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担心香李滞销,而且邮费又贵,如今有代表帮着找销路、谈物流,今年我家16亩李子比去年多赚了近万元!”近日,石泉县池河镇果农叶庆莲望着自家已售罄的李子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近年来,池河镇积极探索人大代表联络站赋能产业发展的新路径,聚焦蚕桑、香李两大核心产业,
“以前担心香李滞销,而且邮费又贵,如今有代表帮着找销路、谈物流,今年我家16亩李子比去年多赚了近万元!”近日,石泉县池河镇果农叶庆莲望着自家已售罄的李子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近年来,池河镇积极探索人大代表联络站赋能产业发展的新路径,聚焦蚕桑、香李两大核心产业,通过“代表联络站+产业链”模式,将代表履职阵地前移至产业链上,让“小站点”成为撬动“大产业”的关键支点。
站点嵌入产业链,搭建民意“连心桥”
池河镇结合产业分布区域,在蚕桑产业核心区明星村设蚕桑产业代表联络站,在香李主产区新棉村设香李产业代表联络站,以此辐射带动周边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在哪里,代表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成为驻站代表的履职准则。
今年1月,蚕桑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开展了“数智赋能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通过调研与座谈,代表们为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先试点再推广”、“分批次培训”等6条具体建议,为推进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香李产业代表联络站则通过“代表议事会”“民生微实事速办”等机制,收集到品种改良、产业路修建、拓宽销售渠道等意见5条,其中“修建新棉李子园产业路”和“引进晚熟香李品种”的建议已落地,6月,全长1.7公里的产业路已投入使用,新种植的80亩晚熟香李,挂果后预计比传统品种增收两成。
代表攻坚产业链,破解难题“加速度”
今年是开展数智赋能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整镇推进工作的第一年,蚕桑产业代表联络站以代表“履职清单”为抓手,为攻克产业发展的堵点开辟了“快车道”。面对新模式推广中蚕农“存在抵触情绪、不会操作新设备”的问题,代表联络站推行“驻站代表包片、工作队员包户”的助力机制。镇人大代表、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干部王家军主动认领合心村4户蚕农。“老邱,你家去年养10张蚕,雇人采桑、喂蚕花了4000多块;加入新模式,省力省事,省下来的人工钱就是纯利润!”王家军帮着老邱算“经济账”和“效益账”,还现场演示智能蚕台操作,最终打消了蚕农邱兴能的顾虑。在代表们的努力下,截至8月底,全镇共有732户蚕农加入新模式,占养蚕总数的78%。同时,联络站还对所有加入新模式的蚕农进行跟踪式服务,先后开展“蚕台前教学”30余场次,入户指导1100余次,帮助蚕农熟练使用新设备,掌握新技术。针对蚕茧收购“压质压价”问题,蚕桑产业代表联络站在每一批次收购现场设“人大代表监督台”,驻站代表轮流值守,用监督力量,为蚕茧收购工作保驾护航。
面对香李销售困境,香李产业代表联络站的代表们主动“出击”,镇人大代表刘雨佳发挥资源优势,不仅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主动帮助果农联系批发商和零售商,还对接电商平台,邀请本土主播走进李子园搭建直播间。“家人们,池河香李皮薄肉翠,咬一口爆汁!”镜头前,刘雨佳和主播一起推介,单日最高成交量突破150单,累计线上销售香李10万余斤,解决了香李的销售难题。不仅如此,针对香李邮寄费用高问题,镇人大代表、新棉村党支部书记胡克带领联络站驻站代表调研多家物流公司,反复协商比价后,推动与顺风公司达成合作,使邮寄费用同比降低5个百分点。“以前寄一箱李子要15元,现在只要10元,我今年通过快递卖了800多箱,光邮费就省了近千元。”果农尹增辉说。
成效绽放产业链,产业民生“双提升”
在代表建议和代表履职清单的双重驱动下,池河镇蚕桑产业构建形成了“链主企业+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已建成密植桑园8000余亩,小蚕共育室9个、蚕茧收烘中心1个,实现了全镇智慧化养蚕全覆盖。养蚕周期缩短至12天,单张蚕的收益增加500至1000元,生丝等级也大幅提升。
在香李产业代表联络站的带动引导下,香李产业也实现了跨越发展。全镇香李种植面积拓展到2200余亩,平均亩产约2000斤。其中,顺风村香李还成功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新棉村香李开发出罐头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和附加值的提高,让漫山的李树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池河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在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的同时,还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民生服务和基层治理中。截至9月上旬,联络站全年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8件、参与办理民生微实事98件、协助化解矛盾纠纷21起,实现了“产业提效”与“民生提质”的双向奔赴。(通讯员:吴玲玲)
编辑:许沥心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
来源:陕西法制网播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