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焕发时代金彩(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7:06 1

摘要:中国的黄金文化源远流长,从夏商到明清,历经几千年传承,最终呈现出多元、多彩的局面。金器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渗透着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人们对黄金的喜爱与尊崇。作为信仰习俗、身份等级、贸易往来、开放包容、生活装饰等方面载体的重

多元多彩的中国黄金文化的概述

1、源远流长的黄金文化历史

中国的黄金文化源远流长,从夏商到明清,历经几千年传承,最终呈现出多元、多彩的局面。金器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渗透着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人们对黄金的喜爱与尊崇。作为信仰习俗、身份等级、贸易往来、开放包容、生活装饰等方面载体的重要表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权力、宗教信仰、日常生活、艺术审美等各方面都息息相关。古往今来,黄金在使用和传播过程中形成的黄金文化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人的观念,甚至影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如形容永不失效的承诺为“金口玉言”,不可改变的原则称“金科玉律”,时间宝贵称“一刻千金”,坚固无摧叫“固若金汤”,美满的婚事叫“金玉良缘”,文章精练和改文章精彩叫“惜墨如金”“点石成金”,称聪明漂亮的男孩是“金童”,出身高贵的女孩为“金枝”,豪华而腐朽的生活是“纸醉金迷”,人由坏向好的转变称作“浪子回头金不换”等。

正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我国古代金银器研究领域著名专家齐东方先生评价的那样:没有哪种物质像黄金一样,在自然魅力和永恒价值之外,似乎带有一种生命的灵性,它是财富,也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财富、艺术和文化三者并存,决定了耀眼生辉、光艳永恒的金器,由物质领域突显于精神层面。

提及黄金,进入人类的视野应该是因为其光泽如太阳,在那个衣不遮体,污尊抔饮的时代,太阳带来不的不仅是光明温暖,更是一种神秘的控制力量,对太阳的崇拜也让黄金在进入人类视野的那一刻注定非比寻常。考古历史上并没有对人类是如何发现黄金的记载。也许就是在石器时代或者更久远的时候,古人进山打猎或下河抓鱼的时候的一次邂逅,黄金被人类首次发现。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欧洲已经开始使用黄金。

在黑海西岸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境内的瓦尔纳黄金宝藏出土的1.8 万余件黄金制品,是至今世界上极早期的黄金制品,距今大约6500余年。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3500年,埃及人开始开采金矿并制造佩戴黄金。中亚地区的黄金则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始出现。从古代文明扩散和传播起源地之一的欧亚草原,伴着古印欧人的东迁,以及始于约公元前2000年的中亚游牧民族的大迁徙,黄金文化也随着东渐。黄金之于中国,相对发端晚了2000余年,但也有近4000年的漫长历史。中国最早的黄金制品在欧亚草原东西文明交汇带上出现。新疆阿敦乔鲁石板墓、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及内蒙古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均出现了金制品,这相当于夏代,大约为公元前2000 年—公元前1800年。

黄金以舶来文明的身份沿着欧亚草原率先进入西北地区,一路向东,向南,不断的向中原地区渗透。在北京刘家河商代墓葬出土的金制品印证了商代与北方草原诸部族之间的关系,出土的金耳环和金臂钏似用锤击法制成。值得称道的是一件金笄,含金量在85%以上,从其断面观察,是由浇铸而成,这充分证明,中国在商代已掌握了黄金浇铸技术。这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早的黄金铸造物品。

商周时期,黄金进入青铜和玉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后,让黄金的使用和传播赋予了中国独有的特征。在周代初期,古人已推出“黄金方寸,而重一斤”的度量衡。根据当时的度量单位换算和这些数据,可计得黄金密度为18.95克/立方厘米,这与现代测得的纯金的密度值19.3克/立方厘米已经是十分接近了。这说明当时已认识到黄金的密度。

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的《尔雅·释器》有云:黄金谓之璗,其美者谓之镠。 璗,金之美者,与玉同色。这是文字里对黄金之美最初的表述。可见以青铜和玉为主要文明载体中原地区,已经给了黄金很高的评价,从文字的角度,金这个字,最初的含义是指代铜。战国之后发生分野,成为这种物质的专有名字。中原地区青铜器制造工艺的发达为黄金进入中原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和呈现了有别于同时期外域黄金文化的独有特点。

在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地区,山西北赵晋侯墓、河南三门峡虢国墓、陕西梁带村芮国墓地遗址都出土了类似形制的金腰带饰,这显然是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以金饰身的影响。其中,加工制作工艺和纹样充分借鉴了青铜器铸造工艺和当时流行的纹样,如云雷纹、兽面纹等。在甘肃大堡子山秦墓出土的鸷鸟形金饰片,是秦文化最早的金制品,历史上秦人为西迁的东夷族,夷部族多以鸟为图腾,《史记·五帝本纪》《汉书·地理志》均作“鸟夷”。鸟纹很大程度反映了秦人的部族图腾崇拜,鸷鸟作为战争、死亡与凶猛、好战的符号,很好地诠释与概括了秦人的部落性格与取向,也表明黄金已经具备承载某种精神层面的寄托。在长江上游地区的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了更多参与祭祀和与其相关的金饰,黄金更是华丽转身,成了与神沟通的载体。

