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风投考察中国后,为啥就拉黑了美国清洁能源公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7:05 2

摘要:今年7月,一群西装革履,可以说是地球上最顶尖、嗅觉最灵敏的欧美风险投资家(VC),组团干了件大事——他们集体飞到中国,进行了一次“深度考察”。

最近,有件事在投资圈里传得不大,但后劲特别足。

今年7月,一群西装革履,可以说是地球上最顶尖、嗅觉最灵敏的欧美风险投资家(VC),组团干了件大事——他们集体飞到中国,进行了一次“深度考察”。

这群人可不是来旅游的,他们掌管着上百亿美元的“聪明钱”(Smart Money),个个都是人精。他们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来“摸底”,或者说得更直白点,是来“侦察敌情”的。他们想亲眼看一看,在新能源这个未来最重要的赛道上,他们本国的那些初创公司,到底还有没有活路。

在来之前,他们可能也看了无数份PPT和研究报告,数据上知道我们很强。但就像你看再多关于泰森的视频,也体会不到他一拳到底有多重一样。只有当你站在拳击台上,感受到那股拳风从耳边呼啸而过时,你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绝望”。

这次东方考察,就成了这群资本精英的“拳击台”。

他们走访了一家又一家的超级工厂,跟中国的投资人和企业创始人聊了很久。考察结束后,全球知名财经媒体彭博社捅出了一份近乎“投降宣言”的报道,里面有一句结论,可以说是字字滴血:

“中国的主导地位,已使西方(清洁能源)这一领域多数产业已没有投资价值。”

注意这个措辞——“没有投资价值”。

这不是一个含糊的外交辞令,而是手握真金白银的投资人,在亲眼看过、亲耳听过之后,得出的最冰冷、最现实的判断。

这不是某个专家的预测,而是“实干派”的行动。报道里提到,德国创投公司Planet A Ventures当场就做了决定:以后不再投任何涉及电池制造和回收、太阳能和风能硬件的西方公司了。另一家柏林风投Extantia Capital也跟进表示:别投了,投西方的电池厂没戏

这就相当于,一群最顶级的赌客,亲自来我们的牌桌上观战了一圈,回去后立刻告诉所有人:别跟了,那桌的玩家已经把规则摸透、把底牌算尽,我们手里这点筹码扔进去,连个响都听不见。

看到这,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就是老生常谈的“中国制造牛逼”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不,这次完全不一样。

以前我们说自己是“基建狂魔”、“世界工厂”,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说的,带着点自豪甚至自嘲。而这次,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大脑”和“心脏”——那些最挑剔、最无情、最以自我为中心的华尔街精英们,亲口承认“游戏结束了”。

这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量变已经积累到了质变的程度,强到让竞争对手的投资人,都感到了深入骨髓的寒意。

问题来了。这群“人精中的人精”到底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让他们如此“破防”?我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把一个所有人都看好的黄金赛道,打造成一个让西方资本望而生畏的“禁飞区”的?

这盘棋,其实一点都不玄乎,甚至可以说非常“朴实”,朴实到让习惯了金融魔法和技术垄断的西方精英们无法理解。咱们可以把它拆成三层逻辑来看。

第一层逻辑:全产业链的“降维打击”

什么叫“降维打击”?就是我跟你竞争,根本不在同一个维度上。

我们来打个比方。一家顶尖的西方新能源初创公司,就像一家巴黎的米其林三星餐厅。它可能有一个天才主厨,能研发出一道惊为天人的菜品(比如一种新型电池技术),味道独步天下。

但是,这家餐厅的食材,比如顶级的松露、特定的香料,需要从意大利进口;它的盘子,需要从德国定制;甚至连擦桌子的清洁剂,都依赖某个特定品牌。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成本上涨,主厨都得抓瞎。

而我们的玩法是什么呢?我们不做那家精致的餐厅,我们直接把整个“餐饮帝国”给干出来了。

我们不光开了餐厅,我们还承包了种松露的山头,自己开了面粉厂,建了养牛场,造了盘子生产线,研发了清洁剂,甚至还组建了全球最大的外卖配送车队。

现在你告诉我,那个米其林主厨,哪怕他的菜再好吃,他怎么跟我们这个从土壤到餐桌全包了的“餐饮帝国”竞争?他一道菜的成本,可能就是我们从农场到餐桌所有环节加起来的利润。

这就是全产业链的碾压。

回到新能源,逻辑一模一样。西方资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个恐怖的“产业帝国”:

