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芦阳镇红光村的旱砂田,科技赋能的春耕图景跃然眼前。新铺设的滴灌管网如精密的“毛细血管”贯穿田间,机械化作业高效推进,覆膜机一次性完成打窝和覆盖地膜。村民们正在田间劳作,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眼下正是种瓜的关键时节,芦阳镇红光村的农户们抢抓农时,采用“机械+人工”的现代化种植模式,规模化推进旱砂地西瓜播种,奏响特色产业发展的春日序曲。
走进芦阳镇红光村的旱砂田,科技赋能的春耕图景跃然眼前。新铺设的滴灌管网如精密的“毛细血管”贯穿田间,机械化作业高效推进,覆膜机一次性完成打窝和覆盖地膜。村民们正在田间劳作,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种植户 常学翠:我们在红光村包了400多亩地,其中西瓜200亩、籽瓜是180亩、黄河蜜是50亩。我们(每天)雇的是20多人,20多人一天要种二三十亩地,基本上一周就要完成(全部)种植。
地处干旱气候区的芦阳镇红光村,凭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自然优势,加上砂地透气性强的特性,为西瓜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近年来,红光村通过“企业+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推广滴灌技术,引进优质瓜苗,让传统旱砂田焕发新生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
芦阳镇红光村村民 张菊祥:到这个地方来活也比较轻松,工资上也合理,一天150块钱,离家又近,不走别的地方就能挣到钱。
景泰县诚曼农牧家庭农场从宁夏引进优质瓜苗,通过精准滴灌节水、覆膜保墒等新技术,实现砂地瓜三个月快速成熟,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
景泰县诚曼农牧家庭农场负责人 王世虎:我们种的这个砂地是干旱地区,我们首先要从宁夏地区订瓜苗,然后采用机械化打窝,采用滴灌、覆膜,然后再滴水,三个月后完全成熟。
近年来,芦阳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挖掘资源禀赋,持续推行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通过科学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不断激发内生发展动力。目前,芦阳镇十里、红光片区6000亩旱砂地西瓜、甜瓜、籽瓜等绿色旱作农业种植规模稳定壮大,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既丰富了群众的“果蔬篮”,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记者:郭长灏
来源:景泰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