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谷雨,筹备盛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0 04:45 1

摘要:“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古人用“雨生百谷”概括这个节气的核心。

一、谷雨:雨生百谷的节气密码

谷雨,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

也是二十四节气里最具烟火气的节点。

谷雨通常在4月19日至21日交节,

2025年的谷雨在4月20日。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度,

气温回升加快,降雨量明显增多。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古人用“雨生百谷”概括这个节气的核心。

从物候看,谷雨分为三候: 一候萍始生 ,池塘里的浮萍在春雨中迅速蔓延;

二候鸣鸠拂其羽 ,布谷鸟抖动羽毛开始催耕,

“播谷播谷”的叫声在田间回荡;

三候戴胜降于桑 ,戴胜鸟头顶羽冠落在桑枝上,

提醒人们该采桑养蚕了。

这三候像大自然的闹钟,精准指导着农事节奏。

气候上,谷雨是寒潮的休止符。“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此时北方春旱区渴望一场透雨,南方则进入汛期。唐代元稹在《咏廿四气诗·谷雨春光晓》中写道: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描绘的正是春雨洗过的山色,

像被泼了墨的宣纸,浓淡相宜。

二、谷雨有六事

1.花事:牡丹倾城

“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因谷雨得名“谷雨花”,

成为这个节气的文化符号。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的牡丹花海中,

古人搭起锦棚护花,文人雅士饮酒赋诗。清代顾禄《清嘉录》记载:

“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 如今洛阳牡丹文化节仍延续着这份热闹。

2.茶事:雨前茶香

谷雨茶又称“二春茶”,

此时茶叶芽叶肥硕,富含氨基酸。杭州龙井、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都是雨前茶的代表。明人许次纾《茶疏》说:

“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采茶时讲究“上午采,下午制”,

炒茶师傅守着热锅,让茶香在掌心流转。

3.农事:种瓜点豆

北方小麦进入“喝水期”,

南方开始播种玉米、棉花、红薯。农谚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江南水乡,人们用竹篮装着刚出土的秧苗,

弯腰插秧的身影倒映在水田里,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4.蚕事:戴胜报桑

戴胜鸟出现时,蚕农开始忙碌。蚕种在暖房里孵化,幼蚕啃食桑叶的沙沙声,

像春雨落在屋檐。浙江桐乡至今保留着“祭蚕神”仪式,

用猪头、青团供奉嫘祖,祈求蚕茧丰收。

5.渔事:祭海祈福

山东荣成的谷雨祭海已有2000多年历史,

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渔民抬着整猪、饽饽到海神庙,

锣鼓喧天中燃放鞭炮,将渔网抛向大海。祭文里写着:“海神显圣护四方,鱼虾满舱人安康。”

如今这项活动还融入了非遗展演,

成为胶东文化的活化石。

6.食事:舌尖上的春天

北方人“吃春”必选香椿。

谷雨前的香椿芽嫩如丝,

北京人炸香椿鱼,金黄酥脆;山东人拌豆腐,清香爽口。明人高濂《遵生八笺》记载:

“香椿芽采头芽,汤焯,少加盐,晒干,可留年余。” 南方则流行“谷雨茶宴”,

用新茶搭配春笋、蕨菜,让春天在舌尖绽放。

2010年,联合国将谷雨定为“中文日”,

纪念仓颉造字的功绩。

传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

谷雨由此得名。

陕西白水县的仓颉庙,每年谷雨举行万人公祭,

人们抬着仓颉像巡游,唱秦腔、跳鼓舞,

延续着汉代以来的传统。

在甘肃白银,博物馆举办“御衣染春谷雨黄”亲子活动,

孩子们用花草纸制作牡丹,感受节气文化;

安徽繁昌的社区里,

家长为孩子娓娓道来谷雨的风俗和故事 ......

这些活动让古老的谷雨节气焕发新生。

谷雨之后,春天进入倒计时。

古人用“绿阴芳草长亭”形容此时的景象,

繁花渐落,绿叶成荫。

这让我想起《诗经》里的“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季节的更替像人生的成长,

需要经历风雨才能迎来丰收。

让我们在谷雨时节静下心来,细听雨声,

像种子扎根泥土,像春蚕吐丝结茧,

持续充盈自己。

“谷雨楼头坐,薰风醉管弦。

故人多在眼,春事忽如烟。”

大步往前行走吧,

过完了谷雨,

在不远的前方,我们即将迎来盛夏,

邂逅属于自己的盛大和灿烂......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