日尕则山山顶,海拔约4610米。1988年建成,旨在标识黄河源头地理坐标,同时象征“黄河母亲”的孕育之意。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整体用花岗岩雕筑;碑面刻有藏汉双语“黄河源头”四字,牛头造型雄浑有力,呼应青藏高原游牧文化符号。是观赏扎陵湖、鄂陵湖“双湖映天”的最佳观景点之一,也是科考与旅游中确认黄河源核心区的重要标识。
二十一、满江红·颂河源祈福天下母亲
极目巴颜,冰峰峙、云横万里。
望牛头、图腾挺卓,大河源系。
一路浪涛摇日影,无边风色承云气。
送鸥鹭、振翮逐清波,从头始。
长流水,千家庇。
恩常沐,终难已。
九八萱堂健,身如松桂。
愿借河源延鹤算,常依湖月祈鸿祉。
母亲河、永驻万年春,倾心意。
链接|黄河源头在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高寒草原湿地,认定经多次科考,兼具科学与文化意义。这里平均海拔4700米,有星宿海及调蓄作用的鄂陵湖、扎陵湖,是高寒草甸湿地,冻土多、有“千湖景观”但生态脆弱。藏族称黄河“玛曲”,牛头碑为源头标志,象征坚韧;文成公主和亲、元代河源筑城,让其与中原文明相连。余肃立牛头碑前祭拜,敬三杯酒:一祝国泰民安,二祝风调雨顺,三祝天下母亲及家人安康。
二十二、行香子·嘉洛遗址
(李清照体)
碧水苍苍,城堞依塘。
逐流云惊艳秋光。
时空静谧,经语悠长。
念那时风,那时月,那时妆。
游园忆昔,娘家遗梦,共挥鞭踏破苍黄。
诗人漫咏,古堡颓墙。
剩一座秋池,一地荒草,一段残章。
链接|嘉洛部落遗址在青海玛多县黑河乡扎陵湖东南岸,占地约20亩,是史诗中珠姆娘家嘉洛部落的核心聚居地。现存两处石砌城堡:上部正方形、墙体厚,推测是贵族居所;下部梯形、面积大,可能是畜圈或仓储区。遗址所在的扎陵湖流域水草丰美,和史诗中“嘉洛家族富可敌国”的描述相符。考古显示,这里自吐蕃时期就是重要游牧部落聚居地,地表的陶器残片、骨器和玛尼石堆,印证这里曾是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
二十三、塞翁吟·遥观尕日塘石刻断想
秋浸湖波翠,苔影悄覆迷踪。
几许载、逐游筇。
险路探峦峰。
风梳冻草连荒径,云绕路阻千重。
极目处、雾濛濛。
叹道阻无逢。
推崇。
考残史、贤才志笃,更猜度、何时刻工?
算今古、争鸣比较,此奇石、傲立寒霜,结论难同。
危崖共倚,怅对昆仑,来问苍穹。
链接|尕日塘秦刻石, 位于扎陵湖北岸,海拔4306米(我国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刻石);刻字区共37字(含一合文字),为秦篆,记载秦始皇卅七年遣使“采药昆仑”相关内容。2025年6月《光明日报》报道相关发现后,国家文物局组织多学科专家两次现场调查、论证,并通过科学检测初步排除现代伪造可能,认定青海玛多县发现的石刻为秦代刻石,定名“尕日塘秦刻石”。但学术圈仍有不同声音争鸣,有待今后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三级政府克服恶劣条件24小时值守保护,国家文物局拨付98.85万元用于建设保护设施。它属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能补充史料,兼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已定为县级文保单位,视同国保管理,将推进周边区域考古调查。
▲图源新华社公众号
二十四、七绝·致谢施成刚主任伴行河源科考
(藏头诗)
施援伴行河源处,
成美相扶共向前。
刚毅护园情意重,
此番科考谢君牵。
链接|我们一行在玛多对黄河源的科考,承蒙三江源国家公园管委会领导及施成刚主任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使此次科考获得圆满成功!
