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分牌上节节败退,流量榜上一路狂飙。当常州队在苏超联赛中从“常”字输到只剩“川”,这座城市的智慧反转开始了。
比分牌上节节败退,流量榜上一路狂飙。当常州队在苏超联赛中从“常”字输到只剩“川”,这座城市的智慧反转开始了。
“常”字少一横变成“吊州”,再少一竖成了“巾州”,最后连那一横都保不住,沦为“丨州”。这可不是语文课上的汉字教学,而是江苏“苏超”联赛中常州队的连败实录。
五场球赛吞零蛋,积分垫底,被网友戏称为“常失败”、“苏超十三妹”。但谁能想到,这支业余球员组成的队伍,竟把一连串失败打成了王炸。
01 输球赢流量,常州的“反向操作”学
当常州队接连败北时,网友的调侃如潮水般涌来。但常州官方的反应出人意料——他们没有回避,反而主动下场接梗。
常州市文旅局发起 #为常州补笔画# 挑战,邀请泉州、徽州等城市联动互动,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1亿次。《常州日报》自嘲:“我们不是来踢球的,是来搞笑的”。
这种“打不过就加入”的智慧,完美契合了Z世代“认真你就输了”的互联网哲学。
高考期间,常州市民在考点外拉起横幅:“超‘常’发挥、‘吊’打难题、‘巾’榜题名、‘丨’飞冲天”。原本的自嘲瞬间转化为励志符号,让人不禁感叹:这波操作,妥妥的“互联网嘴替”啊!
02 从“苏超十三妹”到“流量扛把子”
常州这波“黑红”路线的效果如何?数据来说话:
苏超总流量达400亿次,常州独占四分之一,成为“苏超流量王”。全网推出常州“苏超”话题各类图文、短视频2万余条,热搜话题超600余个。重点赛事直播累计观看超2亿人次。
更有意思的是,当常州队在球场上节节败退时,常州的文旅消费却高歌猛进。
常州6个主场赛事,全年预计观赛总人数将超50万人次,带动客流200万人次以上,拉动交通、旅游、食宿、购物等消费超15亿元。6月和7月两个月期间,常州目的地消费人次和订单金额增长率均超两位数,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真可谓 “球场失意,钱场得意”。
03 城市营销的“神来之笔”
常州的神操作不止于此:
-对扬州市民免门票:端午小长假期间,常州所有A级景区对扬州市民免门票,三天涌入15万游客
- 9.9元足球票+萝卜干炒饭套餐:精准“碰瓷”扬州炒饭,既蹭了对手“世界美食之都”的热度,又让本土特产销量翻倍
- “恐龙妹妹”出道:推出穿球衣的“足球霸王龙”和蓬蓬裙“恐龙妹”玩偶,预售首日销量破万
最绝的是,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手执烤串,与烧烤店老板娘在场外同框喊话:“常州容得下烧烤,容得下理想,容得下千千万万普通人”。这句话迅速刷屏,成为城市包容性的最佳注脚。
04 “泼天富贵”背后的城市底气
常州能接住这“泼天富贵”,绝非偶然。这座GDP万亿级城市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同样大杀四方。今年上半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增速位列苏南城市第一。
常州的逆袭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城市竞争早已超越GDP的简单比拼,进行着一场关于“流量获取力”和“情感连接力”的综合较量。
当某些地方还在为负面舆情焦头烂额时,常州已学会将舆论压力转化为传播动力;当一些城市沉迷于“网红打卡地”的短期流量时,常州正通过“足球+文旅+产业”的生态构建,实现流量的深度沉淀。
05 政府心态转变:从“围墙思维”到“广场思维”
这场逆袭的核心密码,藏在政府心态的转变中。
当传统政务传播还困于“围堵思维”时,常州选择了“与民同乐”。当球迷在社交媒体抱怨票务系统崩溃时,常观App的“许愿池”功能上线,一周内办结81条市民建议,办结率超96%。
这种“把舆情当课题”的治理智慧,让政府形象变得可触可感。
政府的角色也从“城市管理者”向“城市运营者”蜕变。常州将国际新能源博览会与苏超赛事深度融合,在3000平方米的展区里,理想汽车、天合光能等本土企业与足球元素无缝衔接。
这些举措实现了 “一场球赛卖爆一座城”的跨界奇迹。
---
常州的成功告诉我们,城市营销有时需要一点“豁出去”的精神。就像那句流行语说的:“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常州队虽然一直在输,但常州这座城市却真正赢得了人心。“笔画会回来,热爱一直在”——这句常州在“补笔画”挑战中的回应或许揭示了城市营销的真谛:敢于自嘲的底气,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来源:匠心拾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