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次开记者会的时候,他称赞“中国教育做了非常好,美国教育糟透了”,然后随手裁撤了美国的教育部。
01
前几天马斯克又火了。
话说懂王一直对美国教育非常不满。
有一次开记者会的时候,他称赞“中国教育做了非常好,美国教育糟透了”,然后随手裁撤了美国的教育部。
而没过几天,马斯克发话了。
他似乎为了应证懂王说的那番话,于是在推特上发了一道面试题。
说只要能把题目做对,
你就能来特斯拉上班了!
而这个面试题,就是一道数学题,大概也就海淀2、3年级小学生的水平。
就下面这道:
可是就因为这道看似普普通通的题目,却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美国人在下面的回复彻底撕裂了!
你看马斯克题目下面的回复,
有人说答案是“1”,
有人说答案是“9”,
吵得不可开交。
当然还有老兄说答案是“6”的:
还有说答案是“5”的:
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看到这里的时候,不妨先暂停一下,看看马斯克的面试题。
你觉得答案是多少呢?
02
马斯克的面试题其实考查的是数学里最基本的概念——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我以前给女儿也讲过四则运算顺序。
我当时是这么跟女儿讲的:
记住一个口诀啊!
先乘除,后加减!
可是没想到女儿随即问了我一个问题,她说:
“爸爸,为什么一定要先乘除后加减呢?就不能先加减后乘除吗?”
呃,小丫头这个问题把我突然问懵了。
我小时候学这个概念的时候,书上都是标注了这个口诀,只要记住就行了。但女儿这个问题却是打开了我的新思路。
我该怎么给孩子解释这个四则运算顺序呢?
03 我开始了我的第一步:积木引导法
我写了一个表达式:
如果先算乘法的话,答案是7
而先算加法的话,答案是9
到底哪个对呢?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女儿,她肯定说先算乘法了,因为老师就是这么规定的。
但我却跟她说:“先别管老师怎么说,老师也有可能会犯错的,我们一起分析一下,看看老师说的对不对?”
我拿出了一堆乐高积木,然后让女儿用乐高积木把上面那个算式表达出来。
我们画了两个方框:
左边方框摆了1块积木,这个代表的是算式左边的“1”。
右边方框摆了2列,每列有3块积木,这个代表的是算式右边的“2x3”。
我问妹妹,这里面一共有多少积木呢?
她很快就给了答案“7”。
因此事实证明:先做乘法后做加法,那个思路才是正确的。
通过积木,我把抽象的数字具象化,这样孩子对加减乘除运算顺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04
紧接着我开始第二步:算式证明法
用积木的方式固然好,但这只是给娃建立了一个抽象到具象过程,那如何从数学本身的角度去给娃解释呢?
我还是给娃看积木:
这个积木所代表的意思就是“2x3”。
我随即问娃另外一个问题:“这堆积木,除了用2x3表示,还可以用加法表示吗?”
因此女儿给了我另外一个答案,那就是“3+3”。
于是“1+2x3”就可以变成“1+3+3”:
那答案就变成了7。
你发现了吗?乘法的本质就是加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变成加法。
而到了这一步的时候,我开始给女儿总结:
在做加减乘除的时候,乘除法相当于一个小盲盒
,我们得先拆开这个小盒子,把它变成加法,就像把“2x3”变成“3+3”一样,之后再做剩下的加减法。这就是为什么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因。
05
我原以为四则运算顺序已经告一段落了,可是等女儿到了三年级,她又冒出了新的问题。
因为她们开始学到了乘方,比如3的平方。
这回四则运算就更复杂了,有加减,有乘除,还有乘方,就像下面这样,到底顺序怎么安排呢?
老师又说了,顺序应该这么安排:
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女儿又冒出问题了:“为啥要先乘方呢?”
这就到了我的第三步:乘方的运算顺序
老规划,我还是让女儿用积木表示“3的平方”,就是下面这样:
如果用乘法怎么表示呢?
可以写成“3x3”,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再进一步,如何用加法表示呢?
还可以写成“3+3+3”,就变成下面这样:
按照这样的逻辑,“2x3^2”就变成了下面这样,有两堆积木。
而它就能变成两个“3+3+3”相加。
因此之前的“1+2x3^2”就能变成“1+3+3+3+3+3+3”。
你看,即便是乘方,最后也都变成了加法。
到这一步的时候,我开始给女儿总结:
在有加减乘除和乘方的运算里,乘方其实就是一个小盲盒,我们得把这个小盲盒先拆开,变成乘法。
然后把乘法这个小盲盒再拆开,变成加法。
最后再做剩下的加减法。
这就是为什么四则运算里,先乘方,然后乘除,最后加减的原因!
06
上面这三个步骤,就是我给孩子讲解四则运算顺序的心得体会,大家平时给孩子讲解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做个参考。
我觉得讲清楚这背后的逻辑还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运算是学习数学最核心的基本功,而四则运算顺序则是运算里最基础的框架,搞清楚这个,后面学习更深一点的数学,孩子才能接受得更容易!
我这周会和洋葱学园的创始人杨临风老师来一次访谈。
杨老师的经历很传奇,他毕业于哈佛大学,修的是计算机专业,但后来却投身于教育,创立了洋葱学园。
洋葱学园我用了有两年了,平时孩子有不太理解的知识点,我也会借助洋葱学园的动画给孩子讲一遍。
用的时间越长后,我越发觉得跟杨老师的教育理念很契合。
我们都很擅长用一种生活化的场景、趣味的方式给孩子将数学背后的逻辑。
✅ 因此,我想和杨老师聊聊数学学习的心得,欢迎来听!👇
杨老师创立的洋葱学园,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就是针对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这类科目,创作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图谱。
把数理化里每个知识点都做成了5~8分钟的趣味动画,孩子理解起来特别容易,哪里不会就补哪里。
这样孩子无论是暑假提前学,还是平时课堂预习复习,或者考试前的复习总结都会非常方便。
✅ 我们也会有两场直播,好好介绍一下洋葱学园,如何利用它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利用它去做好预习、复习,欢迎来听听!👇
来源:憨爸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