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波:文化优势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贵州实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1 22:47 1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25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这既充分肯定了贵州历史文化优势的宝贵价值,又从历史和现实相贯

文化优势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贵州实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25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这既充分肯定了贵州历史文化优势的宝贵价值,又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高度,为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在特色优势中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贵州作为中华文化的“千岛之地”,其历史底蕴、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的多元和谐共生,构成了独特的文化优势。这里史前遗址丰富,在不足18万平方公里的贵州大地上,已发掘有297处旧石器时代遗址、10.17万平方公里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充分证明了贵州作为古人类重要发祥地的地位。这里历史脉络清晰,从黔西观音洞旧石器遗址到秦汉夜郎文化,再到明清屯堡文化的文化发展线索,展现了贵州在参与塑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贵州是红军长征时期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旧址和宝贵的精神遗存,红色是多彩贵州最鲜明的底色。此外,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18个世居民族在此交融共生,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风”的独特文化景观,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侗族大歌、布依族蜡染技艺等非遗,既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独特的民族文化不仅沉淀形成贵州美丽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还孕育了各民族独特的节庆、信仰、艺术与风俗。

近年来,贵州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全面提升思想引领力、舆论影响力、文明塑造力、文化竞争力,谋划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贵州文化自信全面增强。下一步,贵州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入挖掘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深入推进“四大文化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钉钉子精神将文化领域改革进行到底,将文化自信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

在传承利用中加强

文化遗存的系统性保护

文化遗存承载着文明传统,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精神价值,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近年来,贵州省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为保护屯堡文化这一贵州特有的重要历史文化,贵州通过实施《贵州屯堡考古工作方案》《贵州省屯堡文化保护利用整体规划》,完成屯堡遗存调查资料整理,编写《屯堡考古调查、勘探报告》,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屯堡文化的深度研究,通过挖掘屯堡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民族交往的内涵,展现历史文化的当代意义。在文物的活化利用方面,对遵义会议会址这一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标和贵州红色文化的重要象征,贵州通过开设纪念馆、开展主题活动以及创作红色文艺作品等方式,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创建沉浸式体验场景,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到长征时期的历史场景,推动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考察中强调,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来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下一步,贵州要在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利用上下足功夫。

一是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坚决防止毁真造假、拆旧建新,防止无序过度开发,将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的关系处理好。二是加强对红色旧址、遗存的整体保护,充分发挥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铸魂育人功能,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三是加强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整体性保护,将有形保护与无形传承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突出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特性。

在移风易俗中培育文明新风

培育时代文明新风,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新时代文明新风的培育和建设,就是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受一些陈规陋习等的影响,贵州在文明新风的培育方面,还面临艰巨的任务。例如,滥办酒席、高价彩礼、厚葬薄养、低俗婚闹、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等问题仍在贵州部分地区较为顽固地存在,这些陋习不仅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困扰,也影响当地文明新风的形成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为此,一是要充分发挥贵州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的化风育人作用,将文明新风的培育植入贵州优势文化资源的沃土中,汲取有益养分。二是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突出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是坚持培育文明新风、破除落后观念两手抓,有力整治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在推动移风易俗上取得更大成效。

在深化文旅体融合中助推经济发展

当苗岭山歌与足球欢呼声在贵州榕江的绿茵场上交织,当土家族摆手舞与篮球赛的哨音在湘西古寨里共鸣,一幅文旅体融合的生动图景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2024年盛夏,“村超”赛场上的侗家汉子踢出“世界波”后,场边银饰叮当的苗家阿妹即兴唱起祝酒歌,游客们举着折耳根奶茶欢呼雀跃——这样“体育+民俗+烟火气”的混搭,恰是文旅体融合最鲜活的注脚。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村超”赛场上,球员们身穿带有民族图案的球衣,进球时,场边的苗族歌手立即唱起祝贺的山歌。这样的场景,让游客在观看体育比赛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贵州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不仅让游客读懂一方水土的精神密码,更激发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动力——文化不再是搭台的“配角”,而是化风育人、化民成俗的主角。文旅体融合不仅是产业命题,更是文化自信与民生幸福的交响曲。在政策引导下,文旅体融合正在重塑中国人的生活场景,从“景点打卡”转向“生活浸润”。当健康、雅致、奋斗的生活理念嵌入日常,美好生活便是“身心灵”的全方位丰盈。当文旅体融合从“物理叠加”走向“化学融合”,运动场可以是文化展台,旅游线能够串联健康生活,每一次挥汗如雨都能与文化共鸣,每一声加油喝彩都在书写新的传统。这样的融合创新,不仅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剪影,更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想,真正走进了百姓的烟火日常。

(作者陈艳波系贵州大学副校长、教授)推荐阅读微编:杨 阳

来源:贵州改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