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1-7月全国水产品批发市场卖了535万吨海鲜,四川、重庆这些西部省份居然跟着全国一起涨,要知道往前数几年,甘肃人吃顿螃蟹可能得攒半年钱,现在宁夏盐碱地里养的白对虾,年产量能到760吨,直接卖到陕西去。
今年1-7月全国水产品批发市场卖了535万吨海鲜,四川、重庆这些西部省份居然跟着全国一起涨,要知道往前数几年,甘肃人吃顿螃蟹可能得攒半年钱,现在宁夏盐碱地里养的白对虾,年产量能到760吨,直接卖到陕西去。
最绝的是新疆,人家在罗布湖搞养殖,三文鱼产量占了国内40%,不光供应北上广,还出口到俄罗斯。当地养殖户跟我说,以前觉得海鲜是沿海人的专利,现在自家盐碱地改造成水池,养出来的螃蟹比海边还肥。你说神奇不神奇?
说白了,现在中西部人吃海鲜,跟城里人点外卖一样平常。2023年春节拼多多数据就显示,县城里的海鲜订单量超过了北上广,小镇青年买大虾鲍鱼的劲儿,比一线城市白领还猛。
东海开渔的时候,那场面才叫热闹,9月16号一解禁,上万吨海鲜往岸上运,梭子蟹带鱼供应量暴增两三倍,价格直接跌了两成多。但问题来了,浙江的螃蟹怎么跑到甘肃的餐桌上?
关键就靠冷链物流这个“神器”,现在全国有105个国家冷链基地,西藏都建了高原冷链港,从渔船上岸到西北超市,全程温度控制在0-4℃。以前运输损耗率20%,现在降到8%以下,相当于五条鱼里只坏一条,搁以前这不敢想。
山东有个养殖户跟我吐槽过以前的苦日子:“鱼死了半池子才发现水温不对,现在手机警报一响,就能调水温供氧。”现在AI、5G全用上了,渔船撒网都靠北斗定位,比老一辈拿罗盘靠谱多了。
你以为只有海边能养海鲜,宁夏人把盐碱地改造成池塘,养出来的南美白对虾亩产增收两成多。新疆更狠,直接用冷水资源养三文鱼,肉质比挪威的还紧实,价格却便宜15%,搞得进口商直喊“狼来了”。
广东有个“格盛一号”海洋牧场,整个就是个海上智能工厂,上层养海带,中层养贝类,下层用人工礁养海参,一套“立体养殖”下来,亩产多赚30%。养殖户笑称:“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屏幕吃饭。”
最有意思的是产业链升级,以前鱼加工剩下的边角料只能扔掉,现在做成胶原蛋白,一吨从1000块涨到几万块。济南海鲜市场有老板直播卖货,渔船刚靠岸,直播间里就被抢空了,这在十年前谁敢信?
现在想想,从西部人抢海鲜到内陆养海产,背后是政策、技术、市场一块使劲。就像历史学家说的,社会发展看能量获取,咱们现在能把海鲜从东海搬到西北,可不就是文明进步的证明嘛。下次去新疆旅游,记得尝尝当地产的三文鱼,那味道,绝了!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