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2日下午,莲都区老竹畲族镇迎来“美丽中国国际写作计划”采风团的18位海内外作家。他们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深入畲族生活肌理,在歌声、舞蹈、手艺与山水间,感受民族文化温度,见证小镇以生态为底、文化为魂的共富实践。
9月22日下午,莲都区老竹畲族镇迎来“美丽中国国际写作计划”采风团的18位海内外作家。他们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深入畲族生活肌理,在歌声、舞蹈、手艺与山水间,感受民族文化温度,见证小镇以生态为底、文化为魂的共富实践。
此次活动不仅是文化展示,更是莲都推动文化“新三样”出海的一次成功尝试,为提升区域国际影响力、吸引国际资源与客商奠定基础。
第一味:山歌迎宾,以声传情
——民族文化体验成为国际传播软实力
人未至,声先迎。采风团刚抵达老竹畲族镇入口,嘹亮悠扬的畲族山歌便穿透午后的空气扑面而来。身着凤凰装、头戴银饰的畲族同胞以最隆重的礼节欢迎远方来客。他们为作家们献上了象征吉祥的彩带。这第一声问候,瞬间消弭了陌生与距离。一位海外作家由衷赞叹:“畲歌的旋律非常独特,服饰的色彩和纹样充满故事感,这种扑面而来的热情,让人立刻想深入了解它背后的文化。”
随后,竹竿舞的节奏响起。起初是观摩,很快,作家们在畲族村民的引导下纷纷加入跳跃的队伍。竹竿开合,笑声起伏,文化的边界在互动中模糊、交融。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正是莲都将民族风情转化为国际亲和力的关键一环,为文化“新三样”出海注入了情感共鸣。
第二味:“跨国新郎”的共鸣,文旅戏台唱响共富新篇
在东西岩壮丽的丹霞地貌下——这本身就是“绿水青山”的极佳注脚——一场畲族婚嫁表演将采风推向高潮。尼泊尔留学生普德被邀扮演“新郎”,在完成“拦路对歌”等环节后,他惊喜地发现:“婚俗流程和我们尼泊尔很像!这让我感到人类情感的相通。”
这场表演,不仅是文化展示,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文旅产品”。它让静态的民俗变成了游客可参与、可记忆的深度体验,正是当地依托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村民增收的“共富”智慧。伊朗Great Media传媒公司总裁对此深有感触:“这里的乡村发展模式令人惊叹。我回国后,一定要向伊朗人民介绍浙江,分享文化如何在这里催生幸福生活。”这也印证了文化“新三样”出海对莲都国际影响力的直接提升——以文化为媒,吸引国际关注与合作机遇。
第三味:从手艺到美食,感知文化传承的产业活力
作家们在“苔藓课堂”“彩带纺织”“打麻糍”中继续感知文化的厚度与温度。非遗传承人钟银英打造的非遗工坊,在传承传统彩带编织技艺的基础上,将现代汉字、时尚元素融入彩带设计,并开发出了饰品、挂件等一系列文创产品。
木槌起落间打出的麻糍香气,则让作家们品尝到畲家生活的甜蜜。以及小镇如何利用丰富的苔藓资源开发生态课程和文创产品,让不起眼的植物产生经济价值,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微观实践。
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这些文化如何转化为共富的动能。一条彩带是走向市场的文创产品,一堂苔藓课是生态价值转化的缩影。文化在这里不仅是传承,更是激活乡村、赋能美好生活的活水源泉。
这种对可持续发展智慧的感知,甚至延续到饭桌上。当热爱中文的埃及女作家好奇地研究“公筷”时,她从最初的笨拙失误到恍然大悟,体验的不仅是一种餐饮礼仪,更是一个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缩影。而亲手打制麻糍、编织彩带,则让作家们看到,传统的“手艺”正通过文旅平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守护文化的同时也守护了村民的幸福家园。
此次采风活动通过“可感知、可参与、可记忆”的体验设计,让畲族文化从“被观看”升华为“被感受”。海外作家通过亲身扮演、手艺制作、礼仪实践(如使用公筷),成为莲都文化的传播节点。当尼泊尔新郎找到共鸣,当伊朗媒体人愿成为传播者,他们看到的正是一个中国乡镇通过文旅之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
中外作家们带走的,不仅是创作的素材,更是一段段鲜活的个人记忆。这些记忆,必将通过他们的笔触,转化为打动世界的中国故事,让畲乡风采成为“美丽中国”画卷中一抹亮丽的色彩。(来源:莲都发布)
来源:数字生活in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