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否认南京大屠杀,扬言中日和解最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1 16:07 1

摘要:当时他们对中方的入侵以及欺压我们都历历在目,但是马立诚作为《人民日报》的前主编,竟然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

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

在香港被套麻袋暴揍,扬言中日和解是最好的,说日不必向中国谢罪

当时他们对中方的入侵以及欺压我们都历历在目,但是马立诚作为《人民日报》的前主编,竟然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

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

要知道这件事像一根刺一样横亘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他甚至还出了一本书名叫《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这些言论简直就是“吃里扒外”。

那么,这些事究竟是怎么回事?马立诚还说了什么离谱的话?

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

马立诚出生于1946年的南京,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市赋予了他早期成长的独特背景。

少年时期,他便展现出对文学的敏锐感知,中学时期多次在报刊发表文章,为日后进入媒体行业埋下伏笔。

1968年,他进入北京某高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地方报社工作,凭借犀利的文风和扎实的功底逐渐崭露头角。

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

长时间的学习和工作后,马立诚迎来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调入《人民日报》评论部担任主编。

他的作品曾经还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国家级奖项,个人也被视为体制内知识分子的代表之一。

没想到的是2002年的一次赴日交流成为其立场的转折点,马立诚在东京大学参与学术研讨时,对日本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和民众素质产生“深刻印象”。

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

回国后,他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出“重新审视中日历史”的主张。

2003年发表《对日关系新思维》一文,称中日应“超越历史恩怨”,被部分学者批评为“以学术之名淡化侵略史实”。

2004年,马立诚出版《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一书,将舆论争议推向顶峰。

马立诚出版《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

书中核心观点直指民族情感痛点,他声称南京大屠杀“缺乏严谨证据”,认为30万遇难者数字是“政治宣传产物”。

还引用日本某学者的论点,称“当时南京人口不足20万,不可能有如此大规模屠杀”。

这些言论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历史学者随即指出,东京审判与南京审判早已通过数万份证人证词、影像资料。

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

甚至还有第三方记录确认大屠杀事实,日本战犯供述中亦明确承认集体屠杀指令。

马立诚的“学术质疑”被批为“选择性忽视铁证”,更具争议的是其对殖民历史的美化。

在凤凰卫视访谈中,他称日本在“修建铁路、兴办教育”,将侵略描述为“推动东北现代化”。

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

谈及其他人的言论时,他使用“保存民族元气”等表述,被观众斥为“颠倒黑白”

日本媒体也是第一时间转载他的言论,称“中国知识界出现理性声音”,这种跨海呼应进一步激化国内民意。

这些话语深深地刺痛的每一个国人的心,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马立诚很快也遭到报应了。

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

2004年马立诚受邀赴香港参加“东亚历史研讨会”,会议还没有开始,他的行程已被当地媒体曝光。

爱国团体在会场外高举“南京之耻”“学术汉奸”标语抗议,更有激进青年组织在网上号召“教训叛徒”。

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马立诚被麻袋套头后遭拳打脚踢,眼镜碎裂、面部淤青,袭击者也很快逃离,全程被路边监控记录。

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

事件迅速登上两岸三地新闻头条,香港警方以“袭击致造成身体伤害”立案,但始终未抓获嫌疑人。

马立诚在短暂治疗后返回北京,此后两年未再公开露面,耐人寻味的是,日本驻华使馆曾私下联系表示“关切”,被外交部以“中国法律自会公正处理”回应。

官方层面的处理更显严厉,《人民日报》于2005年初发布通告,以“严重违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为由将其开除。

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

全国主要书店下架其著作,此前刊发过其文章的《战略与管理》杂志公开致歉。

网民将其与同期为侵华日军辩护的袁腾飞并称“南北二奸”,高校讲座中出现学生焚烧其书籍的抗议场景。

面对马立诚引发的争议,学界展开系统性反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公布美国传教士拍摄的105分钟影像原件,其中日军在南京做的画面令观者落泪。

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

统计显示,仅南京诉讼日本政府案中,就有278位幸存者出庭作证。

有网友将马立诚言论与南京大屠杀主犯的日记对比,发现二者均强调“南京人口不足”。

历史学者指出,这种诡辩在东京审判时就被驳斥,屠杀包含城破后涌入的难民与放下武器的士兵。

这场风波意外推动了历史教育的深化,2006年起,南京多所中学开设“口述史”课程,邀请大屠杀幸存者后代讲述家族记忆。

南京大屠杀亲历者

失去公职的马立诚逐渐淡出主流视野,但争议并未消散。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他被发现以“特邀评论员”身份出现在日本《朝日新闻》的专题报道中,声称“中日年轻人都应摆脱历史包袱”。

这个行为再度引发声讨,网友在其海外社交账号留言,你出生在南京,却为施暴者辩护,良心何在?

南京大屠杀亲历者

官方也发文强调,民族记忆不容戏说,回望这场持续二十年的争议,马立诚从“体制内精英”沦为“反面教材”的轨迹,印证着一个朴素真理。

在民族苦难的集体记忆面前,任何背离事实的“理性”都显得苍白而冷酷。

正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墙面镌刻的数字,这是30万亡魂的无声控诉,更是对后人的永恒警示。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墙面镌刻的数字

马立诚的这些不法言论也告诉我们,任何挑战民族底下和历史真相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没有人会支持他的。

这件事情也提醒我们,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我们都应该牢记使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墙面镌刻的文字

任何歪曲事实,试图否认历史的行为都不会有好下场,希望那些心存侥幸的人都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

面对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看法?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5-07-14 环球时报:马立诚“对日关系新思维”刍议

信息来源:环球网 2015-07-14 日讨厌中国公众比例逐年上升 好像他们是受害者

信息来源:环球网 2025-11-26 马立诚: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信息来源:凤凰网 2020-09-08 马立诚教授:日本不必向我们谢罪,要求中国人应该学会宽容

来源:言上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