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求变 | 电动势深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13:23 1

摘要:长安汽车旗下新能源品牌深蓝近日抛出重磅人事调整:原荣耀中国区CMO姜海荣接任CEO,品牌创始人邓承浩转任董事长。这场看似常规的高层换防,被业内视为华为系在智能汽车赛道的关键落子,消息一出便激起千层浪。

长安汽车旗下新能源品牌深蓝近日抛出重磅人事调整:原荣耀中国区CMO姜海荣接任CEO,品牌创始人邓承浩转任董事长。这场看似常规的高层换防,被业内视为华为系在智能汽车赛道的关键落子,消息一出便激起千层浪。

姜海荣的跨界加盟不仅带来消费电子领域的营销真经,更让深蓝与华为的深化合作充满想象空间;而邓承浩从日常运营抽身聚焦战略,形成技术掌舵+市场破局的治理新格局。

一个善品牌营销、一个专技术战略,这对“智电组合”看似完美互补,但要判断他们能否帮深蓝突破销量瓶颈、重塑品牌,还得先看清深蓝当下的“甜蜜烦恼”。

技术长板与市场短板的博弈

作为长安新能源战略的核心载体,深蓝汽车从不缺硬核技术底气。其自主研发的超级增程2.0技术,集原力超集电驱、智能增程系统和金钟罩电池于一身,构筑起"超级省、超级爽、超级安全"的产品标签;与华为联合开发的乾昆智驾ADS SE系统,更让其在智能化赛道占据先机。但这份技术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市场胜势。

最新数据显示,深蓝汽车8月全球交付28,235辆,同比增长40.25%,1-8月累计销量198,610辆。看似亮眼的增长背后,是与年度50万辆销量目标的巨大差距,且品牌旗下尚无一款车型能稳定实现月销过万。这种技术强、没有爆款的反差,暴露出深蓝在营销、品牌与产品策略上的多重短板。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深蓝亟需一位擅长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语言的操盘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拥有丰富消费电子营销经验的姜海荣空降,显得顺理成章。

新CEO姜海荣的履历颇具看点,在荣耀任职期间,他担任过产品营销部部长、海外营销部部长,积累了丰富的产品营销与市场推广经验,是公认的营销高手。这种“技术翻译”能力,正是深陷工程师思维的传统车企最需要的市场利器。

而转任董事长的邓承浩,作为86年出生的清华硕士,是长安体系内的新星,不仅主导了深蓝从0到1的创建,还带领品牌在2024年四季度实现单月盈亏平衡,是深蓝的灵魂人物。

邓承浩升任董事长后,将从日常运营中抽离,聚焦企业顶层设计、全球化扩张与技术生态战略,比如在深蓝与华为的合作中,ADS SE智驾系统由深蓝主导定义、华为提供底层方案,邓承浩便能在此类核心技术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不过,外界对于邓承浩此次升职,也难免心生疑问,这次职位变动,究竟是为拓展职责、兼管新业务板块,还是以明升暗降的方式,逐步脱离核心业务范畴呢?

截至目前,这一疑问尚无明确答案。而从目前深蓝加速推进L06等新车上市、冲刺全球化目标的战略节奏看,邓承浩在技术战略与资源整合上的作用反而更加凸显。

“智电组合”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姜海荣与邓承浩组成智电组合,一个善技术战略、一个专品牌营销,互补性看似突出,也为深蓝带来了多重可能。

对深蓝而言,姜海荣在智能手机行业的经验是宝藏,他懂年轻用户,能将年轻人喜欢的元素融入产品与营销。这恰好契合深蓝主打年轻市场的定位;他还擅长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卖点,或许能让深蓝的宣传从晦涩的技术术语,变成消费者易懂的心动点。

更重要的是,姜海荣的华为背景,有望加深深蓝与华为的合作。此前双方已在智能驾驶领域联手,未来或在智能座舱、高阶自动驾驶等领域碰撞出新火花,进一步提升深蓝的智能化竞争力。

而邓承浩聚焦战略后,也能更专注于技术生态构建与资源争取,为深蓝的长期发展筑牢根基。

不过,姜海荣要实现破局,还需跨过两道难关。一是行业差异的水土不服。新能源汽车与手机虽同属科技消费品,但汽车产业链更复杂、销售模式更重、用户决策成本更高,姜海荣需将手机行业经验适配汽车行业特性,否则难以落地。

二是企业文化的融入难题,作为“空降兵”,他需快速适应长安的央企文化与组织架构,赢得原有团队的信任,毕竟传统车企,尤其是央企,有固定的运营逻辑,外来高管推动变革的阻力不小。

行业历史也警示着跨界风险,阿维塔曾引入苹果、香奈儿背景的王蔺担任CMO,但后者在产品上市前便离职,任职仅一年半;长城汽车空降的多位跨界高管也未能实现长期任职。即便是小鹏、零跑等新势力车企,也多请手机行业高管负责营销模块,直接跨界担任CEO尚无成功先例。那么,姜海荣从互联网手机圈到传统车企当一把手,能否推动工作落地,仍存变数。

当然,并非所有跨界合作都无成效,同在重庆的赛力斯便是一例。这家车企通过引入包括战略运营、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等多个维度的华为系核心团队,推动问界系列实现爆发式增长,其中M9连续11个月蝉联50万元级市场销冠。相比之下,深蓝仅引入一位CEO显然不够。若深蓝要复制赛力斯的深度合作模式,可能需要更彻底的组织变革。

深蓝汽车的这场人事调整,本质上是央企新势力在体制惯性与市场活力之间寻找平衡的尝试。姜海荣的加盟带来"华为技术底座+荣耀营销方法论"的想象空间,但要实现真正突破,还需要不少努力,比如将消费电子的快节奏优势与汽车的长周期特性结合、深化与华为的生态协同等等。

要知道,当下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层面的代际差距正持续收窄,单纯依靠技术参数构建的竞争壁垒愈发薄弱;与之相对,组织运营效能的比拼、生态协同的深度,正逐渐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胜负的新焦点。

在此市场背景下,姜海荣与邓承浩这对智电组合的实践能否破局,不仅牵动着深蓝这一央企新势力品牌的发展走向,还将为众多仍在新能源转型深水区探索的传统车企,提供一份可参考的实践样本。

随着L06等新车的推出和全球化布局的加速,深蓝正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这场"技术+营销"的破局实验,究竟是权宜之计还是变革开端,答案或许将在2025年剩余的四个月里逐渐清晰。

来源:金刚新能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