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次长春航展上,“南天门计划” 再次成为焦点。大家对五代机已经很熟悉,对六代机也不算陌生,可当“白帝” 空天战机、“玄女” 无人战机这些模型摆出来时,气氛一下子就不一样了。按照官方说法,这就是文创IP,是给公众看的想象产物。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这次长春航展上,“南天门计划” 再次成为焦点。大家对五代机已经很熟悉,对六代机也不算陌生,可当“白帝” 空天战机、“玄女” 无人战机这些模型摆出来时,气氛一下子就不一样了。按照官方说法,这就是文创IP,是给公众看的想象产物。但真的是这样吗?
咱们先把目光投向“鸾鸟” 空天载机平台,或者“狼蛛” 多足机甲。这些东西,如果仔细琢磨,事情就有点微妙了。
就拿“狼蛛”来说,它没有采用传统科幻片里常见的人形机甲,而是模仿蜘蛛的样子。为什么?因为这种多足的结构,反而更符合现实里的技术需求。现代军用机器人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机器狗、机器狼这样的设计才是军用机器人的主流,大家都强调稳定性和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而不是追求人形的外观。在地球之外,比如月球和火星,地形复杂,重力环境也不同,这种多足步行的系统,比轮式或者履带式更有潜力。
再看“鸾鸟”。很多人第一眼觉得,这就是科幻小说里的空天母舰,太超前了。但如果对比一下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研究的跨大气层飞行器,或者英国提出过的“云霄塔”计划,你会发现,它们的思路并不完全是幻想。更关键的是,中国在一些核心技术上,已经有了突破。比如组合动力发动机,高温复合材料,还有更让人震惊的,连续旋转爆震发动机,已经在国内完成了多次试飞。这些东西,可不是摆样子的噱头,而是未来空天平台最重要的技术基础。
咱们不妨把话题拉回现实战场。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和防空系统的对抗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印巴空战的时候,谁能掌握预警指挥体系、谁能打得出中距弹,谁就能占上风。再看去年中泰“鹰击”联合演习,歼-10C 和“鹰狮”对抗,最后凸显的就是体系作战和信息化节点的优势。
所有这些战例,都在说明一点:未来的空战,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更立体、更融合,而且越来越依赖太空的信息支撑。你再回头看看“南天门计划”,它里头提到的空天一体、无人协同、广域巡飞、智能决策,这些概念和现实需求高度吻合。它既像是一场科幻构想,但同时也让人觉得背后有所指涉、有所依托。
再看全球范围。美国有“下一代空中主宰”(NGAD),欧洲搞的是“未来空战系统”(FCAS),俄罗斯也在推进所谓的“远程航空打击综合体”。这些计划,不约而同都强调跨域协同、有人机与无人机的编组、快速响应和长期存在。中国的“南天门”设想,看起来更宏大,更有野心。
所以问题就来了,它到底只是一个文创IP?还是背后真有战略项目在推动?是拿来测试公众反应,还是本身就是对外释放的一个技术信号?我们不必急着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天这个时代,高超音速武器已经进入实战,太空已经被各国视为战略高地,没有哪个大国会把未来战争的构想,仅仅寄托在“纯幻想”里。
最高明的计划,就是让对手分不清真假,看不透轻重。让别人永远在猜,到底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虚晃一枪。
来源:允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