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成式AI的浪潮,正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冲刷着我们熟悉的每一个角落。一边,是Netflix、Google这些科技媒体巨头们眼中闪烁的增长光芒,华尔街的摩根士丹利已经为它们画出了一条由AI驱动的中期增长曲线。另一边,是中国超过四成的年轻网民,正娴熟地将AI融入
生成式AI的浪潮,正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冲刷着我们熟悉的每一个角落。一边,是Netflix、Google这些科技媒体巨头们眼中闪烁的增长光芒,华尔街的摩根士丹利已经为它们画出了一条由AI驱动的中期增长曲线。另一边,是中国超过四成的年轻网民,正娴熟地将AI融入日常,仿佛它从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融合充满了矛盾的张力。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革命,过去需要数小时处理的信息,现在可能20秒就能生成一份纪要。一部动画长片的制作周期和预算,也被AI压缩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关于价值、技能乃至我们所相信的“真实”,都开始摇摇欲坠,一场深刻的焦虑与危机正在悄然蔓延。
AI正在让数字内容的生产变得像呼吸一样简单。一个叫ElevenMusic的AI工具,你给它一段文字,它就能还你一首带人声和乐器的完整歌曲。这种“魔法”直接导致了内容世界的“通货膨胀”。
音乐平台Spotify的曲库早已突破一亿大关,数字还在疯狂膨胀。另一家平台Deezer的发现更让人心惊:他们平台上每日新增的曲目里,竟然有将近三成是纯AI的产物。更讽刺的是,这些AI歌曲超过七成的播放量,都被平台认定是为了骗取版税的欺诈行为。
视觉领域也上演着同样的剧情。年轻的插画爱好者,如今可以借助AI工具快速生成概念图,把它当成创作的起点。而一个被称为“AI界奈飞”的平台Showrunner,甚至获得了亚马逊旗下基金的投资,它的野心是让每个人都能通过简单的指令,生成属于自己的动画剧集。当人人都能成为“创作者”,当内容供给变得无限,一个问题便浮出水面:什么东西还值钱?
答案或许出乎意料,当数字世界的一切都变得唾手可得,那些无法被轻易复制和生成的“真实感”,反而成了新的奢侈品。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AI越是能提供完美的个性化数字体验,人们对真实世界里那种可以触摸、可以共享的体验就越是渴望。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价值转移现象。那些拥有主题公园的迪士尼、主导着现场音乐会的公司,以及手握F1、UFC这类顶级赛事版权的体育资产,它们的吸引力正在不降反升。
为什么?因为一场顶级赛事的胜负充满悬念,一场演唱会的热烈氛围无法模拟,这些都是AI无法生成的,是不可预测的、独一无二的现场体验。AI并没有消灭价值,它只是粗暴地把价值的锚点,从可以无限复制的数字产品,强行拽到了那个不可复制的、充满真实感的物理世界和那些拥有强大公信力的IP身上。
AI正像一个无处不在的协作伙伴,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对“工作”与“创造”的理解。这把双刃剑,一面是赋能,另一面却是焦虑。
它确实极大地提升了效率。高校的青年教师可以构建自己的AI“智能体”,让备课和科研变得轻松。Netflix这样的巨头,也开始利用AI技术,为原本预算有限的制作项目,加上过去不敢想的视觉特效。就连AMCNetworks也选择与AI视觉公司Runway合作,目的就是为了节省真金白银的生产成本。
AI也确确实实地降低了创作的门槛。超过半数的年轻人觉得,是AI让他们触碰到了过去遥不可及的绘画、音乐创作。它就像一个放大器,让个体变得更强,从专才走向“超级个体”。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无处不在的“本领恐慌”。超过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坦言,自己非常担心跟不上技术的迭代速度。近七成的受访者承认,因为技术的变革,他们产生过职业危机感。这种情绪在创意产业尤为激烈,2023年好莱坞那场声势浩大的罢工,核心议题之一就是AI对创意岗位的冲击。
这种普遍的焦虑,甚至催生了一个畸形的市场。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打着“抗焦虑”旗号的AI培训课程,它们质量低下、价格高昂,收割着人们的恐惧。更深层次的隐忧,是“工具成瘾”。超过半数的年轻用户,正面临着将思考能力“外包”给AI的风险。当独立思考和原创能力可能因此退化时,我们究竟是成为了驾驭工具的超人,还是被工具异化的“废人”?
当AI开始深度介入内容生产和人际交往,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出现了:我们还能相信什么?生成式AI正在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从信息到情感,社会信任的基石正在被一点点侵蚀。
技术本身就带有原罪。大语言模型普遍存在输出不实信息的“幻觉”问题,一项对132个大模型的测试显示,平均幻觉率约为6.7%。这个数字意味着,你从AI那里得到的答案,天然就存在不确定性,需要反复交叉验证。更混乱的是,用于检测AI内容的系统,甚至会把人类的原创作品误判为AI生成。
这种技术缺陷正在被系统性地滥用,音乐平台上的版税欺诈只是冰山一角。而迪士尼、环球等影业巨头对AI公司Midjourney的起诉,则揭开了AI模型训练数据背后更深层的“原罪”——它们可能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大量使用了受版权保护的IP进行训练。这从源头上就损害了AI产出物的合法性与可信度。
信任危机同样蔓延到了情感领域。AI社交应用正在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精神补给站”。超过42%的青年曾与虚拟AI角色互动,从中获得“无压力”的陪伴和情感支持。AI伴侣不会评判,永远在线,满足了现代社会一部分人对情感链接的渴望。
但这种合成的亲密关系,代价是什么?用户在向AI倾诉私密想法和个人经历时,严重的数据隐私与安全顾虑如影随形。这种担忧,与企业未经许可使用IP训练模型的逻辑异曲同工——都是在边界模糊的地带,利用数据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当内容难辨真伪,情感可以被批量生成,我们社会运行的基础——信任——又将何去何从?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