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过载必然导致注意力匮乏。当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时,能够高效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就成了核心竞争力。
每个人一天都有24小时,但成就天差地别。
为什么呢?
有一个原因,是他们能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有很大差别。
这才是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稀缺货币。
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早在1971年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信息过载必然导致注意力匮乏。当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时,能够高效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就成了核心竞争力。
这个说法今天尤其值得反思。
因为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出现。
要想保持专注,难上加难。
每一个APP、每一条推送、每一个热搜,都在抢夺你的注意力。
乔布斯是怎么保护自己的注意力的呢?
他提出一个信噪比的概念:
信号是每天必须完成的3-5件最关键任务。
噪音是任何阻碍你完成核心任务的干扰因素。
通过提高信噪比,主动为自己划定注意力的边界。
乔布斯提出理想状态应该是80%精力聚焦信号,20%应对噪音。
这个比例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符合人类认知系统的生理极限。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的前额叶皮质——负责专注和决策的大脑区域——每天能够高效处理的复杂决策数量极其有限。
每做一个决定,每抵抗一次诱惑,都在消耗”认知电池”的电量。
为了减少消耗,乔布斯的办公室和家居都极尽简洁。
他在帕洛阿尔托的房子客厅里,只有一盏灯、一把椅子和一张床。
这就减少了视觉干扰,让注意力毫无阻碍地投向最重要的地方。
乔布斯每天穿同样的黑色高领衫。
不是为了装酷,而是为了减少无意义的决策消耗。
扎克伯格的灰T恤、奥巴马的蓝西装,背后都是同一个逻辑:把决策力留给最重要的20%。
这就是乔布斯的厉害之处。
他的财富让他可以买到各种奢侈昂贵的商品。
但他没有放纵自己的欲望,大多数选择拒绝。
他深知:人的一生能真正做好的事情极其有限,唯有聚焦,才能最大程度放大影响力。
一般至少需要半小时以上,才能让大脑从分散状态切换到深度专注状态。
这就是我们说的心流状态。
所以我们要保证足够长的不间断时间处理单一重要任务。
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平庸,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从来没有掌握注意力的分配权。
我们以为自己在做选择,实际上只是随波逐流。
我们习惯了多线程操作,同时处理许多事情。
每天从早忙到晚,以为这是努力,其实是在不断分散宝贵的注意力资源,不断打断自己的深度思考。
来源: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