二十五、朝玉阶·阿尼玛沁山
重嶂堆云覆雪寒。
翠峦悬素练,映冰川。
黄河迢递绕山间。
银龙凝玉魄,舞蹁跹。
鹤翔峰上拂云闲。
同心祈愿切,步趋前。
天人归一意超然。
四灵相护佑,八乡安。
链接|阿尼玛沁山(藏语意为“祖父大玛神之山”)是青海东南部昆仑山脉东段的主峰,海拔6282米,终年积雪,冰川广布。它横跨青甘两省,黄河在其东南侧形成大拐弯,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为黄河流域最长冰川,融水滋养黄河支流。40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栖息雪豹、白唇鹿等珍稀动物,盛产冬虫夏草。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与冈仁波齐、梅里雪山并列,被视为开天辟地的九大造化神之一。这座神山以雄浑的冰川、神秘的信仰和严苛的环境,成为青藏高原上自然与精神的双重高地。
二十六、纥那曲·查郎寺
翠岭抱伽蓝,
仲秋迎夕岚。
梵音萦客梦,
慈渡福均霑。
链接|查郎寺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建设乡境内,是藏传佛教宁玛派较为典型的一座寺院。 2019年,查郎寺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七、望远行·格萨王狮龙宫殿
达日山川拥阙宫。
遥瞻华宇韵无穷。
班禅祝语唤春风。
祥光凝处梦同融。
思英武,念豪雄。
殿堂威肃指苍穹。
王师传颂史诗中。
千秋勋业傲狮龙。
链接|青海达日县的格萨王狮龙宫殿是基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重建的文化地标。源于史诗中格萨王的“岭国王宫”,1991年重建时,十世班禅撰祈祷辞、赵朴初题匾额,成为格萨尔文化与藏传佛教信仰的具象载体。建筑里的文化符号:坐落在“八宝如意图”青山环绕的地形中,主殿供奉格萨尔王及三十大将塑像(由热贡非遗工匠打造),保留藏式传统木石结构,呼应史诗中的“神圣宫殿”形象。
二十八、诉衷情·年保玉则圣境
(毛文锡体)
云岭万仞势纵横。
夕照碧湖明。
神仙苑,史诗情。
分水汇交平。
闲赏画图屏。
忘归程。
秋深神爽谷风清。
步留停。
链接|年保玉则(藏语意为“圣洁的松耳石峰”),是巴颜喀拉山脉东段的最高峰,主峰海拔5369米,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这座神山以“三千六百峰、三百六十湖”的奇观闻名,被誉为“天神的后花园”,既是地质演化的天然博物馆,也是藏族文化与生态保护的圣地。作为三果洛藏族的发祥地,其文化基因深植于神山信仰与英雄史诗。此地还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这座集地质奇观、文化秘境与生态实践于一体的神山,正以“永续苍原”的姿态,诠释着自然伟力与人类守护的共生之道。
二十九、河满子·若尔盖草原
(毛熙震体)
极目高原翠野,藏羌如画家乡。
湿地无垠连碧汉,锦云相逐茫茫。
昔日长征之路,铸成多少荣光。
萧瑟西风远黛,草生秋甸明妆。
水塔盛名传远近,大河滋养安祥。
班佑立碑千古,缅怀英烈流芳。
链接|若尔盖草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高原湿地草原,平均海拔3400米以上,总面积达80.84万公顷,被誉为“川西北高原的绿洲”。这里是中国第二大草原、世界最大高原湿地,也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对黄河水源贡献超过30%,享有“中华水塔”的美誉。若尔盖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1935年红军穿越这片“死亡之海”时,700余名战士长眠于班佑河畔,如今班佑烈士纪念碑成为红色精神的象征。
三十、如梦令·黄河九曲第一湾
河曲秋风红树。
漫卷岚霞如雾。
满目阅苍茫,碧水青天云暮。
凝伫。
凝伫。
沉醉何寻归路?
链接|九曲黄河第一湾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是黄河流经四川境内唯一的一段,也是黄河上游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奇观之一。这里因地质构造与白河交汇形成“U”型大回旋,被誉为“黄河九曲第一湾”。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后,自西北向东南流入若尔盖草原。由于北秦岭、龙门山和大雪山三大构造带的挤压 ,河道在此被迫转向,形成180°的完美“S”型大弯。白河(黄河支流)从南侧汇入,两河交汇后河水清澈平缓,在草原上蜿蜒如丝带,与远处的雪山、湿地、红柳林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画卷。
桂维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先后供职于国防科技工业和省市机关;退休后喜吟咏纪行,已出版了《丝路寻踪》《乡愁月千里》《秦岭望长安》等五本诗词集。
编辑:赵佳欣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
来源:陕西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