上游: 我们控制了全球大部分的锂、钴、稀土等关键矿产的精炼加工。光一个多晶硅,我们就占了全球产能的90%以上。原材料的“面粉”在我们手里。中游: 电池的四大主材(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我们几乎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和规模化,并且牢牢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光伏的硅片、逆变器,风能的叶片、发电机,我们也是绝对主力。这些是“中央厨房”里的半成品。下游: 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最大的光伏装机市场、最大的风电市场。这个庞大的本土市场,就像一个永不饱和的“试炼场”,让我们的产品可以快速迭代,成本被疯狂摊薄。

所以,当一个西方创业者拿着一份漂亮的PPT,说他发明了某个能提升5%效率的电池技术时,投资人心里想的却是:他要去哪里买正极材料?他的成本能拼得过宁德时代吗?他生产出来后,谁能帮他整合成电池包,卖给谁?

每一个问题,答案都指向中国。这种系统性的、生态级的优势,已经不是单点技术突破能撼动的了。

第二层逻辑:“耐心资本”与“大国基建”的阳谋

如果说全产业链是我们的“肌肉”,那我们的战略规划就是“大脑”。

西方的模式,尤其是美国,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短期主义”。一家新能源公司,拿了VC的钱,三五年内必须上市或者被收购,否则投资人就要撤了。

政府补贴呢?更是“翻烧饼”,今天这个党上台,给点补贴;四年后那个党上台,立马取消,甚至还要搞贸易调查。企业天天都在坐过山车,根本没法做长期规划。

而我们的逻辑,叫“长期主义” + “耐心资本”。

国家扮演的角色,不像一个斤斤计较的风险投资人,更像一个高瞻远瞩的“超级天使投资人”。国家说,未来三十年我们要搞“碳中和”,这就是最顶层的战略定力。

怎么做?

给市场: 通过“国补”和政策引导,硬生生砸出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你的光伏板、你的电池,只要技术过关,国内就有海量的订单等着你。给钱: 国有银行提供长期的、低息的贷款,支持企业扩建那些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周期超长的生产线。这种“耐心资本”,是华尔街给不了的。给基建: 你要建厂,我给你“三通一平”;你要搞特高压输电,国家电网帮你铺好。这种“大国基建”的能力,把所有后顾之忧都解决了。

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目标非常纯粹:玩命地搞技术、扩产能、降成本。因为它们知道,身后站着一个稳定且巨大的战略支持体系。这个体系允许它们不计较一城一池的短期得失,去打一场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产业世界大战”。

第三层逻辑:“工程师红利”与“卷”到极致的文化

最后,也是最让西方人感到“肝儿颤”的,是人。

我们经常提“人口红利”,但现在新能源领域体现的,是“工程师红利”。我们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学生数量,比美日欧加起来都多。这为整个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且成本相对低廉的人才。

有了人,就有了“卷”的资本。

这种“卷”,不是简单的“996”,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

极致的成本控制: 为了降低一分钱的成本,工程师可以连续几个月泡在生产线上优化工艺。疯狂的迭代速度: 客户上午提出一个新需求,我们的工程师团队可以连夜开会,第二天出方案,第三天出样品。而在欧洲,这个流程可能需要一个月。全天候的响应能力: 无论你身处哪个时区,只要有问题,中国的供应商总能第一时间给你反馈。

那些欧美VC在中国的工厂里看到的,很可能就是这样的场景。他们知道,钱可以印,技术可以买,但这种全民级别的、力出一孔的产业意志,是无论如何都复制不来的。

03 连锁反应

好了,当我们把上面那三层逻辑(全产业链、国家战略、工程师文化)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层层组合起来,一个让西方资本不寒而栗的“工业巨兽”就出现了。

现在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那些VC站在这个巨兽面前时的那种恐惧和无力感。这种恐惧,正在引发一系列巨大的连锁反应。

一、 对西方而言:这不是一道经济题,而是一道“生存题”

首先,那些VC撤退,真的不只是因为“不赚钱”这么简单。

风险投资的本质,是在10个项目里赌一个成功。他们不怕风险,就怕没有回报的可能。但现在的情况是,在一个被我们“焊死”的赛道里,他们投10个项目,可能会被我们的产业巨兽碾死10个。

这不叫风险投资,这叫“精准慈善”。资本是逐利的,更是理性的,当失败率趋近100%时,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场。他们的投资逻辑,在这个领域已经彻底失灵了。