在长江中下游流域,距今3500 多年的盘龙城遗址是商王朝在南方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也是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里面出土的绿松石镶金饰是长江流域最早出现的黄金制品。在湖北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表明黄金已经脱离早期作为饰品或器物的贴饰物独立成器,作为身份等级的象征,与青铜、玉文化齐头并进。河北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大量错金银车饰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错金银工艺在战国时代的登峰造极。战国时期,楚国及其政治经济辐射地区使用的郢爰是中国最早的黄金货币,这是黄金在中国社会经济生产生活中一次质的飞跃。在北方草原地区,匈奴的崛起与扩张使具有显著草原风格的斯基泰文化不断与长城内外的文明交汇,大量反映游牧生活的动物咬斗纹、羊、马、鹿、鹰等形象在金制品上出现。这个时期整体上而言,在北方草原及黄河流域,黄金还作为饰品或某种物品的贴饰物。

秦汉大一统的融合。秦汉疆域大一统,社会大融汇,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充分融合与交汇,这个时期黄金文化呈现出繁荣纷呈的局面。在古籍中对黄金最为系统的表述出在汉代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金,五色金也”,而以“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秦汉时期,确立了黄金在礼制中的地位,青铜礼器主导的礼制制度没落后,金质龟钮印章成为彰显身份等级的重要物品。秦汉之后,历朝用金制度虽然略有差异,但黄金一直是最高等级的标志,其地位仅次于玉。在“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观念的影响下,汉代帝王及贵族对金器的使用更是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史书记载,西汉是历史上最“多金”的朝代,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金饼、马蹄金、麟趾金成了一个重要佐证。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太始二年(公元前95 年)三月,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豪蹄,以协祥瑞焉。”这让马蹄金,麟趾金成了中国最早的黄金纪念品。随着汉代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黄金制作工艺被中国工匠所掌握。与匈奴等周边少数和亲也让少数民族黄金文化与中原黄金文化进一步融合。东西方文化往来增加,黄金作为中华文明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动荡不断,但是迎来了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空前的时代,同时西方风格的金银器大量进入,其工艺、器形、纹样、技法给中国的黄金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鲜卑部族统一北方,让北方草原黄金文化出现一次较大的整合。北魏孝文帝从平城(大同)迁都洛阳是北方少数民族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一次主动融合,也促进了黄金文化的融合。与此同时,东方的黄金文化也影响着西方文明的进展。最有名的莫过于冯素弗墓出土的鎏金木芯马镫,可以说改写了西方的历史。这类马镫由中亚转入欧洲居然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脱胎换骨的军事革命。配备马镫的欧洲封建骑士向欧洲中世纪的守旧势力发起势不可当的进攻,宣告了欧洲中世纪结束。

隋唐时期,大量中亚、西亚风格的工艺和金匠进入中土,其中粟特、波斯萨珊、东罗马等地区对唐代黄金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开放的政治环境和“丝绸之路”的空前畅通,造就了唐代对外交流的繁荣。唐王朝既能以自身之强散发出如日中天的强大辐射力,又因自身发展需要而产生了海纳百川的巨大包容量。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迎来了中国古代金器发展史的第一个巅峰时期。唐代的黄金管理制度,如设立文思院专门管理皇家金器制作,严格工匠选拔制度,官员用金银向皇帝进贡的风气,加之社会胡风盛行,都让唐代金器制作不断突破传统,将多种文化风格融合。唐代是金子狂欢的时代。没有哪一个朝代的金器拥有如此丰富的品种,别致的造型,高超的工艺,精美的纹饰和深刻的内涵。就像唐朝文化所显现出来的博大、宽容和强盛一样,唐朝的金器也是兼容并包、广采博纳,具有生机勃勃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把金器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两宋时期,商业极大繁荣,黄金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大量的民间作坊兴起,让黄金的使用在民间大量出现,生活化、商品化是这个时期黄金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宋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在朱程理学主导的社会人文环境熏陶下,宋代士大夫的审美趣味直接影响了当时的金银器的风格。在宋代,中国人的审美走到了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镂金”更美的更高审美境界。

宋代的金器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以质朴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使人感到一种清淡雅致的美。从美学角度看,它的艺术格调是高雅的。 葵花、芙蓉花、菊花样式的金盏生动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现象,也在两宋时期的金器上得到了生动诠释,教子升天纹,满池娇等这类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纹样屡见不鲜。这个时期,除了延续唐代的制作工艺之外,还有工艺上的创新,比如夹层技法和浮雕凸花工艺,而黄金制品形制、纹样则呈现完全的中国化。由于税赋制度等因素,民间作坊在这时期对金叶子、金铤等具有货币流通功能产品的加工制作,使商铺信誉成了较好的产品背书,“韩四郎”“陈二郎”等各类印在上面的徽记应该是中国最早的黄金商业品牌了。

