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分班九次!教室变成流水线,县城中学升学“秘诀”曝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5:49 2

摘要:开学没几天,广播突然通知分班,教室瞬间乱成一锅粥,有个男生死活不肯进新班级,拽着老师找领导闹,赌咒发誓保证考进前50名,就为回到原来的班,可一个学期后,他和熟悉的老师同学又被拆散了。

文 /编辑:雨

开学没几天,广播突然通知分班,教室瞬间乱成一锅粥,有个男生死活不肯进新班级,拽着老师找领导闹,赌咒发誓保证考进前50名,就为回到原来的班,可一个学期后,他和熟悉的老师同学又被拆散了。

在这所学校,高中三年要分九次班,桌椅还没坐热就又得搬,校长觉得这样能逼出竞争意识,可孩子们在宿舍哭到半夜,有个小姑娘拉着老师衣角不肯睡,怕第二天醒来周围全是陌生人。

这种折腾在县城中学不算新鲜,有老师听说隔壁学校更狠,一学期分了四次班,说白了,这些学校收的都是中考分数不高的孩子,领导指望着靠不断洗牌冲高考过线率。

但明眼人都明白,入学时基础就摆在那,再怎么重组也很难奇迹逆袭,有个教英语的老师直叹气,学生连最基础的单词都不认识,学校却指望他们三年后超过那些重点中学的孩子。

更拧巴的是老师之间的较量,学校把师生按成绩分成AB两组,名义上公平,可B组从来没赢过,后来组长偷偷让打印店把A组的练习卷都留一份,期末印试卷时还特意把“高一”改成“高二”防泄题。

两个组的老师平时吃饭都不坐一桌,考试前有学生请假,主任只问一句:“成绩怎么样?别影响过线率,”这些孩子被逼出各种生存法则。

最让人揪心的是艺术生的批量生产,这所500人的学校,有400人被迫学美术、音乐,老师私下嘀咕:孩子既学俄语又学画画,勉强过线读个民办三本,将来能干啥?但学校管不了这么多,和艺考机构合作就像批发商品,凑够人数就能拉高过线率。

这些孩子不是没有梦想,是不敢有。小诗曾经想当舞蹈老师,但艺考机构说她“骨头硬了来不及”。她搓着校服衣角嘟囔:“17岁谈梦想太可笑,能找个工作就不错了。”

隔壁班墙上贴着“梦想大学”,清一色985、211,可老师心里清楚,这最好的学生也够不着重点线,那个天天喊口号的年级主任,下班后常蹲在操场边抽烟,他知道自己在给孩子造梦,但更知道梦醒了有多疼。

宿舍楼晚上总有人不关灯,这是孩子们无声的反抗,有次查寝,生活老师看见个男孩把全家福照片贴在床头,每次分班他就重新贴一次。

食堂阿姨也发现,分班后倒掉的饭菜特别多,孩子们宁愿啃面包也不愿和陌生同桌吃饭,这些细节比成绩单更能说明问题:当学校变成流水线,最先被磨掉的是人对温度的感知。

眼下很多地方开始试点普职分流,但县中的现实是:那些被分流的孩子依然挤在高考独木桥上,有教育学者调研发现,县域高中艺术生比例普遍超过60%,但真正从事艺术行业的不足5%。

更荒诞的是,有些学校连美术老师都没有,直接放视频让学生临摹,这种“曲线救国”背后,是县域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

值得思考的是,当城市家长焦虑“内卷”时,县城孩子正面临“空心化”,朋友变成“饭搭子”,老师变成“分数统计员”,连梦想都能折算成分数线。

有次班会讨论“十年后的自己”,超过一半学生写“当网红”,因为这是他们手机里唯一能看见的捷径,说到底,教育不该是场赌局。

那些被九次分班打散的孩子,后来有的在电子厂流水线上继续着“排列组合”,有的把高考报名费省下来学了美甲,有个班主任保存着历次分班的合影,照片里永远缺人,不是谁转艺术班了,就是谁退学去了南方,她最怕学生问“上大学到底为什么”,因为连她自己都在找答案

来源:淩轩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