但这还只是第一层。更深层的恐惧,在于国家层面的“命脉”问题。

过去一百年,西方,尤其是美国,最焦虑的是什么?是石油安全。为了控制中东的石油,他们不惜发动战争。因为他们知道,谁控制了能源,谁就控制了现代工业的血液。

现在,历史来到了21世纪,全球都在高喊“能源转型”,要从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这是一个比互联网革命更宏大、更深刻的时代变革。然而,当西方国家猛然回头,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他们惊恐地发现:

未来电网的稳定,需要中国的储能电池;未来城市的运转,需要中国的电动汽车;未来家庭的屋顶,铺满了中国的光伏板;甚至连生产“绿氢”用的电解槽,核心技术和产能也在中国。

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悖论:西方国家为了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却可能陷入对中国清洁能源全产业链的更深依赖。

这房子还能住吗?你家的地基、钢筋、水泥、电线,全都是你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提供的,你晚上能睡得踏实吗?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用“悲剧”来形容美国的退缩,正是因为他看到了这种战略上的被动。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未来的国家安全和发展自主权的问题。

当然,他们也想过“脱钩”,想把产业链迁回去。但那些VC的考察报告,已经给出了答案:太晚了。重新建起这样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需要的天量资金、漫长时间和政治决心,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当前的能力范围。这就像想在一夜之间,于自家后院再造一个亚马逊雨林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二、 对我们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王者时刻”

那么,西方的焦虑,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最直接的,当然是巨大的机遇。我们手握的,是开启下一次能源革命的“入场券”和“定价权”。

过去,国际贸易规则是他们定的,技术标准是他们写的,我们更多是参与者和执行者。但在新能源领域,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引领者。

这不仅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更是无可估量的地缘政治筹码。当欧洲大国的领导人来访时,他们谈论的合作清单里,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永远排在最前列。这就是实力带来的话语权。

但是,机遇的光芒背后,也潜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是“围堵”的升级。 你越是强大,越是触及到对方的命脉,对方的反扑就会越疯狂。我们可以预见,未来针对我们新能源产业的贸易壁垒、技术封锁、知识产权诉讼,甚至是地缘政治上的“合围”,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没有底线。这场仗,会从商业战场,全面扩大到政治、舆论和规则等所有领域。

其次,是我们自身的“内卷”问题。 我们靠着极致的效率和成本控制打下了江山,但这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模式。长期的低利润内卷,可能会扼杀企业的创新动力。

我们的目标,绝不能仅仅是“把高科技干成白菜价”,更要在未来,学会“把白菜卖出黄金价”。如何从规模最大,走向技术最强、品牌最响、利润最高,是我们接下来必须回答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把这个新闻从头到尾掰扯清楚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西方风投的那声“哀叹”,心里应该是什么滋味?

可能不是简单的骄傲,而是一种更复杂的、对历史进程的敬畏感。

因为新能源产业的这个故事,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商业案例,也不是某个天才企业家灵光一闪的结果。它本质上,是一种发展模式的胜利。

这个模式是什么?就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本土市场,一个有为且看得长远的战略规划,再加上一群全世界最勤奋、最“卷”的工程师和企业家。当这三者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就爆发出了一种让传统自由市场理论都难以解释的、近乎“不讲道理”的恐怖力量。

它证明了,在一个后发国家追赶的过程中,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相结合,是可以创造出工业奇迹的。我们用光伏、用电池、用电动车,再次验证了这条曾经在高铁、在通信设备等领域被证明过的道路。

而那些欧美VC的震惊和绝望,与其说是对中国企业的恐惧,不如说是对这套他们看不懂、学不会、也挡不住的“中国打法”的无奈。

在过去的两三百年里,他们已经习惯了做牌桌上的“庄家”,制定规则,输出标准,然后坐收全球的利润。他们是老师,是裁判,是金字塔尖的存在。而现在,突然有一个曾经的学生,不仅学会了所有功课,还自己另开一桌,玩起了更高效的游戏,甚至要把老师傅的饭碗都端走。

这种角色的转换,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当然,我们前方的路依然漫长。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产业升级的压力也迫在眉睫。但无论如何,新能源领域的这场胜利,给了我们一个无比重要的启示:放弃幻想,尊重规律,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唯一的出路。

光伏、电池之后,下一个被我们“卷”成全球第一的产业会是什么?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这个故事,才刚刚翻开第一页。

来源:郭大路的小酒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