同时期,辽金虽与宋朝纷战不断,但其中也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宋辽的澶渊之盟,且不分析对于宋朝是否属于“丧权辱国”,它让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 这对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起了正面的作用。辽代的黄金文化也展现出“ 承唐继宋”的特征,同时融入自己的风格,比如辽代特有的“春水秋山,四时捺钵(四季渔猎活动)”制度,使大雁纹成了辽代金器上经常出现的纹样。金元时期的黄金文化在融入周边地区文化的同时,发展出了富有自身民族特色的黄金文化制品,比如黄金马具、金高脚杯、金面罩等。

明清时期,疆域辽阔,社会发展相对稳定,中国的黄金文化也在这个时期走向了中国古代又一个巅峰时代。明代初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启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增加了中国与域外文化的交流。郑和从西亚、东南亚等地区带回的大量宝石让这个时期的黄金制品增加了珠光宝气,各种细金镶嵌工艺在明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除了皇家黄金制品的精彩绝伦之外,明朝藩王制度也让各类宫廷内府的黄金制品在全国遍地开花,促进了黄金文化在全国传播。

到了清代,以清皇室宫廷为代表的黄金制品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黄金文化,把中国的黄金文化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都加强了对青唐地区的管理,通过宗教、文化交流的方式,增进彼此间的关系,大量宗教题材精美黄金制品大量出现。青海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鎏金观音菩萨造像,就是明代皇帝赠送给当地活佛的礼物,是明代宫廷佛造像不可多得的珍品。位于布达拉宫脚下古老的“ 雪堆白”,是自明代起便代表着西藏地区手工艺最高水平的官办机构。“雪堆白”制作的具有浓烈藏域风格的黄金制品是中国黄金文化中一朵奇葩。它代表了西藏近现代传统工艺的最高水准,如今珍藏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的不少珍贵历史文物都是它的精彩缩影。

2、中国黄金文化的独有特征

首先是延续性。回望全世界的黄金文化史,中国的黄金文化虽然相对发端晚了2000余年,但也有近4000年的漫长历史。在这期间,中国的黄金文化和全民族发展进步形影相随,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展,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从未中断,汇聚成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这是中国的黄金文化区别其他域外黄金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地方。与此同时,相对本民族的其他文化形式,不论是青铜文化、玉文化,还是后期的书法绘画、曲艺等,黄金文化是从古至今,上至君王贵胄,下至百姓老幼都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文化,这一点也是黄金文化所独有的。其次是融合性,汇集了诸多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相对于其他的艺术文化形式,中国的黄金文化受到域外文化影响极早,也极深刻。与此同时,在国内,特别是黄金文化进入中原之后,青铜文化对其发展影响较大,而之后黄金文化,又反过来影响青铜文化,可以算是不同文化之间融合的典型例证。包括玉文化、绘画、诗歌、戏剧等其他的中国优秀文化都在黄金文化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黄金则成了不同文化在历史中不朽的留存。黄金文化的融合性不仅体现在物质形式层面,

还有非物质层面,首先就是各种黄金加工设计制作工艺,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财富。同时,黄金文化中的众多的精神内涵,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从各类与金相关的文字词汇上就能看出这一点,风水意义的金生丽水,情感意义的情比金坚、义结金兰,社会层面的金瓯无缺等,都赋予了众多美好的寓意。

最后是多元一体性,历史与时代的“金”彩缩影。中国黄金文化中的这一点主要是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紧密相连的,同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息息相关的。从北方草原,到中原黄河长江流域,到岭南沿海不断发展融汇,也有受到周边中亚、西亚、欧洲等多种文明流入的影响,无论是丝绸之路的中西文化交流,还是与古代中国南北融合的几个关键结点相契合,黄金文化都成为了这种中国文化多元一体化进程中不曾缺席的见证者和靓丽缩影。这一点也构成了我们研究黄金文化,发展黄金文化的一个重要历史背书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金色江南——江苏古代金银器》 江苏美术出版社

2、《金色记忆——中国出土14世纪前金器特展》 四川人民出版社

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金银器) 开明出版社

4、《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文物出版社

5、《平山郁夫的丝绸艺术世界》 三秦出版社

6、《黄金为尚》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7、《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 文物出版社

8、《唐风吹拂撒马尔罕》 漓江出版社

9、《中国黄金发展史》 中国大地出版社

10、《古代金银器》 文物出版社

11、《奢华之色——宋元时期金银首饰研究》 中华书局

12、《中国古代金银首饰》 故宫出版社

13、《金银曜烁,美熠四方——京冀晋豫陕五省市金银器展》 北京时代文化数据

来源:中国黄金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