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一众品牌种还有个更低调的“中产标配”——露露乐蒙(lululemon)。一条瑜伽裤能卖到上千块,比耐克阿迪贵出好几倍,妥妥的运动界“爱马仕”。
人到中年有三宝,拉夫、劳伦、始祖鸟。
其实,一众品牌种还有个更低调的“中产标配”——露露乐蒙(lululemon)。一条瑜伽裤能卖到上千块,比耐克阿迪贵出好几倍,妥妥的运动界“爱马仕”。
然而最近,lulu的日子不太好过。交出2024年财报后,lulu股价暴跌14.19%,一夜之间市值蒸发了400亿,连股神巴菲特看了都得摇头叹息。
暴跌原因很直接:美国大本营彻底凉了。2024财年,lulu在美洲地区的增长率只有可怜的3.9%,华尔街对它彻底失去了耐心。
有意思的是,相比美国市场的惨淡,lulu在中国的表现却像是开了挂。
2024财年,中国市场营收增长了41.3%,是全球增长最猛的区域。在中国,lulu门店的坪效达到每月每平方米12,648元,这个数字已经可以跟爱马仕、LV这些奢侈品平起平坐了。
一边跌跌不休,一边涨涨不停。lulu为何在美国失去魔力,却能在中国如鱼得水?
1998年,lulu创始人ChipWilson发现,参加瑜伽课的女性没有合适的装备,大多穿着宽松T恤和肥大短裤,既不舒适也不美观。于是,他决定押宝瑜伽服这个小众赛道,在温哥华开了第一家门店。
最初,lulu只是一家兼做服装生意的瑜伽工作室,白天是店铺,晚上摇身一变成为瑜伽教室。靠着这种独特的经营模式,lulu迅速积累了一批忠实客户。
尝到甜头后,lulu开始迅速扩张。2007年,lulu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正式开启全球“收割”之路。
2008年金融危机后,当其他奢侈品品牌陷入困境时,lulu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消费者开始缩减大额奢侈品支出,转而追求这种“可负担的奢侈品”。
此后,lulu一路高歌猛进,2022年它的市值超过阿迪达斯,成为全球第二大运动品牌,仅次于耐克。
lulu的成功,靠的可不只是一条瑜伽裤。它卖的不是产品,而是在贩卖一种品质生活的入场券。
一条lulu瑜伽裤的真正价值,从来不在于面料有多高级(虽然它穿起来确实不错),而在于它能让穿着的人在星巴克、瑜伽工作室里获得同阶层的默契点头。
穿上lulu,仿佛就贴上了“自律”“精致”“高品位”的标签,这种社交属性让无数中产女性为之疯狂。
但如今,lulu的这种魔力正在美国迅速消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美国本土涌现出一大批新锐运动品牌,对lulu形成了围剿之势。
比如ALO YOGA,这个品牌不但完美复制了lulu的社群打法,还来了个“降维打击”。
它设立只对VIP开放的ALO之家,定期举办各种高端活动,制造出比lulu更强的稀缺感和优越感,成功抢走了lulu的大批客户。
一边强敌环伺,lulu自己也在“自毁长城”。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讨好更多消费者,lulu开始搞“大众化”,推出大量基础款产品,价格也越来越亲民。
但这样做的后果是,lulu的品牌形象变得模糊不清,原本的核心客户——年轻时尚的女性消费者,开始嫌弃lulu已经不“酷”了,不再愿意为它买单。
更悲催的是,lulu在产品创新上也陷入了困境。去年7月,lulu推出一款采用新面料的紧身裤,本想给消费者带来惊喜,结果却被骂上了天。
消费者纷纷吐槽,这款裤子穿上后突出小肚子,显臀部难看,完全没有了lulu以往的“显瘦”“提臀”效果。
一个靠让女性看起来更好发家的品牌,现在却让女性看起来更糟,美国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不再买账。
与美国市场的“凉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lulu在中国市场却混得风生水起。
在中国,lulu被视为精英生活方式的象征,代表着时尚、健康和高品质。它既保持了西方品牌的高冷形象,又懂得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产品。
据悉,35%的中国销售额来自专为中国设计的产品,这些产品在款式、颜色、尺码等方面都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这种既要洋气又要接地气的本土化能力,成了它俘获中国中产的秘密武器。
最绝的是,lulu在中国还押上了一个“意外筹码”——中国男人的钱包。
2024年前三季度,lulu男装业务增长11.6%,连续超过女装增速。但尴尬的是,官方调查显示,lulu男装60%的销售来自女性消费者推荐。换句话说,大部分男性是被媳妇女友拉进店的。
这种“曲线救国”的模式虽然目前效果显著,但能持续多久还是个未知数。当这些男性顾客发现自己花1000多买的裤子,在其他品牌300块也能买到同款,他们还会继续心甘情愿地买单吗?
lulu在中国的成功,本质上是靠洋品牌溢价和社交货币价值收割中国中产。但随着中国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这种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一方面,lulu需要保持高端人设,维护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下沉扩张,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比如在电商平台打折促销,在奥特莱斯开店,这种既要销量又要人设的做法,谈何容易?
更危险的是,竞争对手已经开始对lulu展开围剿。
耐克、阿迪达斯等传统运动巨头在男装市场积累深厚,安踏、李宁等国产品牌凭借本土化优势和超高性价比,也正在高端市场发力。这些对手可不会坐视lulu独享中国男人的钱包。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中国市场,消费者对价格差异极度敏感。lulu如果不能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重拾创新精神,推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迟早会重蹈美国覆辙。
来源: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