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加快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职业适应性、针对性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近年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加大思政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思政+X”大思政工作思路
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加快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职业适应性、针对性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近年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加大思政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思政+X”大思政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了一支“跨界”中青年思政教师骨干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取得了良好的育人实效。
德才兼备 育心铸魂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抓手,以提升思政工作育人实效为目标,以“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为工作特色,构建由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干部等人员组成的大思政协同创新团队。团队以师德师风优良、专业背景多元、职称结构合理、前期育人成果丰富为标准,遴选了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育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打造了一支在党的理论宣讲、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学生志愿活动、网络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的中青年工作团队。
成效为基 理念先行
思政工作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过程,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需要课程、文化、网络、心理、管理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团队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工作思路,通过交互式项目化协同合作,“跨界”建设一支“大思政”工作团队。团队从“全方位育人”角度出发,发挥“第一课堂”引领作用的同时,重视“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作用和“第三课堂”的网络育人作用,探索培育一条“创新协同、智能智慧、实践融通、润心实效”为特色的大思政工作路径。
团队遵循思政教学规律,实现主体性和全面性的协同效应。团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项目中,切实推进理论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开展有效课堂认证、“初心课堂”实践教学、校本实践课程活页手册的编写、无纸化考试、VR应用于思政课探索等工作。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现灵活性和主动性的集成效应,在学生活动项目中,探索课堂教育与校园浸润统筹推进路径,融通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日常宣讲和学生活动中。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实现主导性和融合性的联动效用,在网络思政项目中,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学生实际,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生活习惯、个性追求,调整思政教育策略,转变话语体系,讲好网言网语,用网络新阵地持续拓展思政课空间。
初心课堂 育人有成
团队在教学工作中,探索出“三阶段+两融合+一对一”的“初心课堂”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其中三阶段为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诊改阶段,“两融合”为融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专业特点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在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基于高职学生的知识积累相对薄弱的问题,团队运用课堂和学习通App进行一对一线上、线下指导。在实践教学的实施阶段,构建了师生共同参与,探求新知、共享成果的动态课堂。在实践教学的诊改阶段,健全课程诊改机制,建立“初心课堂”动态案例资源库,形成《初心薪火相传,使命勇担在肩——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典型案例》。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多个学生团队在各级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中屡次获奖。
创新不息 久久为功
学校在“大思政”工作团队建设工作中,做了初步的探索,今后将持续夯实“跨界”团队,把党务骨干、科研骨干、后勤人员等相关人员纳入团队建设中,形成覆盖十大育人体系的“大思政”团队,以让思政教育在时间上无时不有、空间上无处不在、效果上直抵人心,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提升育人质效。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