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了2025年9月11日,第二架B-21又高调完成试飞,美军宣称进度提前了42天,还把它定义为“六代机标准”。
B21起飞
2024年3月,印度《欧亚时报》抛出的一句话:“B-21能自由进出中国,随意轰炸,中国根本拦不住”。
彼时这型轰炸机刚完成首飞不久,美军就忙着给它贴“无敌”标签。
到了2025年9月11日,第二架B-21又高调完成试飞,美军宣称进度提前了42天,还把它定义为“六代机标准”。
一边是媒体的夸张鼓吹,一边是美军的加速推进,这型轰炸机真有那么神?
不光是印度媒体,美国国内也在造势,说这是“集结所有新科技的尖端武器”,专门用来对付高对抗环境。
美军高层直接把B-21叫做“对华作战宝具”,美国前防长奥斯汀甚至把它和“美国捍卫国家的决心”绑在一起,拔高到了战略层面,这可不是对普通武器的评价。
更玄乎的是作战概念宣传,说B-21能搞“穿透性制空”,和F-22、F-35组成“全球打击特遣部队”,先隐身突防,再摧毁防空节点,一套组合拳下来就能撕开防线。
美军总说B-21的隐身能力超越前辈B-2,采用了“全向全频谱隐身”设计,雷达反射截面积只有0.01到0.02平方米,比B-2小了一个量级。
这话听着挺唬人,但没几个人见过实锤数据。
还炒作体系化优势,说它能指挥无人机群,搞有人/无人协同,背后还有个“数字生态系统”支撑。
美军把这一套叫做“联合全域指挥控制”,意思是能把天上地下的作战力量连起来指挥。
量产计划也在变,一开始说要造150到225架,后来又改成100架以上,预计2026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着急量产的样子,反倒让人觉得有点底气不足。
和前辈B-2比,B-21明显“缩水”了。翼展只有40到46米,机身更窄,主弹仓最多装9吨弹药,还没B-2的一半多。载弹量少了,单次打击能力自然打了折扣。
航程也没宣传的那么夸张,官方说不小于8000公里,可这是不加油的情况。
要是从美国本土起飞,根本飞不到中国腹地,必须得空中加油,或者依赖前沿基地,这就多了层限制。
所谓的“低成本”也是相对的,单机造价约7.5亿美元,虽然比B-2的22亿便宜,但整个项目算上研发和30年维护费,总成本能到2030亿美元,性价比真没那么高。
B-21计划搭载的AGM-158系列巡航导弹,之前炒得挺热,说对水面舰艇威胁巨大,可这型导弹早就不是什么新东西,咱们的防空系统对它早有应对之策。
更靠谱的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就更折腾了,这导弹前前后后试了五次,四次都失败了,2023年美军干脆说不干了,结果2025年又捡起来要接着搞,能不能成还是个未知数。
就算未来要装的LRSO核巡航导弹,现在也还在研发阶段,这么看,B-21号称的“核常兼备”打击能力,眼下就是个空架子,没合适的武器可用。
美军搞了个冒险操作,B-21没造原型机就直接进入低速生产阶段,6架预生产型飞机一边试飞一边造。
军事专家邵永灵就说了,这模式万一藏着没发现的毛病,后面全得返工。
部署基地也有大问题,美军选定的埃尔斯沃斯等本土基地离中国太远,实战中肯定得用关岛基地。
可关岛离中国太近,东风导弹打过去跟“串门”似的,美军自己都承认,基地跑道要是被炸,至少三天没法用。
这让人想起美军的“吹牛传统”,当年F-22说推重比10:1,后来发现实际只有5点多;尼米兹级航母说一年花300亿,核实了才知道是夸大其词,B-21的宣传怕是也有水份。
打B-21不一定非得等它飞过来,从源头下手更管用。
它要想在西太平洋作战,关岛基地是绕不开的,而关岛早就被东风导弹纳入了打击范围,这是美军自己都认可的事实。
美军的海外基地防御其实很薄弱,跑道、维护厂房这些关键设施,东风导弹能精准打击。
只要把这些地方炸了,B-21就算造出来,也没地方起飞、没地方维护,跟废铁差不多。
更关键的是,B-21单次任务飞行就得超过10小时,要是关岛基地被瘫痪72小时,它就算起飞了也没地方降落,只能“流浪天空”,最后要么坠毁要么迫降,根本成不了事。
咱们的反隐身雷达网早就不是秘密了,珠海航展亮相的JY-27A雷达,探测精度能做到300米误差,比美国的“铺路爪”还准。
去年南海对峙时,部署在永暑礁的这型雷达,还曾盯着美军B-2轰炸机不放。
空中预警体系更厉害,空警-500在东海试过,400公里外就锁定了F-35,而更先进的空警-3000,探测半径直接到了600公里,还能指挥48架战机协同作战。B-21再隐身,也躲不过这双“天眼”。
还有更绝的被动雷达,不用自己发射信号,靠接收广播电视信号就能算出隐身战机的位置,相当于听着《新闻联播》就能抓飞机,这技术让美军的隐身设计很头疼。
地上的防空火力早就布好了网,红旗-9导弹能打300公里远,对付B-21绰绰有余;更先进的红旗-19,射程能到1000公里,既能反导又能防空,专门收拾高空目标。
埃及部署的红旗-9BE,雷达探测距离超400公里,6秒就能锁定F-35,还能同时拦截8个目标。咱们自己用的版本只会更先进,B-21要是敢来,根本没机会靠近目标。
空中拦截力量也不含糊,歼-20能靠隐身能力悄悄靠近B-21,再用PL-15空空导弹远距离打击。
有消息说歼-36的研发目标,就是专门在太平洋上空拦截美军轰炸机,针对性特别强。
除了硬打,电子干扰也是个好办法。咱们的电子作战能力不比美国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
只要对B-21实施电子干扰,就能打乱它的导航和通信系统,让它变成“无头苍蝇”。
就算B-21侥幸突破了探测和拦截,想投弹也没那么容易。
电子干扰能让它携带的弹药失去制导,就算扔下来也准头全无,砸不到关键目标,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这种“软杀伤”手段特别灵活,要是情况不适合直接击落,用干扰就能达到目的,既避免了冲突升级,又能有效削弱B-21的作战能力,算是多了层保险。
把这些情况串起来看,B-21算不上什么“决战兵器”,就是美军想省钱又想撑场面搞出来的“准战略轰炸机”。尺寸缩水、武器缺位、基地脆弱,毛病一大堆。
咱们的应对逻辑也很清晰,不是只盯着飞机本身,而是搞体系化反制。
从炸基地的“源头拒止”,到雷达预警的“全域探测”,再到导弹、战机的“梯次拦截”,还有电子干扰的“软杀伤”,形成了完整的链条。
大国之间的博弈,从来不是单一武器的比拼,而是体系和国力的较量。
美军想靠一款B-21就打破平衡,显然打错了算盘,咱们该重视它的威胁,但没必要被宣传吓住,保持战略淡定才是关键。
说到底,武器再先进也得看怎么用,更得看对手是谁。当年B-2不可一世,现在不也有了米波雷达这样的克星?
B-21的神话,迟早也会被现实打破。在绝对的体系优势面前,任何“无敌”的宣传都是纸老虎。
来源:盛世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