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饭点刚过,西贝后厨的门还晃荡着余温,弹幕里“预制菜”三个大字不断飞过。贾国龙穿着他招牌的花衬衫,嘴里还嚷嚷着要“开诚布公”。门外站着的罗永浩,像个等着对弈的棋手,用手机直播,捏着消费者的焦虑不放。“这菜到底是不是现炒的?”“吃进嘴的是不是工业品?”后台的数据
晚饭点刚过,西贝后厨的门还晃荡着余温,弹幕里“预制菜”三个大字不断飞过。贾国龙穿着他招牌的花衬衫,嘴里还嚷嚷着要“开诚布公”。门外站着的罗永浩,像个等着对弈的棋手,用手机直播,捏着消费者的焦虑不放。“这菜到底是不是现炒的?”“吃进嘴的是不是工业品?”后台的数据涨势喜人,空气里却满是味精般的尴尬。
问题就在这两扇门之间——消费者和餐饮大佬的门。你敢想象,如果今天在那后厨前做决定的是你,究竟会怎么回答,“我们家的土豆丝,是现刨现炒,还是提前一锅煮好了等你来?”
罗永浩对贾国龙的“交流”被不少人看作行业大戏,两个人像是分别代表了餐饮和互联网的两派。一个老派的企业家,习惯了流程和拍板,推门进后厨就是魄力的表现;另一个接地气,“能听懂用户想吃啥”,把消费场景变成了“经验教科书”现场。有人看笑了,说“一个在端菜,一个在端话术。”但这场戏的精髓,不在谁嘴皮子溜,也不在谁会拍视频,而在这个时代,“沟通”变成了检验企业家的放大镜。
如果跳开“谁对谁错”的简单推断,其实两个人代表的不是对立,而是转型期不同的思考方式。贾国龙多年餐饮打拼,能把西北风和牛排都做进菜单,绝对不是只会拍板。但他这次失灵在‘自信满满’和‘用户不安’之间的缝隙。他以为开放后厨就能解决不信任,实际上,把焦点瞄错了:用户怕的不是油烟,是成分。他还在用“爹味果断”解决问题,没先去搞清楚“大家是真的在怕预制菜”还是怕“厨师偷懒”。
你要说企业家不果断也不行,流程得有人拍板,锅没炒好饭点就炸锅。但唯独“果断”和“傲慢”只差一个动词:到底是“问了再做”,还是“觉得就做”。
换个场景,也是生活里的常态:家里长辈的“我吃了几十年,还能不知道咋做?”老板的“我当了二十年厨师,还能没经验?”这些年餐饮行业翻车的多了去了,根本不是不会做饭,是不会问:你们到底想吃啥?
相比之下,老罗的“接需求”就像个灵敏的探针,专拣大家的焦虑点往上戳。你说他是不是懂食品生产,可能还不如厂里的品控主管,但他懂媒体、懂用户“怕什么”,能用几句大白话把大家的情绪拢在一起:“你们说的菜,是不是预制过的,你们到底吃的安不安全?”这样会接住公众焦虑的能力,才是现代沟通的底牌。
当然,阴暗面也不能低估——毕竟有网友吐槽:“老罗这是借机炒流量!”可问题是,流量不是靠造焦虑,是靠别人真有焦虑。预制菜争议不是今年才有,宝妈、老年人、健身党,每一口都怕翻车。老罗能踩到点,是因为一边企业还在秀“豪气”,另一边早把用户当成选民来对待了。
可好笑的是,网友最怕的事还是发生了。贾国龙非但没觉出问题,还一脚踩进了“越解释越麻烦”的沟里。本以为一则声明能稳场,结果漏洞百出,余韵未了。企业家的“自信”有时是盲区,连道歉都透着“何必呢,这锅早晚要炒第二次”。
至于有人用年龄和行业来做借口,说“餐饮本来就难讨好人,五十来岁的企业家不懂年轻人的互联网套路”。这种逻辑有一层道理,但不是全部答案。你看,餐饮界也有肯做改变的品牌,有专门调整菜单顺应反馈的,有定期公开后厨、直播采购的。关键还是——你能不能放下身份,把“用户的声音”听进去。
这里面最讽刺的,莫过于企业家错把“教育”当“怼”,或者干脆一味讨好,求个面上过得去。其实“教育”是主动解释你的操作,“你怕什么我就给你用视频、证书、报告一条条拆出来”;不是“你怕什么我都同意”,也不是“你怕什么我一律堵掉”。贾国龙的后厨直播,把卫生展示出来了,但没解释预制菜怎么做,结果又是“打开厨房但没打开问题”。
到最后,老罗其实也“收手”了。不计较太多,放掉对西贝的继续追问。这剧情,就像推理小说里主角跟疑犯争吵到最后,发现大家都不过是棋盘上的一枚棋子——谁也注定不会全身而退。
这场争议最后揭示的是,企业做沟通不是靠躲避“焦虑”,而是靠把“焦虑”拆成“信任”再还给消费者。哪怕有些担心其实是误解,也得先接住再解释,不是说一句“你不懂,别瞎操心”就算完事。先共情,再科普,这才是良性互动。
这场交流的胜负,不在谁话术高,更不是看谁年龄大、谁行业老资格,而是问一句:“你沟通的时候,是真的想把对方疑虑打消,还是只想着把自己的权威秀出来?”贾国龙被“秀权威”拖累,而老罗用“接用户需求”赢得了现场。这也给所有企业家提了个醒:沟通不是战场,是做对事的现场;不是谁更能怼,更不是谁掌控话语权。
这么一路分析下来,最黑色幽默的还是:企业家们常常以为,解决争议只是吃一场“面子饭”,没料到,真正的菜在用户的胃里。你用权威压住了质疑,用户一样不会“消化”你做的答卷;你用诚意接住了焦虑,才是换得了口碑的主菜。
你们觉得,如果未来企业还沿用“谁说了算谁赢”这套沟通思路,餐饮界能不能真正解开预制菜的心结?又或者,能不能找到一条,不靠权威也不靠流量,单靠“专业+透明”赢得信任的路?
毕竟,比起争论输赢,谁能真正让用户点菜时心安,是更难一关。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来源:皮孩战士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