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ADHD,很多人会直接和“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画等号,其实它的全称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近几年
ADHD成了家长圈、职场圈的 “高频词”
ADHD到底是啥?
真的有这么多人 “中招” 吗?
今天一次说清
ADHD 是啥?
提到ADHD,很多人会直接和“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画等号,其实它的全称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本质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它的核心问题主要分两类:
◆ 注意力缺陷型
这类人不是“坐不住”,而是“心定不下来”。他们不是“故意走神”,而是大脑的 注意力“过滤器”坏了,没办法屏蔽无关信息,只能被各种琐事牵着走。
◆ 多动冲动型
更偏向“停不下来”。孩子可能在教室跑来跑去,上课随意插话,玩玩具时刚搭一半就换别的;成年人则可能坐久了就浑身难受,开会时不停转笔、抖腿,说话没等别人说完就打断,常常因为冲动做出后悔的决定(比如乱买东西、随口答应办不到的事)。
ADHD关键在于持续时间长,影响大,而且在学校、家庭、职场等多个场景都会出现。
为啥有人“抢着”确诊ADHD?
这背后藏着3类常见心态:
◆ “终于找到问题的答案了!”
很多人长期被注意力差、拖延折磨,却找不到原因。当他们在网上看到 ADHD的症状描述,觉得和自己一样。急着去医院确诊,更像是为自己的困扰找一个说法,缓解内心的焦虑和自责。
◆ “确诊了就能被特殊对待!”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确诊ADHD后,学校就能给“特殊照顾”。完全没关注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治疗。
有些成年人觉得确诊后,就能用“ADHD”向领导解释工作拖延的原因,甚至以此“逃避”责任。还有人听说ADHD药物能“提高注意力”,却忽略了盲目吃药可能有副作用(比如心慌、失眠)。
◆ “大家都在说ADHD,我是不是也有?”
有些博主为了流量,把“爱刷手机”“容易分心”都归为ADHD症状,甚至制作 自测表,让很多人一看就觉得自己中招了。其实这些内容大多夸大了症状,忽略专业诊断标准,导致很多人陷入焦虑。
ADHD是一种病,要理性面对
很多人不知道,ADHD的确诊其实需要医生层层把关:
◆ 首先要问症状
医生会详细询问症状,了解症状从何时开始、在哪些场景出现,甚至会找家人、老师补充信息。
◆ 然后要做检查
要做专业的心理测试,通过数据判断是否符合ADHD标准。
◆ 还要排除其他问题
需要先排除其他问题,如孩子注意力差可能是因为近视没戴眼镜,成人拖延可能是因为焦虑、抑郁,排除后才能确诊ADHD。
而且,就算确诊了,也不是“一劳永逸”,更不是“可以摆烂”。ADHD的治疗是 综合工程。
☑ 要对孩子进行行为干预,对家长进行培训,严重时才用药物。
☑ 成人则可能需要时间管理技巧、心理疏导,药物只是辅助。
这些误区,千万别踩!
误区1:“ADHD是‘天才病’,很多名人都有”
确实有传言说某名人、某科学家有ADHD,但只是个例,不能代表ADHD和 “天才”挂钩。大多数ADHD患者如果不干预,反而会因为注意力差、冲动,影响学习和工作,甚至出现自卑、社交困难等问题。
误区2:“孩子长大了,ADHD就自己好了”
虽然有些孩子的“多动”症状会随着年龄减轻,但“注意力缺陷”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成年,变成成人ADHD。因此发现问题要及时干预。
误区 3:“吃了ADHD的药,就能变‘专注’”
ADHD药物可以让患者能更好地控制注意力,而不能让人变聪明。而且药物需要医生根据情况调整剂量,盲目吃药可能导致副作用,甚至产生依赖,绝对不能自己买、自己吃。
#乌鲁木齐头条#
来源:水区零距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