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0年,为《京报》的进一步发展,邵飘萍在魏染胡同买下两所院子,并由报社总经理吴定九亲自设计、组织施工,建成了临街的二层办公楼。报社大楼位于胡同东侧,大门向西,平面呈南北狭长的长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顶西式风格。大门位于楼正中,门前有两根西式罗马柱,支撑着
▌高小龙 著 穆力兵 绘
1920年,为《京报》的进一步发展,邵飘萍在魏染胡同买下两所院子,并由报社总经理吴定九亲自设计、组织施工,建成了临街的二层办公楼。报社大楼位于胡同东侧,大门向西,平面呈南北狭长的长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顶西式风格。大门位于楼正中,门前有两根西式罗马柱,支撑着上方用于遮雨的门头,门头下有邵飘萍题写的“京报馆”匾额。
进入京报馆楼内,门厅右侧是营业部,门厅左侧是传达室和通向二层的楼梯。在二层楼梯口南侧为两个房间,外屋大间为编辑部,里屋小间为经理吴定九办公室。外屋内有一张可围坐十余人的巨型办公桌,每日编辑们聚集在桌前编辑新闻稿件、安排设计报纸版面。二层楼梯北侧则为邵飘萍的办公室,报纸的最终审定由他负责。穿过一楼门厅,后面是两座相通的四合院,邵飘萍一家人就住在院内。1920年4月20日,《京报》新址正式启用。那时鲁迅、潘公弼、石评梅等许多进步文化名人都为《京报》撰写稿件。邵飘萍本人也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出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他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并与冯玉祥将军结为朋友,成为他的高等顾问。他声援冯玉祥改制成为国民军,与张作霖、吴佩孚的军阀联军作战。《京报》不断披露军阀的暴行,他的夫人汤修慧协助他开展采访和组稿工作。他还派另一位夫人祝文秀传递情报。
1926年,张作霖打败冯玉祥进驻北京。邵飘萍躲进了租界区的六国饭店避难。张作霖一直派特务严盯死守。一天晚上,邵飘萍为处理报社事务和家事,不得不离开了六国饭店,不幸在半路被捕。张作霖立刻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将其杀害。早在担任《汉民日报》主笔时,邵飘萍就曾立下誓言:“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杀。”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1928年,《京报》在汤修慧女士的运作下,重新复业。可好景不长,1937年日军攻占北京,汤修慧带领全家人和报馆同仁赴南方避难,《京报》彻底在北京消失。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复,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其遗骸被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与他的老朋友李大钊的公墓相邻。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和区政府积极开展京报馆居民腾退、文物修缮和开放筹备工作。修缮后的京报馆占地1120平方米,建筑面积820平方米。京报馆楼内二层的编辑部、邵飘萍和吴定九的办公室,按20世纪20年代报社营业期间的原貌恢复,室内布局和桌椅、文房用具,都保持了当年的样式,屋内墙面布置了《京报与京报馆》图片展览。京报馆内两座四合院内的各房间,展出了《邵飘萍生平事迹展》和《百年红色报刊展》。报馆四合院的庭院中,陈列了一座半身邵飘萍雕像,院中邵飘萍当年亲手种下的石榴树,每年春季红花朵朵,与屋内的红色展览相互呼应。在京报馆主楼大门东侧正面的房屋墙壁上,镶嵌了以邵飘萍手书真迹为蓝本制作的金色大字“铁肩辣手——飘萍”;在侧面白色山墙上,也镶嵌了一行金色大字:“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毛泽东”。 (10)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